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56364
1. 你一定要了解的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博尔赫斯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评价:“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她是一个谜,本书刨根问底式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
2. 《书单》评价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狄金森传记”,内容信实全面,深挖诗人的传奇人生与创作背后的故事
本书从艾米莉·狄金森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以时间为序追踪狄金森的人生发展轨迹,信实、全面且深入地讲述了她的成长。童年回忆、法律档案、公理会记录、未发表的书札残简、狄金森与友人的往复书简……读者可见的参考资料非常丰富。
3. 作者严谨,译文考究,《出版人周刊》评价本书“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
作者长期执教于堪萨斯大学英语系,写作本书时大量阅读了具有价值的文献,广泛调查了档案资料和业已模糊的事件线索,使得成书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译笔华丽考究,首席译者王柏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艾米丽·狄金森国际学会理事,多年来深耕狄金森诗歌研究。曾轶峰、胡秋冉也均从事世界文学研究。
· 目前学术界公认最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
·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偶像,她是一个谜,而本书试图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
· 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出版人周刊》称其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
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难以索解的谜——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上千书信和诗作。
这个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寻常的个性,激情与愉悦,失望与冲突以怎样的方式走进了她的诗歌世界?
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以时间为序追随着狄金森的脚步,用信实全面且深入的文献资料向世人展示他揭开谜底的雄心,带我们尽可能地接近这位诗人——这位天才的、隐居的、自命不凡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诗人——饱满热忱的创作,及其非同寻常的一生。
第一部分 1636—1830 年 / 1
第一章 阿默斯特镇与父辈 / 2
第二章 蒙森的艾米莉·诺克罗斯 / 25
第三章 1826—1828 年:迎娶艾米莉·诺克罗斯 / 39
第四章 1828—1830 年:釜底抽薪 / 58
第二部分 1830—1840 年 / 75
第五章 1830—1835 年:温暖而焦虑的家巢 / 76
第六章 1836—1840 年:盗火者的童年 / 96
第三部分 1840—1847 年 / 125
第七章 西街的最初年月 / 126
第八章 阿默斯特学园 / 143
第九章 死亡与友谊 / 175
第四部分 1847—1852 年 / 199
第十章 1847—1848 年:霍山女子学院 / 200
第十一章 1848—1850 年:初尝美酒 / 224
第十二章 1850—1852 年:某个人的白日梦 / 261
第五部分 1852—1858 年 / 301
第十三章 1852—1854 年:生活在避风港里 / 302
第十四章 1853—1855 年:来自古往今来的真正诗人的消息 / 331
第十五章 1855—1858 年:纷乱与谜语 / 353
第六部分 1858—1865 年 / 387
第十六章 1858—1860 年:没有什么是渺小的 / 388
第十七章 1860—1862 年:承载和歌唱压在心上的重物 / 429
第十八章 1862—1865 年:挣扎的岁月 / 483
第七部分 1866—1886 年 / 545
第十九章 1866—1870 年:休养生息 / 546
第二十章 1870—1878 年:不会陈腐的智慧 / 579
第二十一章 1878—1884 年:暮年的友情与爱情探险 / 638
第二十二章 1880—1886 年:优雅的自制 / 666
附 录 / 697
附录 1 狄金森家族和诺克罗斯家族谱系图 / 698
附录 2 艾米莉·狄金森的第二张照片?/ 702
附录 3 诗歌索引 / 708
附录 4 致谢 / 716
译后记 / 721
“这本书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
——《出版人周刊》
“如果说一本传记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并欣赏其传主的作品,这无疑是对一本文学传记的最高赞誉,而哈贝格在谈论狄金森的诗歌时表现优异!”
——《洛杉矶时报》
“一个老派的、铁石心肠的、英雄一般的学者,哈贝格让他的读者们近乎兴奋,因为他细致而有选择地收集了大量通往狄金森作品之路的依据——他比任何人都更接近诗人那扇紧闭的门。”
——《华盛顿邮报》
“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且直截了当……哈贝格是个好侦探!”
