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66578
本书卖点
著名散文家彭程痛失爱女后的追怀之作,内容真实,既充满真挚浓烈的情感,又具有哲学的深度和丰富的思想性,以平实和生动的文字呈现出悲慨沉郁又不失理性内敛的风格。也为患者求医问药提供了实用的借鉴经验和指南。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饱含对爱、生命与魂灵的泣诉与追问,表达了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编辑推荐
《杯子上的笑脸》是著名散文家彭程的非虚构作品,自身亲历痛失爱女的变故,将这种悲痛化为文字,娓娓叙来,感情真挚,又不乏进一步的反思、追问,对疾病、命运、生命的思辨深挚而厚重,形成了既有现实层面的叙事又有纵深的思考的长篇书写,文字直击人心,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本书为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是作者痛失爱女后的椎心泣血的追怀之作。作者的独生女儿不幸罹患脑癌,生命凋落于最好的年华。作品描述了得知女儿罹患绝症的震惊痛苦,长达十几个月的救治过程,以及女儿离世后绵绵不断的哀痛和思念。作品涉及许多感人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有对于乖戾无情的命运和苦难的思考,有面对绝症不放弃一丝希望的抗争。这是一种对于超出日常经验的苦难经历的书写,感受和思考格外真挚、强烈和深入,从而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深刻的创痛、生命和人性之书。
第一辑 噩 梦
晴天霹雳 003
眼角的泪滴 012
“终结者” 022
长夜无眠 029
因果无凭 035
目光投向空冥 041
第二辑 挣 扎
无处躲藏 051
红灯闪亮:“工作中” 058
滚落的石头 065
看不见的黑洞 074
抓住每一棵稻草 082
“妈妈,你答应过不哭” 090
即将干涸的瓶底 100
“把悲伤调成振动模式” 108
最 后 116
呼喊穿透时空 123
第三辑 回 忆
空虚如何填满 131
重叠的时间 137
灵魂有无 144
遥远的声音 154
杯子上的笑脸 163
纸上的梦 176
在目光之外成长 186
说吧,记忆 197
在路上 205
告别之地 215
永 远 220
附:女儿文章四篇
亚洲人在美国的尴尬 229
在美国上历史课 236
亲情感悟 241
小猫的名字叫“掸子” 246
天堂一定很美(代后记) 257
天堂一定很美(代后记)
一
有一首近来很流行的歌曲,听后悲伤难抑:
我想天堂一定很美
妈妈才会一去不回
一路的风景都是否有人陪
如果天堂一定很美
我也希望妈妈不要再回
怕你看到历经沧桑的我
会掉眼泪
…………
歌词质朴无华,曲调凄婉中又有一缕激越。失去母亲的哀痛,思念母亲的忧伤,自肺腑间流淌而出,真挚深沉,感人至深,令人动容甚至落泪。
这首歌所表达的情绪,其实也适合所有失去挚爱亲人的人。因此当它最早作为一部电视剧的插曲播出后,很快就传播开来。歌声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它唱出了他们的心声。每个人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他或她的心目中,对方可以是再也见不到的父亲母亲,也可以是其他已经天人相隔的亲人,是祖父祖母,是丈夫或妻子,是兄弟或姐妹,是恋人,是亲戚,是情同骨肉的好友。最简单的做法,是用一个“你”替代歌词中的“妈妈”,就可以指代概括所有的对象。
如果把它唱给去世的子女,当然也是适宜的。
生活充满苦难,命途坎坷颠踬,其中之大端就是失去亲人。丧亲之痛中,又有三种情形最为悲惨,通常被称为人生三大不幸,即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尤其是第三种情形,子女先于年迈的父母辞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惨绝人寰。
它最让人难以接受之处,是有悖于天地常理。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消亡有着先后次序,养育和反哺,也原本是大自然的安排,不但人类如此,动物界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垂老时有所安慰,病榻前有所寄托,这是人生悲剧性历程中的一点暖意,一抹亮色。并不指望生命在骨血的延续中获得永存,这一类念头未免虚妄可笑,但想到肉身腐朽泯灭之后,仍然有一缕最初来源于它的气息,在天地间飘荡,总是能够带来一丝慰藉。但如果连这样卑微的希望都被剥夺殆尽,心中升起的悲哀,该是何等冰冷。
因此,这种不幸遭遇带来的痛苦,大山一样厚重,夜色一样浓稠。
于是,我看到每天白天奔波忙碌、夜里抱着儿子的骨灰盒入睡的父亲;看到过每个周末坐公交车换乘几次来到远郊墓园,在女儿的墓碑前坐上一两个小时的母亲;有人不断更新孩子的微信朋友圈,借以维持住一个幻觉;有人每天给孩子写上几句话,已经连续写了多年。
支撑起所有这些行为的动力,只有一个字:爱。
二
当挚爱的儿女突然失去,谁的父母能够接受?怎么样的父母能够忍受?
