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10422
★10位美国著名医学、营养专家倾情推荐
★您一定要知道的饮食真相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
同类好书推荐
古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
饮食不仅对每个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生活水平改善了,天天大鱼大肉,真正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大家却突然发现,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许多“富贵病”开始悄悄出现在自己身上,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杀手。“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浊腑脏,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老祖宗们如是说。
《老祖宗的吃饭智慧》一书通过详尽的数据与大量的实例,揭示了隐藏在我们日常饮食习惯中被忽视的老祖宗们关于饮食的大智慧!
序言一(美)尼尔·伯纳德博士
序言二(美)威尔·塔特尔博士
序言三(美)乔纳森·贝尔科姆博士
?章 老祖宗们如是说
一、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二、提倡节制饮食
三、反对追求厚味和美味
四、不提倡杀生,无故不得杀动物
第二章 健康长寿还是疾病早逝
一、饮食者,人生幸福之基
二、为什么中央领导寿命高
三、为什么国民健康状况下降
1.人均寿命增长缓慢
2.死于慢性疾病人数剧增
3.带病生存时间长人数庞大
四、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怎么得的
1.美国人的健康状况并不好
2.美国有识之士的反思
五、看看卫生部有什么建议
六、改变饮食改善命运
1.蔬菜水果为何能够预防癌症
2.蔬菜水果为何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
3.蔬菜水果为何能够预防2型糖尿病
4.蔬菜水果为何能够防治肥胖
5.蔬菜水果为何能够防治便秘
第三章 告诉你动物性食物背后的真相
一、你不知道的动物疾病 /
1.猪的主要疾病
2.牛羊的主要疾病
3.一位养鸡者的日记
二、算一算每天吃下多少兽药
1.动物性食物的抗生素残留
2.动物性食物的激素残留
3.动物性食物的农药残留
4.动物性食物的重金属残留
5.动物性食物的潜在致癌物
三、植物性食物远比动物性食物安全
1.植物性食物不含抗生素残留
2.植物性食物的植物激素对人体基本无害
3.动物性食物的农药含量高达植物性食物的数十倍
4.去除蔬菜水果农药好办法
5.植物性食物不含潜在致癌物
四、植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不输动物性食物
第四章 儒释道的高尚生活方式
一、儒家的素食思想与践行方式
1.居丧期间严格素食—— 孝道的重要体现
2.素食成为品格和德行的象征
3.当代素食是儒家仁爱精神的体现
二、慈悲精神的扩展——佛教的素食思想影响
1.不杀生吃素是佛教的重要戒律
2.帝王戒除荤腥身体力行
3.佛教信徒严格奉行素食
4.士人守丧祭祀坚持素食
三、健康长生—— 道教素食思想及实践
1.提倡保护动物
2.追求长生的生活方式
3.历代道长的孜孜以求
四、素食主义—— 拯救全球暖化的良策
1.全球51%的温室气体来自动物养殖
2.转变饮食遏止全球暖化
3.放弃肉食并不影响经济发展
第五章 拥有幸福人生,做新素食主义者
一、植物性食物足够营养
1.蛋白质
2.脂肪
3.碳水化合物
4.维生素
5.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6.纤维素
二、实用素食守则
三、成为持久素食者的几点秘诀
四、不喝牛奶,我拿什么补钙
五、不要让孩子输在健康上
六、你的改变会让中国不一样
1.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2.有机农耕:功在当代,利及子孙
第六章 近代部分素食名人谱
一、成立动物保护机构和素食团体
二、出版宣传保护动物和素食的书籍
三、全国的素食馆数量很多
1.伍廷芳:优秀的素食外交官
2.段祺瑞:人可死,荤绝不能开
3.孙中山:晚年大力倡导素食主义
4.林森:贵为主席亦食素
5.丁福保:著作等身的世界提倡素食会会长
6.简玉阶:杰出的素食民族资本家
7.张静江:半生茹素的“革命圣人”
8.黄炎培:开国领袖中的素食者
9.李石曾:终身素食的无政府主义信奉者
10.吕碧城:国外宣传素食人
11.梁漱溟:新儒家中的素食者
12.丰子恺:画家风范素食人格
13.何志浩:百岁将军亦素食
14.赵朴初:七十年不吃肉荤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35号
名词定义
后 记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
——墨子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
——《韩非子·杨权》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吕氏春秋·本生》
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唐·孙思邈
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
——元·朱丹溪
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
——孙中山
章 老祖宗们如是说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余四个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文明均已中断,惟独只有中国的文明,一直延续下来。可以说,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繁衍到13亿多的人口,都与中华民族独特的的饮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强大的包容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的内容。从周代共和元年(前841年)起,关于烹饪的著述从未间断过,这是任何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望尘莫及的。我国古代伟人和医学家们,提出了很好的饮食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尚书》所讲国家大事的“八政”之首就是“食”。《汉书》明确提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唐代药王孙思邈非常重视饮食和保健,他在《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元史?食货志》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更是一针见血地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可以说,饮食不仅对每个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我国历朝都设有专门负责统治者饮食的官吏。周代设家宰,秦置太官,汉设尚食,隋设祠部,唐设膳部,宋设光禄寺,元设侍文院,明设尚食局,清设御膳房。“黎民百姓”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也是围绕着饮食展开的。由于对饮食的注重,促使中国人在闲暇或原料丰富时,就想着变换花样来丰富食膳,从而使中国菜肴的种类繁多,名目更新不断。有灾难时,我们的先人又会尝试开发各种可活命的野菜、野草,如明代朱榆的《救荒本草》一书就以此为目的,开列出414种野莱、野草。因此,中国饮食文化无论在何等险恶的条件下,都在不断的发展。
