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3603635
推荐理由一:
结合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的西方文化史里程碑之作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年度最佳图书
推荐理由二:
135 张珍贵插图,8页彩图
全景式再现维多利亚时代英伦生活本貌
推荐理由三:
由体验式历史学家、BBC热映纪录片主持人 露丝·古德曼
改编自BBC热映纪录片《维多利亚时期的农场》,豆瓣评分9.2分
经久不衰的时代风范,
融入文明的极致探寻,
深刻塑造了今天的品位感知
只有了解维多利亚人的日常生活形态,才能理解这种文化的追求。从贵族的绫罗绸缎到农民的粗布麻衣,从上流的法式大餐到底层的饥饿难耐,从时尚杂志上的精美图样到黑暗矿井里的极度剥削……维多利亚人的晚宴、游戏、礼仪、禁忌,甚至隐秘性事,均被露丝·古德曼以时间为序呈现笔下,叙述内容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
- 作为尊贵的绅士,男人们的“西装笔挺”到底是什么标准?身为优雅的淑女,勒紧紧身胸衣其实不止为了展现身材?
- 人们搭上蒸汽火车去工厂上班,维持体面仪态外表的同时又该如何下矿干活?射箭、网球等“高级”运动兴起,可人们为什么在打球时要系上格格不入的围裙?
- 豪华浴场其实不是富人专享,它的源起和穷苦人民脱不了干系?到底是什么掀起了洗浴之风,让人不分身份高低齐聚“大澡堂”?
更难能可贵的是,古德曼将理论与个人实践相结合,亲自化身维多利亚人持续一年体验当时生活,不仅将当时的穿着打扮、饮食文化和日常工作呈现在本书中,还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在个人卫生、厨房科学和性等方面极大的观念革新,回顾了经济极度繁荣的宏观社会中微观的个体,展现了这段迷人历史中真正的细节。
第1章 晨起洗漱 :极致又野蛮的个人卫生追求
不用脱光衣服,体面完成洗澡
体香 :一枚嗅觉上的荣耀勋章
无菌文化 :“感觉干净”就是“干净”
喧宾夺主的牙膏配方
裹着遮羞布的卫生巾
第2章 对镜穿衣 :骨子里的优雅时尚
男士内衣的重任 :既要温暖又舒适,也要时髦显身份
材质与款式是绅士的品位之争
花花公子 :纺织技术变革让男人们紧跟潮流
男人的帽子,社会地位的象征
女士内衣的偏见 :挑逗、纯洁、光着脚踝
紧身胸衣 :极致的美丽,病态的牢笼
巨大裙摆和华丽装饰是女性时尚的繁荣巅峰
时尚变迁悄然改变生活方式
第3章 如厕之路 :从伦敦污染到公共卫生
“大恶臭”!泰晤士河沦为“公共污水渠”
城镇厕所 :不断优化冲水系统的抽水马桶
乡村厕所 :土壤与煤渣改进户外土厕所
廉价出版物 :非常适合擦屁股
第4章 梳妆打扮 :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好面貌
手部保养 :一双温软白净的手是淑女标配
潮流上“头”:百变发型新风尚
要我美艳还要我天然不造作 :化妆品的罪与罚
更复杂、更浓郁、更奢华 :香水改变世界的气味
打理好头发和胡子,彰显男人阳刚气质
第5章 晨练运动 :男女有别还是性别双标?
健身房默认男性专属?
女性运动 :被“保护”的子宫
第6章 早餐进食 :饿汉手中的面包
“每个人的心里都在发疯般地渴望食物”
饥饿之病 :绞痛、畸形、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第7章 上班工作 :谋生的路上是无尽的苦难
通勤 :从鲁莽的公共马车到便捷的火车地铁
雾都 :工业化后遗症
工作中的死伤,称作“宿命”
童工 :激起工人抗争的最后一片雪花
第8章 绝望主妇 :让男人从这些脏活里脱身
总得有人负责清空夜壶
一天中最重要的琐事 :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
照料婴儿,还是给他灌下鸦片?