——《华尔街日报》
“在这本精彩的传记中,满是关于狄金森及其亲友的令人惊叹的信息和洞察力,它使我们与这位天才的、隐居的、自命不凡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诗人更亲近了。”
——《波士顿环球报》
“迄今为止最完整、最令人满意的狄金森传记。”
——《书单》
1880—1886年:优雅的自制
对于狄金森围地中的其他居民,出现了冷酷的阵线划分,战争才刚刚开始。奥斯汀彻底跟苏疏远,1882年他和玛贝尔·卢米斯·托德坠入情网。托德,一位教师的年轻妻子,热烈地回应了他的感情。翌年,吉布不幸夭折。他是奥斯汀和苏中年生养的一个孩子,排行最小,是全家的宠儿。如今50多岁的艾米莉是那么的依恋着全家的老老小小,这一切对她来说想必痛苦万分,可她别无选择,只能面对。透过她对家庭变故的反应,可以了解她晚年的家庭观念以及她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家庭内部的分裂对狄金森作品的出版和接受产生了深远影响。1890年即她死后四年,她的诗选出版,赢得了广泛声誉。接着又出版了几部选集,包括两卷本的书信集。所有这些都是由奥斯汀的情人玛贝尔编辑的,维尼从旁鼓励,希金森出谋划策;这些编选本对狄金森的作品做了自由的编辑加工。1913 年苏去世后,坚决捍卫母亲的女儿玛莎推出了艾米莉寄给隔壁的诗作选,接着又推出了第一本厚重的传记《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和书信》(The Life and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1924);八年后又出版了《艾米莉·狄金森面对面》(Emily Dickinson Face to Face,1932)。玛莎决心彻底抹掉托德夫人的记录,将艾米莉姑姑收归狄金森家所有,取得版权,从而维护这位被冷落的妻子和失去两个儿子的悲惨的母亲(内德1898年死于心脏病)。毫不奇怪,这些书籍的出版为苏的婚姻提供了一份圣洁的记录,对她和隔壁天才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理想化的描述。里面还充
斥了大量偶然的靠不住的“事实”。
不过,比安奇把自己放在一个无人能比的位置上,而且她叙述的很多事情似乎提供了一种独家视角,给予我们近距离观察诗人的机会——她在家庭圈子中全神贯注地阅读;她“喜欢做表示勇敢的夸张手势”;她在门上转动一把幻想的钥匙,说,“就这么一转-就自由了,马蒂”。诗人热爱游戏、玩笑、虚构、秘密、破坏规矩和各种调皮捣蛋之举,关于这些方面的描述没有谁能赶得上这个“帝王般的女孩”(Imperial Girl),艾米莉正是这么叫她的。老年比安奇回首往昔时,理解了狄金森年过半百时所赢得的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尘世的劳役和烦恼对她来说并不存在。她放手不顾外界的一切纷扰,获得了一种优雅的自制。”这个句子凝练地概括了诗人精神之独立,正是这一点使她跟阴沉的奥斯汀和苦恼的维尼完全不同。
狄金森的自制如此完满,以至于她在许多诗篇中表达的成就感似乎并未表现为任何公开的吹嘘。一般来说,对自己精湛的技艺有一定把握的作家都期待一种配得上自己的公众认可。他们留下一部作品选本;他们诡秘地向先贤祠颔首,以示他们的骨灰盒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狄金森笔耕不辍,却几乎从未花心思清理或编排自己的诗作,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以保证其作品能触及广大读者。恰恰相反,她迫使维尼和马吉保证一定要烧毁她写的东西,很可能也包括她的手稿册以及那些零散的诗作。毫无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她一直以来对各种公开曝光的反感。但是为什么她从未在任何一封书信里评价过她的成就呢?这种沉默可以被理解为谦卑、疏忽,或某种幻灭吗?她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吗?这可能是我们最想了解的问题。
