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513952
- 90个避不开的养育问题,涵盖吃手、安抚物、安全感、分离焦虑、恐惧、撒谎、负面情绪等7大方面。每个问题按年龄段划分,解答更科学,方法更有效。
- 爸妈来问,大李来答。《关键期关键帮助》作者李跃儿老师凭借多年一线教育经验,精心筛选、汇编了具有代表性的养育问题,教你读懂孩子的内心,从根源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 蒙台梭利理念本土实践,给出爱育的落地性方法。每一个回答都包含着对孩子的真挚爱意,那是教育的本心和基石。
孩子两岁多了,还是经常吃手怎么办?孩子一分钟都离不开父母,要怎么安抚孩子?孩子说什么也不肯上幼儿园,家长该拿他怎么办?孩子老是做噩梦,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儿童教育家李跃儿根据家长来信,挑选了90个避不开的教养问题进行解答。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方法简单易行。通过本书,我们将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成长规律,并学会如何以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式去爱、去引领孩子。
第一章 孩子吃手,究竟该不该管
第一节0—2 岁的孩子吃手
- 不让吃手,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 孩子吃手,父母是否应该干涉?
- 孩子有段时间没吃手,现在又吃起来了,怎么办?
第二节 2—3 岁的孩子吃手
- 孩子2岁了,为什么依然在吃手?
- 孩子最近老爱吃手,是出于什么原因?
- 家长到底该不该帮孩子戒掉吃手的习惯?
第三节 3—4 岁的孩子吃手
- 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后开始吃手了?
- 如何帮孩子戒掉吃手的习惯?
- 为什么孩子最近开始吃手、啃指甲了?
第四节 5 岁的孩子吃手
- 孩子从几个月大起就吃手,一直吃到现在,怎么办?
第二章 如何用好安抚物
第一节 给 0—2 岁孩子的安抚物
- 孩子睡觉时用浴巾当安抚物,要干预吗?
- 孩子喜欢摸着衣物的边儿睡觉,要干预吗?
- 孩子一分钟都离不开我,怎么办?
第二节 给 2—3 岁孩子的安抚物
- 孩子为什么喜欢揪毛衣上的毛?
- 儿子喜欢摸妈妈的乳房,正常吗?
- 孩子每天都非要带着一块布上幼儿园,怎么办?
第三节 给 3—4 岁孩子的安抚物
- 孩子多大才能戒掉安抚物?
- 孩子喜欢抚摸布料,要干预吗?
- 孩子喜欢把异物放进嘴里咬,怎么办?
第四节 给 4—5 岁孩子的安抚物
- 孩子迷恋安抚物,该不该刻意戒掉?
- 孩子爱捏各种毛毛,捏了4年,家长要管吗?
第三章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信任
第一节 0—2 岁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 孩子病愈后明显爱哭,安全感严重不足,怎么办?
- 孩子没有安全感,是否和保姆有关系?
- 孩子总是很顺从,是缺乏安全感吗?
- 孩子病愈后为什么特别黏妈妈?
第二节 2—3 岁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 孩子非常害怕其他小朋友,怎么办?
- 孩子老是做噩梦,是否跟安全感有关?
第三节 3—4 岁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 孩子老怕玩具被抢,是安全感不够吗?
- 是该保证孩子的安全感,还是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 孩子一直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是缺乏安全感吗?
第四节 4—6 岁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 孩子处处小心,是不是安全感不足?
- 孩子越来越任性,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 怎样帮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
第四章 如何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
第一节 0—1 岁孩子的分离焦虑
- 孩子睡觉时也会有分离焦虑吗?
-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家长休假时整天陪着导致的吗?
- 孩子为什么总离不开爸爸?
第二节 1—2 岁孩子的分离焦虑
- 孩子的分离焦虑有所减轻,应该如何巩固状态?
- 如何正确对待处在分离焦虑中的孩子?
- 为什么孩子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第三节 2—3 岁孩子的分离焦虑
- 妈妈一去上班孩子就大哭,怎么办?
- 如何把与孩子分离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 孩子有分离焦虑,一定要家长抱着睡,怎么办?
