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79695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期,这段四五十年前的历史离现在已经很久远,很多值得被铭记的事物已逐渐被人们遗忘。本书将目光聚焦在一座小县城上,落笔于时代浪潮中那些或逝去、或革新、或恒久的事物,通过对细节的回忆与描绘,还原了那个时代博白老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读来像看一部纪录片。书中所描写的旧事物,多是吃穿住行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充满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与温情,年代感浓郁,同时又会与现代某些事物相联系,这既让那个时代的读者感到亲切与熟悉,又让年轻读者更容易理解那些旧事物,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博白县隶属广西玉林市,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本书以回忆的方式,记录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在博白县城的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从街道建筑到风俗文化,从历史名人到普通菜农,从日常用品到客家美食,从国营企业到个体经济,从劳动人事到交通运输,从宣传教育到生活娱乐,全书通过近百篇短文,用质朴的文风和平实的语言,对当时的博白县城做了全方位的描绘,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生活细节,展现了一幅充满年代感的博白老城生活画卷,既是一部20世纪下半叶的“南方县城生活史”,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一篇 江边小城旧地标
悠悠江水悄然向前,记忆中的地标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它们日异月殊,焕发新彩。
政商地标
“一城二府” 一城竟有“二府”?
县委大院 记忆中的神秘、厚重与美味
博白镇派出所 有公安,心就安
博白街 小时候最向往的地方
文化路 文化单位一条街
百货公司和百货大楼 不为盈利的“国家职能部门”
文化地标
饮马江村 南征军和我的故事
登高岭 从县城保卫战到我的入党之路
大平坡水楼 王力的人生转折点
博白镇中学 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人民电影院 一城一影,一票难求
新华书店 旧时代的风向标
广播站 我的十年写稿出发地
文化馆 文艺大咖开班授徒
第二篇 老城生活回忆多
七八十年代的小城博白,承载了一代人的旧日生活回忆,真切而厚重。
“三票一房”
粮票 买粮两件套,粮本和粮票
肉票 县城“第一票”,买肥不爱瘦
布票 买衣无路,买布有门
单位住房 找工作,送房子
“三农一器”
菜农 闹市里的农民
化肥和农药 如今限用,旧时限购
农机 雨足高田白,农机来帮忙
计量器具 计量生活,计量文化
“三转一响”
自行车 车链转出的商机
缝纫机 女人们最大的心愿
手表 指针里的时间与情意
收音机和电唱机 音乐发烧友bi备
“三厅一室”
录像厅 旧时娱乐领头羊
桌球厅 守得住,熬得夜,有钱赚
舞厅 能舞, 能吃,还能聊
游戏室 当“导演”,过把瘾
“三文一武”
报纸 曾经人人爱看的传统纸媒
标语 社会的精神,时代的符号
电报 曾经惜字如金的通信
体委 打遍玉林无敌手
第三篇 荏苒时光往日事
岁月如梭, 人世变幻, 或悲或喜,曾经的故事都印刻在时间的长河里。
文化教育
古代美女绿珠 石崇宠妾助力博白经济
找对象和谈恋爱 土味的邂逅与浪漫
回娘家 年初二的家庭聚会
高考复读 “复读风”缘何吹遍神州?
考文凭 从中专到本科
勤工俭学 劳动创收最光荣
青年职工的“双补” 文化技术大练兵
工作生活
造田造地大会战 寒冷与火热的交锋
非农业户口 好身份, 好日子
国营企业的招工招干 国家与农民的互惠互利
“以工代干” 工人也能当干部
“亦工亦农” 临时“工”, 真农民
顶职 退休的好福利
第四篇 衣食住行昔日景
柴米油盐、居家旅行,一天又一天的日常点滴,汇成了七八十年代的博白生活图景。
穿衣吃饭
的确良 的确凉?的确靓!
饭店 能吃早餐,可办宴席
博白蕹菜 博白“青龙”誉海外
博白白切 好食材,不惧白切
“老鼠拱被胎” 猪油蒙了肉和肝
杨桃摊 杨桃与味水的绝配
粉丝 坐拥无数老“粉丝”
肥皂 洗衣又洗澡?
木柴和木糠 那段劈柴晒糠的往事
住宿交通
大旅社 旧时最受欢迎的“酒店”
汽车站的客运班车 铁打的班次, 满满的乘客
私营的货运汽车 担惊受怕的第二职业
单位的小汽车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看火车和坐火车 两件人生大事
交通监理站 不管交通只宣传?
第五篇 旧时商贸遍繁华
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摇撼着经济之海,也激荡着时代与人心。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手工业社 纯手工的自食其
商办工业 曾经的弯路
县供销社 博白商业“半边天”
供货会 层层审批,合作互利
物资局 搞经营做生意的“局”
日杂公司 沙发和草纸的交汇
外贸公司和出口产品 出口的手艺活儿
单位的汽车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猪瘦企业肥 瘦了猪崽,肥了企业
香烟销售 销量不大,一烟难求
个体经济
个体药材店 现代药店的前身
养仔猪 我和父亲的“发家之路”
家庭养鸡 全城养鸡的时代
个体户 “小打小闹”赚大钱
“万元户” 年收入600万元?!
信誉 灵活借贷也要坚守原则
第六篇 九行八业烟火忙
无分贵贱,无惧浮沉,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事业中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群像
客家人 有特色,有光芒
化工店的售货员 “偏向虎山行”的革命同志
售肉员 旧时代的“分配大师”
环卫工人 博白的“时传祥”们
搬运工 不怕苦来不怕累
文字秘书 打字员的最佳拍档和“偷师”对象
通信员 安全稳妥,使命必达
南下干部 来自北方的支援
单职工 苦不苦,想想旧时单职工
个体
打字员 字,记在心里,刻在纸上
行政单位的业务员 不跑业务的业务员
仓库保管员和开票员 无惧伤害,坚守岗位
单位食堂的炊事员 不是大厨,胜似大厨
行政单位的门卫 一人一门,安全使者
商业局副局长 武工队队长当局长
现如今,仰望天空,“天宫”“墨子”和大飞机等科技新成果纷纷涌现,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俯瞰大地,脱贫、小康、高质量发展逐步推进,中国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4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型为世界工业强国,让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忆往昔, 我在南流江边的博白出生, 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后来我在那里成长、读书、工作,直到90年代末才调离。在家乡生活的近40年光阴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七八十年代,那正是改革开放前后,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当时我在博白县城工作,做过国营商店的售货员、行政机关的打字员和业务员、业余新闻报道员,经营过仔猪买卖和货物运输,工作时奔忙于单位和企业之间,闲暇时常到街头巷尾漫步,对旧时的博白颇为熟悉。
观博白,彼时的社会和经济迎来了蓬勃生机。粮票、布票、肉票被取消,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工业品和生活用品随行就市;国营商企“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个体经营的“三厅一室”、白切摊、杨桃摊遍布大街小巷,私营的饮食、药材生意和客货运输也应运而生。博白的经济被激活,各行各业爆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小小的县城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与蓬勃生机一起到来的还有严峻的挑战——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外贸等部门的经营受到冲击,国营汽车站也受到影响,谋出路、求生存成为国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的主题。这些变化,我将以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身份,通过回忆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这本书写的虽是博白小城的旧日风貌,但亦是那时中国的一段旧时光。希望通过这本小书,从博白这个小窗口展现七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唤起老一辈“过来人”的集体回忆,引起新一代“未历者”的历史共鸣,让大家更加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活在当下,不忘初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