要找到答案,一个方法是追踪她对两位作家的兴趣,一位是乔治·艾略特,一位是艾米莉·勃朗特。在某种意义上,她们三人可谓并驾齐驱。狄金森崇拜这两位女作家,但在内心深处,她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急切地想了解她们个人的历史。1880 年看到乔治·艾略特的死讯,她简直无法将“那些印刷在纸页上的字迹”从脑海中赶出去。诗人惋惜这位小说家缺少“信仰天赋,是她的伟大否决了她”,至于个中原因,诗人猜测道:“也许没有童年,她早年失去了信的机会,后来再无别的机会。”1882年,编辑托马斯·奈尔斯告诉狄金森,乔治·艾略特的第二任丈夫“没有放弃”为亡妻写传记的计划。翌年,玛蒂尔德·布林德的《乔治·艾略特》和阿格尼丝·玛丽·罗宾逊的《艾米莉·勃朗特》在美国首次发行,诗人迅速做出反应,暗示出她对自己的成就是有感觉的。
读布林德的《乔治·艾略特》,狄金森看到了一幅玛丽安·埃文斯青春期的画像:严肃、笨拙和内心孤独,与父兄相处的诸多痛苦和烦恼,以及早年对福音派的拒斥。这本传记称她“一来到世上就已臻成熟,好像第二个智慧女神密涅瓦”,同时也一再强调“旺盛的心智并不能使她免于女性所特有的敏感和软弱”。这本书让她更多地了解了她自己和这个英国女人的同与异,她给奈尔斯写道:“我以前不太了解玛丽安·埃文斯的生活-一个无花而结果的命运,在劫难逃,就像尼日尔无花果。”这个“在劫难逃”的果实让人联想起“在劫难逃的香膏”(Fr1368B),出自诗人赠给海伦·亨特的结婚贺信。诗人给奈尔斯的信中还包含一首诗作,关于一种从虚无中创生的补偿性的生产能力,这与埃文斯活跃的一生并不那么相符,倒更符合诗人本人:
她的丧失让我们的收获蒙羞。
她背负生命的空囊
英勇无畏,就好像东方
在她的脊背悬荡-
抒情主人公的语气显得有些窘迫,因为她缺少创造力,于是羡慕别人。可是到了第二节我们看到,原来她也是一个负重者和酿蜜者,所以才懂得埃文斯的秘密:
沉重莫过于生命的空囊
搬运工个个心知肚明-
徒劳无益把蜂蜜惩罚-
只会让它更加甜蜜-
Fr1602B
显然,诗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和这位小说家不相上下。
罗宾逊的传记出版还不到一个月,狄金森就读完了,这本书证实了她此前的想象:“巨人艾米莉·勃朗特,正如夏洛特所说,‘对别人满心同情,对自己则毫无怜悯’。”这本书直观且富于戏剧性,处处是细节和洞见,这一切想必会引发诗人的种种联想:勃朗特幼年丧母、恋家、逃避陌生人;她强大的自制力;她的家庭主妇才干;她对布兰韦尔的溺爱;她带刺的才华;她的正直、纯洁,她对激情的大胆书写。她爱一只大狗,她抛弃又改造了加尔文宗,她诡异的想象力转化了“普通生活的泥巴地”。“假如屠夫的儿子来到厨房门口,她会像鸟儿一样飞走。”“这个孤僻、坚毅的女人天性善良,为他人着想……她做面包,在霍沃思村小有名气。”这简直就是这位阿默斯特诗人的翻版!狄金森给伊丽莎白·霍兰写信说,“《简·爱》之后,还没有哪本书比艾米莉·勃朗特一生的故事更令人激动”。她称勃朗特是“十字架上的拿破仑!”她把勃朗特的伟大建立在她对痛苦的驾驭之上,并坚持让伊丽莎白读这本书,不管眼睛好不好。“那是一种如此奇异的力量,我一定要让你拥有它。”
狄金森从未这样大力推荐过别的书。这本勃朗特传记有力地证实了她的思想——力量建立在软弱之上。关于她自己作为诗人的奇特力量,这本书究竟告诉了她什么,既然她对此缄口不言,我们也只能猜测。诗人没有私藏这笔令人激动的新财产,而是希望与人分享。正如在《献上这枚月桂》(Fr1428)里,真正的伟大从不自封伟大。对它自己,也对我们读者和传记作者,毫无怜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