中国的饮食,除了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文化功能。《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食礼、酒礼、茶礼等相关礼仪都是由饮食活动引出的,都体现出等级人伦之礼。古代的饮食内容、器具、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礼制。从食器的质地、造型、使用到各种宴会的规格、座次、食具的安排,均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都要体现“礼”。如周代天子食宴要有十二鼎,其他诸候依次递减,到普通百姓时,连食肉都受到限制;在家庭内,
父子不同席,并且家长的饮食也要比晚辈丰盛一些,从而体现出鲜明的等级性和伦理规范。因此,管仲很早就总结出“仓廪实则知礼节”。可见,饮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和扩充了伦理道德和礼仪的内容。
饮食有四种功能,一是维持生存。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物是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只有有东西吃,才能生存下去。二是享受生活。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没有吃过吃什么,要通过吃喝来享受人生。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反映的就是这种观点。三是彰显地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的钟鸣鼎食到后来的满清皇室的满汉全席,都体现了达官贵人们高高在上的地位。四是追求健康。这抓住了饮食的本质,摆正了对待饮食的态度,确保了正确的饮食方式。大家想想,通过饮食来享受暂时的口腹之欲或者炫耀自己的地位,是不是一定能够给自己带来健康呢?如果不能的话,两利相权取其重,大家该做如何的选择呢?我认为,饮食的终目的是健康,境界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健康来指导自己的饮食。因此,我从历代老祖宗们谆谆告诫我们的饮食智慧中,梳理出如下能够抓住饮食本质、确保国民健康的内容。
一、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五千年来,谷类、豆、蔬、果等植物性食物就是中华民族饮食的主要原料,肉类仅处辅助地位,主、副食界线分明。这与西方以肉食、面粉、蛋、乳为主而无主副食之分迥然不同。
墨子就明确说过:“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墨子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的思想家,他说在他之前的古代的人民,就是以素食为生的。“增气”就是补充营养、增加热量、身体有力气;“充虚”就是补充消耗、保证新陈代谢的需要,“强体”就是供给合理的养料以增加体质;“适腹”就是满足口胃、保证食欲、增加吸收机能。即使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素食完全可以维持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健康。
我们从食物原料方面看,从商周时期,谷类、蔬菜和水果的种类就已经很丰富了。周代“五谷”皆备,当时主要是稷、黍、麦、菽、麻、稻、菰米。稷又称谷子,黍是大黄粘米,麦是大麦,菽是豆类,麻即麻子。南方还有稻;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蔬菜已有水生、陆生、菌类等数十种;调味品除盐以外,又新增了怡、蜜等甜辅料,用梅、桃煮成的酸酱和谷物发酵而成酸味料以及紫苏、花椒、桂皮等香辛味调料等。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当时的人们已发明冷藏、香料防腐、醋渍灭菌、乳酸发酵、糖溃等多种保鲜法。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当时的祖先已开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
汉代,在与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引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芝麻烧饼等,中国饮食文化进入了丰富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更好的吸收,还可做出多种美味的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隋唐是中国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进一步交流融合,菜肴品种大增,建立不同饮食流派。盛唐时人均粮食五百多公斤,吃法讲求花样翻新,仅馄饨就有二十四种馅,二十四种样式。当时已普及高足桌、椅,加上宴会菜式丰富,饮食形式也由分餐制的一人一套餐具演变为多人围桌合食。
面食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王怀隐等编撰的《太平圣惠方》收集了宋以前方书中和流传民间的保健粥食129方,如用“杏仁粥”治疗咳嗽,“酸枣仁粥”治疗失眠等。元代饮食,蒙汉大融合。忽思慧曾撰写《饮膳正要》,介绍了大量关于饮食、烹饪的知识,论证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了红薯、玉米、花生、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引进了辣椒、番茄、菜豆、甘蓝、向日葵、花菜等蔬菜品种。明代宋诩的《宋氏养生部》对各种食品及茶、酒、果、酱的制作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仅面制品一项,就介绍了四十多种;“随园老人”袁枚撰写的《随园食单》,仅流行食品就介绍了三千三百二十六种,凸现出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的鼎盛。