第9章 午餐便食 :一天中最主要的一顿饭
工人阶级的正餐 :土豆、馅料和肉汤
中产阶级的午宴 :葡萄美酒隔夜菜
上层社会的盛宴 :精致随意自助餐
第10章 家务杂活 :传统的性别角色生活
妇女和洗衣,苦难和轧布机
传统的女性角色 :无需医疗知识,但要护理家庭
脆弱、依赖与情绪化 :歇斯底里是女性的罪名
第11章 孩童教育 :只为更体面的人生
孩子强制地受教育,随机地毕业
精英化阶梯 :考试机制打开阶层流动的大门
女子学校与女性生理期困惑
缝纫 :一门女性必修课
第12章 休闲娱乐 :迈向文明化、正规化、现代化
男人们的消遣 :从参加体育赛事到观赏比赛
男孩们的玩乐 :自成一派的游戏代代相传
女人们的锻炼 :运动也要文静优雅
女孩们的荣耀 :懂园艺花卉 = 有教养美德
让人又爱又恨的酒吧
娃娃们的玩闹时光 :歌谣、弹珠和小玩具!
假期出行 :“现代化”海滨度假村
第13章 晚餐享用 :社会地位和财富决定晚宴水平
晚宴 :盛大而正式,典雅又豪华
会烹饪才能成为好妻子、好女仆
重新理解食物 :饮食方式重塑味蕾
第14章 洗浴文化 :让洗澡从个人习惯变成公共事业
洗澡 = 养生?
在家里浴缸泡热水澡是一种奢侈体验
去公共浴池!宽敞精致还有充足热水
第15章 性爱世界 :极端的保守,极端的开放
“男人天生拥有强烈的性欲”
邪恶、堕落、不道德 :“摧毁”男孩的手淫
禁欲妇女 :圣洁的天使,不需要动情
避孕 :有道德的现代人的新标志
堕胎的幌子 :胎动前流掉不算罪过
卖淫、出轨与同性恋
结 语 身临其境品味一个时代,才能感知人类文明的伟大进程
致 谢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露丝·古德曼为写作《格调与文明》,整整一年像 19 世纪的先辈一样劳作、打扮、饮食和沐浴。如果你想知道他们的外表、音容笑貌、想法和体味,那么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指南了。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紧身胸衣、童工以及性道德恐惧,这本书通过描写维多利亚时代男女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景。英国社会历史学家古德曼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农场待了一年,写成了本书。她像个亲切的朋友,与我们分享了维多利亚时代各个阶层的生活,时间跨度长达 60 年。
《华尔街日报》 (Wall Street Journal)
如果将与现在截然不同的过去看作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能有博学的古德曼做向导是多么幸运……虽然古德曼着迷于过去的事物,但她并不盲目崇拜它们,或者将它们浪漫化。她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实事求是者……这本书对我们有巨大的启示。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这本书非常有趣……古德曼将专业知识与历史情境结合起来,为了解释女性为什么穿紧身胸衣,她甚至自己动手做了一件来穿……这本书巨细无遗地描写了诸多细节,比如购买一张新的地铁票,用有麻醉作用的奎宁水为婴儿治病,追踪同性恋,等等,不得不说它使人如临其境。
《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古德曼的研究无可挑剔,她满腔热情地引领着读者穿越到普通的一天中,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种种怪诞……这本书分了很多章节,但我是像读小说一样一口气将它读完的,我实在很想知道这本书接下来会说些什么。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本书用诙谐的笔法对英国君主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进行了描摹……古德曼对史实力求精准,为此她甚至对妇女胸衣和家庭治疗方法做了亲身试验。为了写就此书,她“深入调查了饥饿、疾病、超负荷工作和虐待”等沉重话题。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是,维多利亚时期小孩的工作负荷比现在的成年人还大,他们常常饿着肚子工作,有时甚至需要在危险和可怕的环境中作业。本书意义极大,描述了那些受难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在这本无可挑剔的研究报告中,古德曼自身的冒险“生活史”肯定会让读者惊奇万分……(她)妙趣横生地为我们描述了面临着时代巨变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功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更加私密、个人化和客观的历史”。