第四节 3—4 岁孩子的分离焦虑
- 对于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需要做什么?
第五节 4—5 岁孩子的分离焦虑
- 孩子大了,分离焦虑怎么反而严重了?
- 如何应对与孩子的第一次分离?
第五章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第一节 0—2 岁孩子的恐惧
- 孩子为什么会莫名地感到恐惧?
-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该如何引导?
- 如何让孩子不害怕医院和医生?
- 孩子害怕去别人家,怎么办?
第二节 2—3 岁孩子的恐惧
- 孩子害怕“熟悉的陌生人”,怎么办?
- 孩子害怕和其他小孩玩,怎么办?
第三节 3—4 岁孩子的恐惧
- 孩子害怕去幼儿园,怎么办?
- 孩子害怕在幼儿园上厕所,怎么办?
- 孩子为什么害怕老师家访?
- 孩子不爱表现,害怕被人嘲笑,怎么办?
第四节 4—6 岁孩子的恐惧
- 孩子害怕竞争又在乎竞争,怎么办?
- 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 如何驱除孩子对动画片中恐怖画面的恐惧?
- 孩子害怕上学怎么办?
第六章 如何应对孩子撒谎
第一节 0—2 岁的孩子撒谎
- 孩子怎么学会撒谎了?
- 孩子喜欢通过撒谎来解决问题,怎么办?
- 孩子这样撒谎,该不该严肃对待?
第二节 2—4 岁的孩子撒谎
- 孩子如此“撒谎”,家长要揭穿吗?
- 孩子是故意撒谎,还是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 孩子撒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第三节 4—5 岁的孩子撒谎
- 孩子从幼儿园偷偷往家拿东西,还撒谎,怎么办?
- 孩子为什么被批评后会撒谎呢?
第四节 5—6岁的孩子撒谎
- 孩子为什么偷偷抄答案?
- 孩子总是说谎,怎么办?
- 发现孩子说谎后不再相信他,孩子很委屈,怎么办?
- 孩子开始偷钱,怎么办?
第七章 如何消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第一节 0—2 岁孩子的负面情绪
- 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怎么办?
- 孩子任性、脾气坏,怎么教育他?
- 孩子的性格和父母一样不好,怎么办?
第二节 2—3 岁孩子的负面情绪
- 孩子的脾气越来越急,怎么办?
- 孩子特别爱哭,而且脾气犟,怎么办?
- 面对难养型的孩子,应该怎么应对?
第三节 3—4 岁孩子的负面情绪
- 3岁的孩子也会自我否定吗?
- 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反常,为什么?
- 孩子为什么在家长参观日这天表现反常?
第四节 4—5 岁孩子的负面情绪
- 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表现完全不一样,为什么?
- 孩子不愿意刷牙了,怎么办?
- 孩子变得粗鲁偏激,怎么办?
第五节 5—7 岁孩子的负面情绪
- 这样给孩子立规矩,对吗?
- 家长该如何安慰心理受伤的孩子?
- 孩子的心理压力大,诱发了抽动症,怎么办?
- 如何化解孩子的消极情绪?
- 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怎么办?
- 孩子要“自杀”,怎么办?
- 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怎么办?
