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175759
基于超高的生产力文化,本书作者艾莉森·孙(Alison Suen)以批判性的眼光质疑我们对闲散者的不满,也就是那些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人。她在本书中对闲散者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对闲散者的常见批评,并认为这些批评要么无效,要么其前提就有问题。当然,尽管这本书为闲散辩护,却并没有像一些崇尚休闲的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宣扬闲散者的生活方式是通向更美好的未来(比如文化进步和自我实现)的关键。
事实上,孙认为,闲散之所以独一无二,正是因为它与崇高事业毫无关系。闲散既不是对社会弊病的蓄意抗议,也不是通向独立自主的道路。闲散的人只不过是闲散而已。通过研究超高生产力文化,孙认为,做一个闲散者实际上也无可厚非。
生活在一个提倡超高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懒散的人就会遭到排斥——或者至少我们认为应该遭到排斥。我们的社会对懒散如此厌恶,可是似乎到处都是懒散的人,这相当令人惊异。本书独辟蹊径,对闲散者进行了专门分类研究,从生产力角度就人们普遍存在的对闲散者的一些偏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同时使这本书的主旨内容得到升华,让读者不仅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哲学,更能高屋建瓴地体会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一切哲学基础的宏观和微观意义。本套《无可厚非:我们生活中的伦理与美学》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伦理观和美学观提供的论据通俗易懂、全面透彻,通常富有新意和创造性。这套丛书每本篇幅都不长,没有任何哲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 其理念在于,哲学不仅能够批评现状,同等重要的是,还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已经相信的事物。这套丛书并不是要让我们对自己看重的东西感到自满,相反,是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令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意义的那些价值观。
闲散一些也无可厚非 / 1
美好的人生是行动的人生 / 3
闲散者的定义 / 7
对闲散者的一些常见指责 / 11
每章内容预览 / 13
第一章 为什么要说说闲散? / 25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 30
约瑟夫·皮珀(Josef Pieper) / 33
妮科尔·希彭(Nicole Shippen) / 37
林语堂(Lin Yutang) / 42
布莱恩·奥康纳(Brian O’Conner) / 45
乔希·科恩(Josh Cohen) / 51
有议程却无目的? / 54
第二章 闲散者有哪些不同类型? / 59
自我鞭笞型闲散者 / 63
社交型闲散者 / 65
假装型闲散者 / 66
虚伪型闲散者 / 68
奢侈型闲散者 / 70
桀骜不驯型闲散者 / 72
反主流文化型闲散者 / 75
第三章 好莱坞式闲散者是十足的闲散者吗? / 81
好莱坞式闲散者:大男孩 / 84
改过自新型闲散者 / 86
唱反调型闲散者 / 89
无缘无故型闲散者 / 95
第四章 如何识别学术闲散者? / 103
闲散学生 / 107
闲散学生会造成危害吗? / 113
闲散教授 / 116
闲散教授会造成伤害吗? / 124
第五章 闲散是道德败坏吗? / 129
闲散者吃白食 / 131
闲散者“钻制度的空子” / 135
闲散者会给他人造成情绪上的困扰 / 143
迷恋“努力” / 147
第六章 如果人人都很闲散会怎样? / 151
第七章 闲散者有身份危机吗? / 175
疫情之下的闲散者 / 195
爱国型闲散者 / 201
后记 / 211
致谢 / 215
注释 / 217
参考文献 / 223
“艾莉森·苏恩 (Alison Suen) 关于懒惰的精彩论文是我长期以来读过的最好的哲学书。高度原创、非常有趣、非常有见地,这本小书深入探讨了成为懒惰者的条件。保持真实对于她认为偷懒的基本无目的和漠不关心,Suen 得出结论,做个懒惰的人是可以的。善待自己,为什么做一个懒鬼是可以的,是一本非常愉快和深思熟虑的读物。”
——凯利奥利弗,范德比尔特大学
“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懒鬼是一种真正的阅读乐趣!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懒惰会是一个哲学上引人入胜的话题。在她特有的诙谐和精辟的散文中,Suen 对真和伪懒惰者的分类是精彩而有趣,特别关注学术懒惰者的概况。她对懒惰权利的辩护,没有背书,同样具有原创性和说服力。”
——Chloë Taylor,阿尔伯塔大学
