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58807
宋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军事上先天不足的南宋反而取得了一些优势,在多次交锋中颇有斩获,一改之前屡战屡败的不利局面。
究其原因,在于中原民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南宋政权采取的一系列宽松的政治和经济政策,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为资源消耗巨大的持久战争奠定了基础。
反观金国,一直缺乏经营中原地区的能力与信心,之前基本上靠掳掠满足战争需求,当中原凋敝后,便无法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每次开战时气势如虹,继而越战越弱,最后被南宋反击得手。
因此,金国缺乏韧劲,南宋缺乏狠劲,使得南北两国各有软肋,实力趋于平衡,这是促成宋、金第一次和议的直接推动力。
本书《烽火中原》是“宋金逐鹿”系列历史小说的第三部,讲述的是吴玠在仙人关一战击退金军,自此金军放弃了自陕入川的战略企图,川陕一线得以安宁。与此同时,南宋开始局部反攻,最大战果当属岳飞只用两个月便收复襄阳六郡,使得川陕、荆襄与东南连成一片,南宋在战略上处于更为有利之地位,岳飞也凭此战力进封节度使,真正步入中兴名将之列。夹在金、宋之间的傀儡伪齐皇帝刘豫,一心想借助金军之势灭掉南宋,然而筹划不周,反而招致大败,儿皇帝地位岌岌可危。然而在大好形势下,张浚措置乖方,导致淮西兵变,葬送大好形势。所幸此时金国主和派挞懒掌权,双方几经磨合,终于签定南北和议……
一 天威凛冽 01
二 血战仙人关 27
三 朱熹品人 57
四 收复襄阳 81
五 赵鼎拜相 103
六 大仪镇之战 121
七 北国天变 141
八 洞庭波平 159
九 二相同心 189
十 都堂争锋 215
十一 藕塘大捷 235
十二 伴君如虎 251
十三 岳飞负气 275
十四 淮西兵变 295
十五 黄粱梦碎 319
十六 和议初起 339
十七 战和之争 361
十八 南北议和 383
推荐之一:
穿越八百年前时空记忆,再现宋金逐鹿历史现场。
推荐之二:
看九百年前天下巨变,思今日全球大变局。
推荐之三:
宋金双方都意识到了川陕的战略地位,双方都屯集重兵,由于张浚急于求成,贸然与金军决战于富平。与此同时,滞留北方数年的秦桧南归,南宋朝廷即将迎来一次影响深远的权力洗牌。
推荐之四:
仔细审视史实,你会发现,以刚正闻名者未必刚正,臭名昭著者未必那么不堪,主战者未必是诤臣,主和者也未必是奸佞。同样,对于金国君臣将士,如果认真研究,女真人的勇武善战、残暴野蛮、忠朴重诺兼而有之,在血与火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这些特质也淌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推荐之五:
“宋金逐鹿”为你描绘一幅完整的宋金对阵图,透过这幅图,你能想象出双方士兵拼杀时的情绪波动、指挥官的患得患失、被包抄身后的担忧、谣言对于军心士气的摧毁性打击、古代医疗条件下对疾病与瘟疫的恐惧……
天威凛冽
绍兴四年(1134)二月,正是吴家军在仙人关与十几万汇聚而来的金军对峙之际,在川陕待了近五年的张浚一行,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临安。
回到临安的张浚,立刻受到了士子们的热烈欢迎。过去数年,张浚在陕西虽有富平之败,然而之后大宋西军卧薪尝胆,在和尚原两战两胜,饶风关一战又重创金军,使金军侵入四川,再顺江东下灭宋的企图始终未能得逞。特别是和尚原一战大败曾经横扫江南的兀术大军,尤其令东南士民大呼痛快,天下士子,早将张浚比作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知难而进的赤胆忠臣。
张浚受此追捧,自是十分感动,也极想交游士林,一吐心中豪气,但他却不得不深居简出,丝毫不敢有骄矜之举。
回到临安,立即便有诏书下来,令张浚将随行军马全部交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接下来三日,却不见有半点音讯从宫中传来,既无慰问,也无诏令,让张浚颇有些忐忑不安。
第四日,终于得到皇上的旨意,令他次日入宫觐见。张浚刚松一口气,传旨的内侍却将一份奏章递给他,道 :“这是御史中丞辛炳的奏章,官家让枢密看一看。”
张浚一听到辛炳的名字,不禁心头一颤。送走内侍,赶紧回到书房看这份奏章,还没看几行,便觉得胸中一股怒火掺和着委屈直往上涌,奏章中把张浚在川陕数年的苦心经营贬得一文不值,道 :“富平之役,赵哲转战用命,势力不敌而溃,浚乃诛哲,致其徒怨叛 ;又信王庶一言,杀曲端于狱中,端之部曲又皆叛去 ;和尚原之战,王万年之功为多,浚乃抑之,王万年怨愤叛去,与赵哲、曲端部卒力窥川口,金人特因之耳……”
张浚气得浑身发抖,这叫什么话!就算曲端之死其中颇多曲折,尚可一辨,但赵哲临阵率先奔逃,以致兵败如山倒,怎么就成“转战用命”了?金人屡次进攻川口,乃是为了先占四川,进而顺江东下攻取江南,如何把这账赖到自己头上去?
压抑了数日的情绪像山洪一样爆发出来,张浚狠狠地将奏章掼在地上,用脚死命地踩踏,直到把奏章蹂躏得如同咸菜一般,自己也累得气喘吁吁才作罢。
他颓然坐在榻上,回头一看,几名仆役像傻子一样立在后面,不知所措。张浚喘了口气,整了整衣裳,重新坐好,命人将地上的奏章抹平,仆役又端上来一杯热茶,张浚喝了两口,心绪平静下来,接着看辛炳的弹劾奏章。
奏章后面的话更加尖刻,但张浚都面不改色,甚至读到说他任用刘子羽等奸邪小人时,也不过在心里冷笑一声。读完后,他将奏章搁在案上,陷入了冥思。
他心里忽然平静下来,皇上将奏章直接交到他手中,虽属警诫,却也有回护之意,毕竟没有公之于众,算是给他留了几分面子。既然如此,自己什么也不必争辩,凛然受训就是了。
次日,张浚入宫觐见赵构。君臣二人一别五年,离别时都是青春年少,数年磨砺下来,两人眉宇间各添了几分沧桑,此中甘苦,只有身在其中方能体会。
张浚百感交集,还没张口,便哽咽不能成语,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滴滴答答掉在都堂地砖上,顿时打湿了一大片。
赵构心里颇为触动,他当然知道张浚为了保住川陕,可谓竭心尽力,纵然才能有所不逮,致有富平之败,但其后卧薪尝胆,屡挫敌锋,将十几万金军拖在陕西数年,才使得朝廷觅得喘息之机,经营东南半壁江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