李跃儿和她的芭学园
张同道
纪录片制作人,纪录片《小人国》《成长的秘密》《零零后》导演
芭学园的孩子们叫她大李,家长们喊她大李老师,我称她老李——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人:李跃儿,“李跃儿芭学园”的创办人。芭学园汇聚了一群个性饱满的孩子,他们生活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表现出最真淳的人性状态:2 岁半的探险家、3岁的哲学家、4 岁的爱情公主、5 岁的孩子王……别以为芭学园是放养天才的处所,它只是打开了儿童的心灵,释放了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孩子的行动就都是自由的,每个孩子的天性都能得到尊重,这体现的正是李跃儿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削足适履不是芭学园的工作。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然而,看了芭学园里孩子们的生活,也许家长们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是那么的无知和愚昧。在小康中国,不少父母不惜重金为孩子的身体提供一个物质天堂,却不愿为孩子的心灵搭建一间温馨的小屋。从传统的诉诸棍棒的教育理念到当代放纵孩子的教育模式,多少暴力假借爱的名义耀武扬威,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李跃儿芭学园奉行的教育理念什么样?为了真切感知李跃儿的教育方式,我的摄制组在芭学园跟踪拍摄一年,制作了一部关于儿童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在这里,我权作放映员,为您剪切几个镜头。
场景一:静静的午睡时间,一位 2 岁半小男孩悄悄地溜到教室,发现筐里放着豆子。他谨慎地回头看看,发现李跃儿站在门口,便试探性地往地板上丢了几颗豆子,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静,他便又撒出一把豆子,大李依然表情平静,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疯狂地在豆子上来回奔跑。待他跑够了,疯够了,大李邀请他一起把豆子收起来,放回筐里。
场景二:游戏结束了,大李告诉一位小男孩时间到了,必须把剪刀归位。小男孩拒不放下剪刀,放声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抢不夺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游戏结束了,剪刀必须归位。僵持了一刻钟后,小男孩放弃,依然哭泣,大李拥抱了小男孩。
场景三:雪中的芭学园,门口站着一位 4 岁女孩,拒不进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来她就不进屋,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一年了。大李走过来问道:“我可以陪你等吗?”小女孩摇摇头。雪越来越密,大李再次走过来,把自己的围巾给女孩围上。大李再次问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点点头。雪还在飘,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现。这些都是发生在芭学园的平凡场景,它凝聚了李跃儿的教育理念:耐心、原则和方法——这是爱的真实内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时,她又耐心帮助孩子们建构原则,决不漫无边际地放纵。李跃儿正在以她的理念和行动,改写中国儿童教育版图。
李跃儿何许人也?
镜头切回 1999 年,为寻找纪录片选题,朋友老徐陪我驾车畅游宁夏,拜访了研究《易经》和宇宙之谜的王木匠、造飞机的牧羊老人、唱民歌的花儿大王、留在西海固的北京知青等等。中秋前夕,我们赶到贺兰山下的小楼——老徐家住这里——我第一次见到李跃儿。老徐反复预告“家有傻妻”,不过李跃儿一点儿也不“傻”,墙上悬挂的风景油画揭示了她的画家身份,而且她还 给了我更多惊喜。一见面,她就讲述了她父母的陈年爱情故事,细节、情境极为逼真。看过她为儿童美术班上课,我当即确定她为纪录片的主人公——这个决定有些突然,出乎她,也出乎我本人的意料。她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对待儿童的耐心与善意、调动气氛的才华触动了我的神经。这部纪录片便是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沙湖画人》,沙湖边上的儿童写生成为影片的重要内容。此事定下以后,我们就带着帐篷去体验小沙湖。晚上明月当空,凉风如洗。那一天正是中秋。
此后两年,我们依然断断续续地通电话,偶尔也写信,彼此诉说一些生活中的欢乐和担忧。直到有一天,李跃儿告
诉我她已辞去工作,专心从事儿童教育。我隐约感到,这个女人发挥天资的时刻来临了,一旦燃烧,没人能浇灭她升腾的生命火焰,正如罗曼·罗兰写《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心里亮起一道神奇的光芒,命运之神叩门了。
果然,不久之后,李跃儿的著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出版了,她创办了芭学园,并从贺兰山下来到北京。她的儿童教育理念,从艺术家的直觉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学说,她疯狂地工作、吸纳、释放,宛如穿上了一双红舞鞋。当我从美国游荡一年回到北京时,芭学园已经成为北京儿童教育圈里的顶级品牌。
李跃儿以艺术家直达心灵的洞察力、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破解了儿童成长的心理秘密,她吸纳了西方现代教育成果,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模式,并以母亲般的耐心和爱心创办了芭学园——中国儿童教育的伊甸园。《读懂孩子的行为》这本书,正是李跃儿对儿童教育探索的最新成果。不管人生的路多么漫长,童年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起点,隐藏着无法破译的心理秘密,一个阳光灿烂的童年为孩子储存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大多数人都只有一次机会做父母或者子女,错过了就无法再来。我衷心祝愿李跃儿为更多儿童带去洒满阳光的童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