“今天很少有人物比懒惰者更受诽谤了。在我们通过我们所做的事情来定义自己以及生产力大师已经选择休闲本身的文化中,Suen 展示了为什么我们应该给懒惰一个机会。在她生动而尖锐的书中,她巧妙地分析了懒惰的本质,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懒惰者的许多疑虑都是错误的,并邀请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待无缘无故的懒惰者。”
——Alex Sager,波特兰州立大学
“为什么做一个懒鬼是可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论证,而且非常有趣。在我们沉迷于成功和生产力的传统指标的时候,Suen 关于为什么懒惰是可以接受的论点提供了有趣和有用的平衡。”
——Emily Esfahani Smith,《意义的力量》的作者
生活在一个提倡超高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懒散的人就会遭到排斥——或者至少我们认为应该遭到排斥。我们的社会对懒散如此厌恶,可是似乎到处都是懒散的人,这相当令人惊异。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遇到过懒散的人。也许你的同事轮班总是迟到;也许你不幸要和一个懒散的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也许你的“宝贝儿子”30 岁了,还住在你的地下室里;也许你就是那个自己每天都要面对的懒散者。粗略浏览一下手机的应用程序商店,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在与他们内心的懒散做斗争——有很多应用程序声称可以屏蔽干扰,加强时间管理,最终提高工作效率。懒散者无处不在,又背负“懒散”这样的“污名”,这便使他们更有趣了。事实上,我正因为懒散才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每次我推迟批改论文,或者眼看一篇文章的截止日期要到了却迟迟不动笔,我都会问自己:“我是个懒鬼吗?”
然而,就在提出这个问题的下一秒,我就想知道这重要吗。谁会在乎我是否懒散呢?除了我自己,还有谁会评判我呢?即使我真是个懒散的人,我为什么要因此而烦恼呢?写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机会。无可否认,从事懒散者研究并著书立说为其辩护颇有些讽刺意味。当我与我的朋友和同事讨论这个计划时,许多人都发表了看法,说我试图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一本拥护懒散的书,这本身就很“言行不一”。我的一位同事坚持认为,如果我想要有说服力,就应该几番错过截止日期。(但我稍后将论证,懒散者不一定就会拖延。)另一位同事则指出,作为一名教授为懒散者辩护对我只有坏处,因为这会予人以口实。这位同事还半开玩笑地预言,在未来的学期里,我会收到很多迟交或不合格的论文,因此后悔写了这样一本书。当然,我同事的担心是基于这样的假设:一个懒散的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去拿起一本不是他们这门课程*读的书。我的同事设想了这样一个不太可能的情景——一个懒散的学生指着我的书来为自己的懒散找借口:“可是孙教授,您在书中说”我相信,只要我对懒散者的理解正确,懒散的学生用我的书来为懒散辩护的可能性是相当小的。
…………
疫情之下的懒散者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彻底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各地不得不出台封控政策,以隔离病毒。本书大部分都是在封控期间写的。突然之间,我开始隔着屏幕和学生们说话,而不是站在教室里与他们互动。我发现自己不是在解读哲学文本,而是在试图理解各种图形、地图和图表中的统计数据。门把手、钥匙、我们呼吸的空气,这些曾经不会伤害人们的东西变得危险起来。打喷嚏、咳嗽、握手,这些曾经无辜的行为也让人疑神疑鬼。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奇怪的时代,我不禁要问:我真的要在此时此刻写一本为懒散者辩护的书吗?一方面,假装一切如常,继续写书,似乎显得有点荒谬。
那么多人失业,那么多人被迫无所事事,我在此时为懒散辩护,似乎有些不切实际,甚至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写书给我带来了一丝慰藉。不受疫情影响,继续创作,也就意味着“不是所有东西都屈服于这场疫情”。所以,我做了一点妥协,开始反思在疫情期间做一个懒散者(或积极进取的人)意味着什么。疫情期间,懒散意味着什么?乍一看,疫情似乎助长了懒散的风气。“疫情懒散者”把居家的机会视为懒散的许可证。疫情期间,电影电视节目流媒体服务的使用量和新订阅量大幅增加。例如,网飞在2020年第一季度增加了1580万订户,是该公司预期的两倍。在互联网上快速搜索一下,就能找到无数值得一看的节目,这些节目是专门为那些因疫情困在家里、闲得发慌的人安排的。突然之间,许多人都变成了我们在第三章中提到过的经典好莱坞式懒汉:整天蜷缩在沙发上,只知道看电视。
疫情让人被迫待在家里,从而让很多人内心的懒散者原形毕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