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45394
整日在外拼搏、忙事业的你,整天为了养儿育女、充实自我忙得团团转的你,有算过与爸妈相处的时间还剩多少吗?随着时间的飞逝,有一天突然发现爸妈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么硬朗,自己的脸上也开始出现皱纹……我们该如何面对衰老的事实,尽己所能地照顾好父母,又坦然迎接自己的银发生活?
《照顾爸妈,这样做才安心》由台大老年医学权威医生编写,结合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从13大常见照顾难题、衰老给身体带来了哪些变化、日常保健到18种老年常见病,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老年人照顾建议。如果你正在为如何照顾年迈的父母而感到困惑,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得力助手。
《照顾爸妈,这样做才安心》除了身体健康方面的照顾,还强调了老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甚至也提到了照顾者的心理健康。字里行间满溢着作者对老年人的关怀,就像作者对自己外婆的嘱咐(作者自认*大成就之一就是亲自担任活到104岁外婆的老年医师),为这本书撰写推荐序的李峥嵘老师,也曾坦言被内容感动而热泪盈眶。
生老病死,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生命定律,虽然爸妈的人生已经近黄昏,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尽己所能,让他们的夕阳余光无限美好。而对于正处于中年的我们,也可以提前一窥老后的世界,为自己预约一个美好的银发岁月。
《照顾爸妈,这样做才安心》是写给老年人及其子女们的一本汇集专业医疗建议、实用照护技巧,以及全方位日常保健的指南。
台大老年医学权威詹鼎正医师,在这本书中解答了常见的13大照顾难题,“中医、西医哪个好?”“应该让爸妈在家养老,还是送到养老机构?”“有必要吃保健食品吗?”……看完不再纠结!本书还介绍了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各种身体变化,帮你了解老年人的真正健康需求。作者更针对18种老年常见疾病进行了就医疑难解惑,真实的案例、有温度的治疗建议,顾全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除此之外,作者也从衣、食、住、行、育、乐等方面给出实用的日常保健建议,从饮食搭配到穿衣保暖,从培养新爱好到寻找人生新目标,让爸妈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
PART 1 照顾爸妈的13大难题
Q1. 喜欢“逛”医院,吃药当补品
Q2.? 中医、西医哪个好?可以同时吃中药和西药吗
Q3. 老年人应该定期打疫苗吗
Q4. 吃药很随意,想到才吃、想吃就吃
Q5. 血压、血糖飙升,要马上就医吗
Q6. “佝偻”是正常的吗
Q7. 老年人需要减肥吗
Q8. 老年人不爱喝水怎么办
Q9. 老年人有必要吃保健食品吗
Q10.?应该让爸妈在家养老,还是送到养老机构
Q11. 要让爸妈知道他们自己的真实病况吗
Q12. 该陪同长辈就医吗
Q13. 如何让保姆看护成为照顾长辈的好帮手
PART 2 我们是怎么变老的
人老了,通常会有什么变化
- 身体组成:肥肉增多,肌肉变少
- 骨骼关节:骨质流失,软组织退化
- 呼吸系统:肺活量降低,抵御病毒的能力减弱
- 神经系统:健忘、对外界刺激反应变慢
- 免疫系统:外斗外行,内斗内行
- 心血管系统:血管弹性减弱,血压步步高升
- 消化系统:胃酸减少,肠蠕动变慢
- 泌尿系统:正常退化并不等于要透析
- 眼睛:两眼昏花,葫芦看作菜瓜
- 耳朵:耳背重听,对低音更敏感
- 嗅觉与味觉:食之无味
- 口腔:齿摇口干
- 皮肤和头发:肉松松而发苍苍
PART 3 银发族日常保健
活力老年生活须知
- 食:身体健康就不必特别忌口
- 衣:维持身体恒温很重要
- 住:首先考虑安全与便利
- 行:身心状况良好,行动不受限
- 育:替生活找到新的意义与重心
- 乐:量力而为,培养新爱好
定期体检、日常监测,避免小病变大病
就医疑难大解惑
PART 4 18种老年常见疾病
“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
- 血脂异常
- 糖尿病
- 高血压
肾脏病
脑卒中
痴呆
老年抑郁症
骨质疏松
谵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营养不良
睡眠障碍
尿失禁
带状疱疹
肌肉骨骼常见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炎、痛风与自身免疫病
癌症
后记1 如果还有明天:谈预立医疗决定
后记2 请记得,那无限好的美丽夕阳