冯玮瑜
BBC 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主角之一 ,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时间的玫瑰》作者
《格调与文明》以独特的文笔风格,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种种故事和传奇。它以作者亲身体验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艺术与文化的繁荣。一个鲜活的大英帝国黄金时代跃然纸上,时尚、文化领域对这个时代抽象的追求在翻开这本书的一刻变得具象生动。一个时代的格调与精神能经久不衰,说明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们追求的维多利亚式,不仅是一种装束,更是一种态度。这本书,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廖杰 江西广播电视台《读书廖理》主持人
《格调与文明》的作者古德曼,既是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又是纪录片主持人,这本书就像是无数个摄影机位,全天候全覆盖无限细致地记录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通过主观镜头,由古德曼带着你进入那时的真实生活场景。这是一部“舌尖上的维多利亚,也是裙摆上的、礼帽上的、马桶上的……维多利亚”。无法想象,那时候的人居然可以不脱光衣服,体面地完成洗澡 ;无法想象,那时候人们骨子里的优雅,偏执到何等程度。这本书告诉你,拮据也可以保持格调,平民也可以构筑历史。忘记那个风靡几十年的“维密”吧,眼前这本《格调与文明》,才真正精彩解读了维多利亚的秘密。
费萼丽 凤凰卫视原资深记者和编导、《女性的力量》作者
对人类文明极佳的继承方式之一,是回溯历史过往并从中吸取华美的精粹。作为曾经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时代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精致生活理念的部分源起。作者露丝·古德曼充分发挥自身体验式历史学家的风范,以历史考证和个人实践的完美结合,以微观自我的细致体验穿越近两百年时光,完美呈现了宏观社会中的迷人细节,更成为当代时髦人士探索品位且雅致生活格调的灵感缪斯。
卢克文 知名时政自媒体人
英国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像是一部记录维多利亚时代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纪录片。读历史书可以多读细节丰富的作品,过于宏观的作品很难做到逻辑自洽,也容易不接地气。这本书文字十分朴实,并不涉及理解不了的艰深思想,而是事无巨细地交待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个普通人的洗漱、服装、如厕、妆容、食物、教育、性爱,满足了读者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好奇心,可以作为一本有一定趣味性的参考书籍来读,很是开阔眼界。
维多利亚人的晨起从一个寒战开始。不论是富贵还是贫穷,住在城中公寓中还是乡村农舍里,维多利亚人一旦钻出被窝,就很可能立刻遭受冷空气的侵袭。富裕阶层的卧室里通常都有烧煤的壁炉和铁炉子,但极少点燃。19 世纪 50 年代,苏格兰评论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妻子简·卡莱尔(Jane Carlyle)居住在伦敦市内的一套高级住宅里。尽管家中富裕,但她只有在卧室里有病人的特殊时期,才会在楼上生起火。有一次,当她去一个豪门朋友家做客时,对方因为她的到来而点燃了壁炉,对此她给出的评价是“罪恶的奢侈”。在这样的待遇下,她甚至为自己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而感到惭愧。
对简·卡莱尔而言,每天都开始于早上 7 点半,而她的仆人会起得更早。比顿(Beeton)夫人在其著作《家政管理》(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中建议道,仆人夏天时应该在早上 6 点开始工作,冬天时则应在 6 点半或 7 点,这取决于天何时放亮。
