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89586丛书名: 国外文化研究前沿译丛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论的划时代作品
《物质阐释学:翻转语言转向》一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物质阐释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文艺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揭示了科学革命带来的智慧和洞见,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方法、路径和视野。本书探索了新成像技术和科学仪器如何改变人们对古代历史的看法,广泛涉及物质阐释学在古丝绸之路、古老木乃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灌溉河谷、古代岩画和现代绘画研究方面的新发现和新阐释。本书是著名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教授的“巅峰之作,采用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方法,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技术和艺术等诸多学术学科领域,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学生和普通读者将会大有裨益。
代序:物质阐释学概念史
致谢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是物质阐释学?
一、物质阐释学:反转语言转向
二、保质期
三、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
四、视觉主义和图像
第二章 奥茨:业余爱好者,成为一个科学对象,物质阐释学
一、奥茨
二、木乃伊
三、日期
四、测年仪器
五、绕道:“年轻”和“古老”的地球
六、回到奥茨
七、奥茨成为科学对象
八、奥茨作为“科学对象”的总结
九、科学变化
十、奥茨和物质阐释学
十一、绕道:20世纪的微观物理学和彼得·盖利森
十二、为什么是物质阐释学?
十三、附言:奥茨是一个基于科学的阐释学存在
第三章 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维京人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维京人
二、长船
三、延绳钓
四、林迪斯法恩
五、丹麦律法施行地区
六、法律概念
七、集会(议会)
八、征服者威廉:一个二代维京人
九、基督教化的维京人
第四章 历史课:科罗纳多和基维拉
一、堪萨斯
二、成像技术和科学选择性
三、末次冰期前的最大值?
四、尾声:物质阐释学、成像技术和美洲人
第五章 文明的崩溃:巴比伦和硅藻,秘鲁和地壳板块,格陵兰岛和小冰期
一、文明的崩溃
二、巴比伦和硅藻
三、楔形文字板中的硅藻
四、秘鲁的灌溉与地壳变化
五、附言:骆驼的联系
六、格陵兰岛的小冰期
七、小冰期和物质阐释学
八、21世纪科学
九、气候科学的特殊作用
十、物质阐释学的衍生物
十一、过去似序幕
第六章 阅读维苏威文本和主要的技艺术:马蒂斯和毕加索
一、阅读维苏威文本
二、庞贝古城、维苏威火山和文本的微量分析
三、大技艺术
四、马蒂斯:《沐浴者》画作的两种变体
五、毕加索,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镜前少女》
六、哲学的旅行,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七、一个德赖弗斯的绕道
八、毕加索和自动驾驶汽车
九、结论
第七章 物质阐释学和技艺术
一、布隆博斯洞穴中的技艺术
二、旧石器时代的艺术:距今10万年前到后冰期时的距今1万年前
三、绕道:法国的诺克斯洞穴,距今1.5万—1.7万年前的绘画
四、继续绕道,形象和逻辑:盖利森和诺克斯
五、变化二:技艺术和欧洲文艺复兴
六、变化三:当代数字技艺术
七、20—21世纪的数字和合成器技艺术
第八章 音乐和科学仪器,合成器和数字仪器:巨大的倒置
一、合成器
二、绕道:20世纪探索的声音,捷尔吉·利盖蒂
三、模拟日,穆格和布赫拉
四、数字合成器
五、加速科学>艺术的倒置:数字仪器
第九章 科学转向阐释学
一、早期现代科学(EMS),光学
二、早期现代科学(EMS),17世纪以后
三、晚期现代科学(LMS),电磁波谱
四、后现代科学(PMS):20—21世纪的成像
五、去神话化和后现象学
六、继续去神话化
七、意大利未来主义,回归
八、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
九、尼克·博斯特罗姆,“牛津联系”,人类未来研究所
十、布莱恩·莱特现象
十一、物导向本体论
十二、思辨实在论
十三、重新考虑“经验转向”
第十章 人文和社会科学转向阐释学
一、人文和社会科学转向阐释学
二、人文科学
三、艺术
四、概观
五、风险和利益
第十一章 后现象学附言:重新审视生活世界
一、科学和生活世界
二、埃德蒙德·胡塞尔
三、莫里斯·梅洛-庞蒂
四、感知的多元文化和多稳定性
第十二章 重新定义起源:冰期的科学和月历
一、冰期科学
二、对古代工具的后现象学幻想
三、阿舍利手斧
四、手机,20世纪
五、其他多稳定性的技术
六、原始科学
第十三章 保罗·利科:从语言转向物质阐释学
一、物质阐释学
二、模型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物质阐释学的诗学意义
本书显然是一本关于21世纪的书,它解决了一个主要的阐释学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仍然与我们处理“自然科学”,同时处理“人文和社会科学”或“人类科学”有关。两者分裂的最深层根源是我所称的“狄尔泰鸿沟”(Diltheyan Divide),它的影响是在19世纪产生的,当时现代科学对传统人文科学和当时较新的社会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继乔治·黑格尔(Georg Hegel)之后担任柏林大学的教席,对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这位现在仍被视为技术哲学的奠基者(的哲学家)也有重要影响,他是一位深沉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与19世纪末旨在创立普遍阐释学作为人文学科、新兴社会科学,或者狄尔泰统称的“人类科学”思维的主要模式的运动有关。他的“鸿沟”,是一种区分说明和理解方法的解决方案,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仍存在,但在美国不多见。
我自己的第一本著作《阐释学现象学:保罗·利科的哲学》(1971)遵循了这段阐释学的历史——或者是亚里士多德更早所说的,《解释篇》(peri hermeneias)——到后来我在《扩展阐释学:科学中的视觉主义》(1998)中对其进行了发展。伴随着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当代变化产生的特别兴趣,《物质阐释学:反转语言转向》重返这场持久的关于阐释或理解的辩论。作为一次重返,它是对“狄尔泰鸿沟”的反驳,是对阐释学在所有科学实践中的深层作用重新考虑的新项目,特别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扩展了的物质阐释学。20世纪70年代初,我转向技术哲学之后,对成像技术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其产品、图像需要解释。出于这种兴趣,物质阐释学应运而生。几十年来,它一直在慢慢成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