中国饮食文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特征,在很多老祖宗们的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仔细分析这一膳食结构,我们会发现,五谷、五果、五菜都是素食,“养”、“助”、“益”、“充”代表每一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在膳食中的合理比例。五谷,指的是粮食作物。谷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并不高。五果,指的是水果、坚果类食物。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营养丰富,还有助消化。五畜,指的是动物性食物。既然是补益,就不能成为每餐食物中的主角,应以适度为原则,食用过多则会伤及人体。五菜,指的是蔬菜。各种新鲜的蔬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表明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可以吃肉类和鱼。但是,周代的《礼记?王制》早就立下规矩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平民无故不食珍。”这也说明,即使贵为诸侯,也不能随便杀牛来吃肉,大夫没有特别的理由不能杀羊吃,士没有特别的理由不能狗、猪吃。他们很多时候,还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历代老祖宗们也明确指出吃肉多会危害健康。如《黄帝内经》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
多吃肥肉和细粮,能够让人长疔疮。《韩非子?杨权》指出:“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虽然吃喝的时候很爽口,但是却会让人生病。《吕氏春秋?本生》篇提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经常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样的饮食就是烂肠子的饮食啊。老祖宗们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喝酒吃肉过多,有损健康,甚至会带来不幸的后果。2010年夏天,我到长沙出差,顺便参观了湖南博物馆,里面保存着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经过临床医学检验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以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其中,冠心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就与吃肉过度有关。这一大量吃肉而死于“富贵病”的事例,也说明老祖宗们关于吃肉多危害健康的观点的确是正确的。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所著《养生论》中将南北饮食习俗不同对寿命长短的影响作了比较,他说:“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佳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他通过比较关中和江南、岭南人们的饮食差别得出结论说:关中民风比较简朴,所以,厨房里的好吃的,也不过是腌咸菜之类的,结果,那里的人民生病很少而且长寿;而江南岭南,土地肥沃,水里的海鲜,陆地上的各种动植物全有,无所不备,结果当地的民众多病,而且寿命比较短,很多人早夭。
唐朝药王孙思邈强调“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善于养生者就要少吃肉多吃饭。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也说:“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妊娠所忌:食兔肉,令子无声缺唇。食山羊肉,令子多疾。食鸡子、干鱼,令子多疮。食桑椹、鸭子,令子倒生。食雀肉,饮酒,令子心淫情乱,罔顾羞耻。食鸡肉、糯米,令子生寸白虫。食雀肉、豆酱,令子面生黯。食鳖肉,令子项短。食驴肉,令子延月。食冰浆,绝产。食骡肉,令子难产。”他明确指出孕妇吃各种肉类会给胎儿造成各种危害。宋代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说:“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饮食失节,吃各种滋味的食物以及鱼肉乳酪等,使肠胃功能失调,积滞内停而成积聚症瘕。
清朝军事家曾国藩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在其哲学专著《孙文学说》中说到:“中国全国皆素食,已习惯为常,而不待学者之提倡矣。”可以说,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还是以粮食、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肉类和水产品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吃一点。1981年,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曾经联合开展过生物医学史上规模、全面、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项目——中国健康调查。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我们1981年在中国24个省69个县开展了次大规模的调查,我们的调查包括了69个县的上万人的膳食情况问卷及血和尿的样品分析,还有大量的各种研究手段,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指标,完成了我们步的工作。接着在1989年做了第二次的重复调查,同样的24个省的同样的69个县,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的一些指标。通过这样一次空前规模的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用中国的膳食跟疾病状况和美国的膳食和疾病状况进行对比的话,我们一致同意中国人所特有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也就是说粮食、蔬菜、水果、豆类为主的膳食比起美国传统的典型膳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鸡、鸭、鱼、肉、蛋、奶为主的膳食更有利于人们的健康,更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
这是以现代医学和营养学证明,中国传统的以植物为主的饮食结构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古人关于肉食危害健康的观点非常正确。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得出这样的观点,实在太有智慧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