汉娜·卡尔威克(Hannah Cullwick)是一位在家政岗位上奉献了一生的女士。很多年来,她都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日常工作。在整洁的蓝色墨水字迹间,她透露了自己通常早上 6 点起床,若有额外的工作,可能会更早。譬如遇到需花费一整天的春季大扫除时,她往往凌晨 5 点就开始工作。但她偶尔也能睡个懒觉,比如 1863 年的圣诞节,她就奢侈地在床上躺到了 8 点。每天早上,她会燃起壁炉、抖开地毯、擦亮餐厅的家具、吃早餐、擦靴子,在主人醒来之前,她会结束上面的所有工作。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种感恩的态度。感恩创造幸福,因为它会让我们感到充实、完整。感恩是至少此时此刻,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了所需要的一切。
黎明的到来预示着大部分劳动人民要起床了,但也有很多人有着更固定的起床时间。对于那些必须准时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Knocker-upper)的存在则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杆和一盏提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见图 1)。这种不寻常的职业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钟表售价昂贵使工人阶级难以负担。对于敲窗人来说,投入些资本买块表却可以用来谋生。
他们从夜晚一直工作到凌晨,每次叫醒服务都会给自己带来 1 便士的收入。从朴次茅斯到因弗内斯,大不列颠的工业城镇几乎都能找到这样的服务人员。不仅如此,这种职业甚至扩展到了一些小市集,比如位于赫特福德郡的鲍尔多克。那里的三大啤酒厂家之一也雇佣了一名敲窗人,负责在凌晨 3 点叫醒运货的马车车夫。尽管鲍尔多克的总人口只有 2 000,却有大量的晨工在铁路公司、酿造厂和小作坊里工作,这保证了敲窗人总能有口饭吃。
一旦起了床,维多利亚人就得迅速给自己做好保暖措施,否则新的一天就只能从冰冷开始。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更愿意伸出去的脚踩在毯子而不是光秃秃的木地板上。在贵族式住宅中,最好的卧室里通常都配有漂亮的编织地毯。上层社会的人们甚至会设法给自己子女的房里也铺上些旧地毯,即便这些毯子应该在更重要的地方发挥作用。在不那么富裕的家庭里,在脚下垫东西的情况就比较稀罕了。如果你足够幸运,正好住在纺织工业区,比如约克夏郡,碎布地毯则是一个流行选择。这种纺织物的生产过程很简单,但是需要的材料很多。那些住在工厂附近的人可以靠着工厂织布机用剩的边角料,来获取早起时脚下所需的暖和感。
我曾根据维多利亚时代的两种编织技术,按不同的风格做了很多这样的厚地毯。一种技术是利用金属钩拉动线绳穿过麻布衬底 ;另一种是直接将织物线绳编成一根根长条,然后将它们缠绕、缝合在一起。一块厚地毯只有 3 英尺①长,但在制作过程中,要消耗三倍于同尺寸其他毯子的材料。对那个时期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拿不到当地工厂的下脚料,这将是一种奢侈行为。因此,1 英尺见方的小地毯应运而生。对工人阶级的家庭来说,这种由旧衣服和纺织物等报废布料做成的小毯子就实惠得多。很显然,与爱德华时代及其后的时期相比,维多利亚时代的卧室地毯要更小一些。但这种简单的小毯子仍旧有着伟大的意义,毕竟,它唤醒了维多利亚人开始新的一天的勇气。
除了熄灭的壁炉和厚度还算凑合的地毯,维多利亚人卧室里的窗户总是整夜打开着,以保证室内空气循环。这项习惯基本上是源于阿诺特(Arnott)博士在著作中对污浊而沉闷的房间提出的警示。阿诺特博士是一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他是英格兰皇家协会的成员,对大气现象和“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饶有兴趣。他在当时的主流媒体上发表了关于某次实的报告,其中某些模糊的言论引发了维多利亚民众对室内缺氧现象近乎偏执的恐惧。这份报告提道 :“夜间,如果人们在自己的床帐顶部挂上 1 只金丝雀,早上起来时,就会发现它已经死掉了。”
