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537338
1,本书文风简约平实,史料详尽,穿插李商隐生平诗作,适合阅读及学习。
2,李商隐是晚唐重要诗人,性格忧郁敏感,其诗也婉约绮丽,言辞含蓄,自成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与晚唐诗人杜牧并称“小李杜”。
3,李商隐的一生非常戏剧化,在党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艰难求仕,屡遭贬斥,几次遇伯乐后起势,又因其失势被牵连,一波三折,十分不易。
4,只想安稳讨生活,却从未被生活放过。李商隐可以说是晚唐“意难平”,总是事与愿违,壮志难酬,特殊的生存环境,也使他留下大量无题诗和诗句,耐人寻味。
公元837年,李商隐第五次科考终于成功上岸,可他也不得不承认一个残忍的现实,光有才华是没用的,这次科考成功,靠的也是伯乐令狐楚的暗中运作,也就是走后门。
令狐家属牛党,长安贵族,家大业大,李商隐本可安稳入仕,意外却总是先人一步,令狐楚去世,李商隐的名字被其政敌划掉,在一无所有的忧郁之中,又被李党王茂元看中,从此卷入牛李党争,左右为难,“靠山”也一个接一个倒台……
在政治博弈中,他的抱负和才华只是一块漂亮的背景板。
目录
|第一章| 家门零落 001
|第二章| 世外堂叔 010
|第三章| 玉阳山学道 017
|第四章| 洛阳令狐 027
|第五章| 令狐楚的好处 036
|第六章| 三考三败 044
|第七章| 经验教训 051
|第八章| 柳枝姑娘 057
|第九章| 嫩笋一寸心 066
|第十章| 郑注和李训 075
|第十一章| 大动乱 083
|第十二章| 满目疮痍 090
|第十三章| 柳暗花明 095
|第十四章| 令狐楚之死 102
|第十五章| 所见所闻 108
|第十六章| 考试和婚姻 115
|第十七章| 有所取舍 125
|第十八章| 暗中操控 134
|第十九章| 搬家迁墓 144
|第二十章| 岳父之死 153
|第二十一章| 梦想与阴影 159
|第二十二章| 暗流涌动 167
|第二十三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174
|第二十四章| 远赴贵州 181
|第二十五章| 郑亚的出路 188
|第二十六章| 前车之鉴 193
|第二十七章| 壁垒难破 201
|第二十八章| 悔识令狐 209
|第二十九章| 徐州永诀 218
|第三十章| 觥筹交错 227
|第三十一章| 向佛向道 233
|第三十二章| 落叶归根 241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唐)崔珏
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清)吴乔
李商隐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吵,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周汝昌
第一章
家门零落
中国古代,人们向来崇尚多子多福。如果一个家族人丁兴旺,自然非常令人羡慕。若是再出几个厉害人物,能够荫庇子孙后代,也就更是锦上添花。
非常不幸,李商隐的出身并非如此。早在他出生百年之前,李家就已经衰败了。
虽然说,往上细数,他们家族也曾辉煌过。他们的祖先是十六国时西凉君主李暠的第八个儿子。而唐朝皇帝李渊的祖先,正是李暠的第二个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两家的祖先本是亲兄弟。并且,他们同属于陇西李氏。所以说,李商隐家和唐朝皇室,也算是沾亲带故。
李渊建立唐朝以后,自然忘不了自己的同族。当时,陇西李氏和河东裴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并称为四大家族,风光一时。然而,随着后代子孙绵延,开枝散叶,陇西李氏衍生出了数不胜数的分支。这些分支中,很多都变得默默无闻起来,其中就包括李商隐所在的怀州李氏。
陇西在如今的甘肃境内,怀州的位置大体在河南沁阳。甘肃和河南,以现在的眼光看,虽然隔得不远,中间还是夹了个陕西,在古代,也算有一段距离。对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走不了那么远。
所以,自从李商隐的高祖李涉离开陇西、定居怀州以后,因为地理上隔得远了,亲族之间,自然也变得淡漠许多,渐渐不再走动。再往后发展个几十年,李商隐他们家,也就和皇族再没什么关系了。
有的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出身没落了,其实也无所谓啊。当时不是已经有科举考试了吗?只要自己努力,照样可以考科举,做大官。
话是这么说,但唐朝的科举制刚刚起步,还没太完善,只是作为众多选官手法中的一种而已,并不是全部。即便如此,想要考中,也要和主考官搞好关系,或者,家里本来就有背景,认识主考官。
当然,如果没关系,特别有才华,硬考也行。但在有了这么多“内定”的之后,留给硬考的名额自然不多。一般人,要是既没才华,也没背景,还不会搞人际关系,也就别想着考试做官这档子事了。
就算硬考,考上了,侥幸进了官场,想快点升迁,还是要搞关系。即便如此,想挤到高级官僚的圈子里,也是难上加难。毕竟,这些人和皇亲国戚一样,是名副其实的统治阶级。不像下面的一些小官吏,最多只能算是管理层。
可以说,国家、土地、百姓、都是皇帝、贵族和大官的财产。他们对这些东西有所有权、处置权。而中下层官吏,就算爬得再高,也只是给有权者打理财产、管理日常事务的。
相对于最下面的普通百姓来说,中下层官吏当然值得佩服和羡慕,但上层的圈子,基本也不会对这些人开放。因为这个圈子本身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除非生在里面,或者通过婚姻关系进去,否则是很难打进去的。
作为所谓的统治阶级,它也有严格的筛选机制。败家子,或者说,对家族利益有损的人,有下沉的可能,但只要差不多,不算太不像话,就依然会被留在圈子里,世世代代拥有财富和地位。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当时的李商隐他们家,本来就是离陇西李氏中心层比较远的一支,或者,最后被家族判定,是可以牺牲的一支,所以才会渐渐没落。
但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李商隐他们家在上层的竞争中落败,沉到了下面,但还是有一定的资本和能力。比如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在努力考科举,因为书礼传家的传统,每一代也都考中了。不过,因为家门毕竟零落,最后一直没有重回到原本的阶层里,只做了一些六七品左右的芝麻官。
六七品左右的官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一些县令之类的官。李家是名副其实的“县令之家”——李商隐的高祖李涉是县令;曾祖李叔恒虽然有才,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却也只做了县令;到了祖父李俌,还更差了一点,不过是邢州录事参军;而他的父亲李嗣,最高也只做到县令。
仕途不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在古代,有几亩薄田,随便种点东西,只要不遇到兵荒马乱、大荒灾年,也总是饿不死的,想要维持基本生存是还容易些的。
但是,即便是这样“平凡的幸福”,李家也是享用不起的。
因为李家是个病弱之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