老年抑郁症
杨婆婆半年前脑卒中以后就不方便行动了,出入必须靠保姆推轮椅带她出去,否则就只能关在家里。原本性格就比较敏感,又不喜欢麻烦别人的她,变得更容易沮丧。
近日来,杨婆婆的日子变得更难捱了。她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着,心悸、胃痛,浑身都不对劲,种种不适让她萌生一种生无可恋的厌世感。
她的内心整天兜转着各种负面念头,怨念牵手半世纪的老伴抛下自己先走一步,留下她一个人独自忧伤,如今病痛缠身,寝食难安、行动不便,犹如废人一般,活着根本毫无意义……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老年人因为“日薄西山”,抑郁症的比例会比年轻人高,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大部分老年人能活到这么大岁数,经历各种起起落落,看尽人间风景,早已累积相当的人生智慧,能用更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够完美的现况。
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在晚年时陷入抑郁深谷,非但无法豁达笑看人生,反而整天长吁短叹,觉得活得很苦、很累。
跟年轻人不同的是,老年??抑郁症经常表现为“身体不舒服”。他们不大会跟人倾诉自己心情低落,而是会抱怨自己这里麻那里痛、头晕、睡不着、胃胀、胸闷、呼吸困难……有些症状极多,乍听之下,感觉长辈的身体简直没一处是舒服的。
通常我听到老年人一口气抱怨这么多处不舒服时,都会温言相问:“您心情好不好?”长辈们可能对所谓的“抑郁症”没有概念,只知道自己浑身都不对劲,若没有特别问他们,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抑郁症状。
若判定老年人可能有抑郁倾向,我会让他们做一个简化版老年人抑郁症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GDS-SF,详见附表8),评分结果越高,抑郁倾向就越明显,得分大于5分,就可能有抑郁症,若得分在10分以上,就应该治疗。
抑郁症是一种脑部化学物质失衡的疾病,恐怕不是晚辈口头安慰长辈,要他们“想开点”“不要想太多”就能解决,必须经过适当治疗。
但要评估老年人是否真的有抑郁症,必须同时考虑是不是因为其他疾病造成这些类似抑郁的症状。例如,贫血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会觉得疲累、提不起劲。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则可能会躁动、睡眠减少。此外,帕金森病患者经常会绷着一张“扑克脸”,看起来心情不好的样子,有这些症状的老年人未必真的有抑郁症,但会因为这些疾病,产生类似抑郁的症状。
当然,也有不少老年人是因为脑卒中、心肌梗死、痴呆等慢性病而并发抑郁症。在社会因素方面,支持网络减少(比如丧偶、失去老友、独居等)、婆媳或其他人际问题、经济问题等各种压力源,也可能会让老年人郁郁寡欢。
医生的能力是有限的,没办法代替患者解决他们的人生问题。我有个患者,她女儿患有罕见病,经常得请假住院,工作做得有一搭没一搭,有一次,我在医院遇见这位患者,她女儿已经装上呼吸机在等病床。看到她烦愁的表情,不难理解为何她的抑郁症一直无法治愈,但我们做医生的,对她的人生困境实在无能为力,只能用药物来协助她控制病情。
一般而言,针对有抑郁症的老年人,第1阶段会先进行6~9个月的疗程,从低剂量开始用药,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调至目标剂量。
用药的目的是要让大脑里掌管情绪的化学物质(比如血清素、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神经传导物质)达到平衡,若治疗顺利,大脑会自己产生正反馈,之后再逐步减少药量,直至停药。理想的情况下,停药后,大脑仍然可以继续维持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
通常服药4~8周后,就会开始见效。问题是,有很多老年人可能吃了一两个月的药,感觉情绪有好转,就觉得自己“已经好了”,又或者担心吃药会“伤肝伤肾”,就自己停药,导致功亏一篑。
我希望患者或家属都能够建立一个观念:治疗抑郁症是需要时间的,绝不是一蹴而就。
骤然停药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之后复发的概率也很高,症状甚至可能比之前更严重。所以开药时我会跟患者讲清楚:“这个治疗心情的药,一定不要自己停!”假如第1疗程失败,之后可能就要长年累月吃药控制,长期抗战。
除了通过医生开药治疗,若能找心理咨询师,双管齐下进行认知或行为治疗,那当然*好。
此外,我也鼓励老年人通过运动、社交以及冥想等来改善情绪问题,告别抑郁,安度美好晚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