阿诺特博士和当时的其他研究者主要研究二氧化碳的积累现象。在通风不佳的空间里,二氧化碳通常会变为碳酸。当然,如果缺氧,人类在封闭环境中确实会窒息。但人们担心有炭火和煤气灯的常规家庭环境也会对人们的呼吸系统造成危害,即使不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也会造成中毒和疾病的发生,从而威胁人体健康。鉴于人们待在卧室的时间比较长,这种情况更让人不安。派伊·谢瓦斯(Pye Chevasse)是一位在维多利亚时代专为普通民众撰写健康指南的医学博士,他热衷于将当时有限的研究结果传得骇人听闻。“睡在没有通风装置的房间里简直就是疯了——这就是在吸入毒气啊;至于二氧化碳,这种排汗产生的废弃物,肺部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排放的气体,是……致命的!”这是个很有影响力的论点,以至于整个世纪都没有权威媒体有信心能推翻它。
有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给所需的氧气量分级来量化问题,比如乔蒙(Chaumont)博士,他提出每人每小时需要 4 000 立方英尺的氧气来保证生命健康。这样的氧气量需要 10 英尺高、10 英尺宽、40 英尺长的房间才能装下,而一般的维多利亚人的房间满足不了这种需求。21 世纪,分析报告把谢瓦斯和他的同僚的错误简单地解释为低估了室内外的空气对流。
如今,就算我们住房的密闭程度不知要比维多利亚时代高上多少倍,人们也几乎不会担心发生二氧化碳中毒的危险。事实上,即使有高密封的双层玻璃,烟囱也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现代研究仍指出,室内空气每2 ~ 3个小时就会完成一次完全更换。然而,维多利亚时代不仅提倡时刻保持烟囱打开着(无论是否使用),而且还建议不管什么天气,都要把框格窗的上下格齐齐推开,以保证新鲜空气能自由流动,拂过整个房间。对于那些没有烟囱的屋子,则可以在门上装一扇气窗。当窗户打开时,就能带来一些穿堂风。
如果你有幸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但实在忍不了窗户始终开着,那你可以靠一碗水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这个小窍门在那时相当流行,“在房内放上一碗水”,在“几个小时”里,这碗水会吸收一切生活浊气,空气将“在水被彻底污染的同时,变得纯净”。另一种检测碳酸含量的小实验则在指南类书籍和学校的教科书里都有描述。
《家庭生活科学》(The Science of Home Life)是一本专为校园女生设计的书。书里提道:“如果在浅盘或者茶碟里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使之暴露在空气中,并静置一个小时左右,我们会发现液体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色薄膜或底部有沉积物。这就证明,空气中存在碳酸。”不幸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两个实验的准确度极低。譬如,后面那项实验主要是因为石灰水中的水分蒸发,析出了溶质;至于前一项实验,水被“污染”很可能纯粹是臆想和幻觉。无论如何,当时的流行观念很少能得到科学方法的佐证。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否真的一年到头都开着窗户呢?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根据慈善家、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提供的关于穷苦人民生活状况的资料,孩子们夜晚会在床垫上挤作一团。在永远敞开着的窗户下,能够让他们感到些许温暖的,只有日间的服装和彼此。父母们想尽力做点儿正确的事。他们害怕孩子们会中毒,因此尽管没法给孩子们提供温暖,他们还是会把窗户打开。其他报道一样夸张,比如一大群人挨肩叠背地睡在窗户紧闭、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对这些人来说,温暖环境比有毒空气更具影响力。亨利·梅休(Henry Mayhew)是《纪事晨报》(The Morning Chronicle)的一名新闻记者,他在回忆对穷苦百姓的采访时提道:“在死寂的深夜里,他们呼出的浊气在密闭的卧室中升起,化成恶臭的蒸气,令人窒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没有暖气的房间中打开窗户,可以给新的一天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刚离开床时,人们会在他们所能鼓捣出的任何类似地毯的东西上晃晃悠悠地待一小会儿,然后,炼狱般的晨间洗漱就此开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