法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福雷斯特,在三十岁那年,三岁的女儿波丽娜突如其来地患上了骨癌,百般救治无效,于第二年夭折,带给他巨大的悲恸和长久的思念。“这样的事情让人难以面对:它令人无法理解。我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是我忠诚面对失去生命的方式。”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
原本以一位学者、文学评论家的职业安身立命的他,开始转向创作,试图通过写作获得面对苦难的勇气和智慧,修补自己那一颗千疮百孔的灵魂。
于是,在此后数年中,他围绕着“孩子的逝去”这个主题,写下多部作品。“从我的第一部小说开始,我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个主题——对逝去孩子的哀悼。”“包括怎样去面对、怎样去消化这种哀悼,以及怎样去体验这种哀悼。”每一次这样的书写,都是一种对抗和自救,是在一张吞噬的巨口面前刹住脚步。
他通过《永恒的孩子》《纸上的精灵》《然而》《一种幸福的宿命》《薛定谔之猫》等著作,构筑了一个悲伤和哀悼的世界。这些作品,有的聚焦于女儿,回忆描写了她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有的则是另外的主题和题材,甚至看上去颇为遥远,并不搭界,但在书中某一个地方,因了某一种触动,目光突兀而又自然地投向了已经化入虚空的孩子。
我想到了五代时期词人牛希济的一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句很美,反映了一种被称作移情效应的心理学现象,恋爱着的人由此物而思及彼物,深情依依。苦难产生的联想,也有着同样的甚至是更大的强度,让人努力挣脱却不可得。在福雷斯特的这些作品里,反复重现的回忆,为数众多的互文,表明了他的哀痛的深沉和持久。
福雷斯特夫妇当时还年轻,完全可以再生一个,很多人劝过他,这也是很多有过这种遭遇的人通常的做法。新生命的降临,也应该会稀释哀痛。但他没有,而是一直执拗地在文字中寄托对亡女的思念。
“我把我的女儿变成了纸上可爱的小精灵。每当夜晚降临,我的办公室便成了笔墨舞台,那里正上演着关于她的故事。我画上句号,把这本书和别的书放在一起。话语帮不了什么忙,我却沉浸在梦境之中:清晨,她用欢快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我奔上她的房间。她柔弱不堪却面带微笑。我们聊了些家常话。她已经不能独自下楼了。我抱起她,托起她轻飘飘的小身体。她的左臂挂在我的肩头,右臂搂住我的身体。我的脖子能感受到一只小小的光脑袋温柔的触动。我扶着楼梯,抱着她。我们再一次走下笔直的红木楼梯,走向生活。”
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永恒的孩子》中结尾部分的一段话,也预告了下一部小说《纸上的精灵》的诞生。类似的场景描绘,在几部作品中都随处可见。写作的诸多意义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便是记忆。经由文字,过往的一切被留住。文字是密封罐,封存保留了生命的曾经的气息。你描写了一个场景,那个场景就成为永恒。你描写了笑容,笑容从此定格于眼前。你描写了声音,耳边于是总是缭绕起那个声音。你写了失去的孩子,那个孩子从此会在你身旁,陪伴终生。
所以,在一部研究早夭的天才诗人兰波的专著《一种幸福的宿命》中,福雷斯特这样说:“我们去爱,去写作,都是为了让我们生活中遗失的那一部分继续存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面对死亡,人们总劝我们节哀顺变,和现实和解。但我拒绝安慰,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一种抵抗,拒绝被日常生活和现实腐蚀。”“把过去变成一个纸上的幽灵,有了它的陪伴,我们自以为从虚无手中夺回了一点生的证明。”
在《永恒的孩子》中,他引用了童话《彼得·潘》中主人公的一句话,写在女儿的墓碑上:“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这一个。”
他本来不想成为一名作家,是命运硬将一支笔塞到他的手里,他的写作于是成为一种“哀悼诗学”。在这种哀悼写作中,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可替代的美好,被深刻地揭示和表达。
三
一个孩子就是所有的孩子,一个父亲的哀痛就是所有的哀痛。
女儿的去世,成为福雷斯特生活中的一道巨大裂缝,令他深陷其中,痛苦不堪。但同时,一份敏感的禀赋和出色的共情能力,也让他能够身在其外,俯视所有相通的痛苦。他将目光投向有着同样遭遇的人们。
在他的代表作《然而》中,这样的目光交织传递。福雷斯特自述,这是一部“通过对他者生活进行时空迁移来讲述自我经历的自传体小说”。他将自己藏在诗人小林一茶、作家夏目漱石以及摄影家山端庸介背后。他声称,“选择这三位作家主要是因为他们都经历过孩子的死亡”。
前面说过,福雷斯特最早的职业是批评家。在这部作品中,他将日本不同时期的这几位文艺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身世经历、日本文化美学传统与其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关系。但是,因为女儿的事件,他的关注产生了某些位移,目光投注到原来他也许不会留意的方面。这几个人的故事,不论是屡屡经历丧子之劫并用诗歌和小说描述痛苦,还是用镜头记录下长崎原子弹爆炸中垂死的儿童,都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内在的关联,产生了一种同频共振的效应。因此,这部作品像是一幅拼贴画,指向的是普世的“哀悼”。
譬如小林一茶,这位十八世纪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诗人,一生贫病潦倒,所生三男一女先后早夭。在最小的幼女死后,他哀叹:“为什么我的小女儿,还没有机会品尝到人世一半的快乐?她本该像长在长青的松树上的松针一样清新、生机勃勃,为什么她却躺在垂死的病榻,身体被天花恶魔的疮伤弄得浮肿不堪?我,她的父亲,我怎能站在她身边看着她枯萎凋零,纯美之花突然间就被雨水和污泥摧残了呢?”
一茶写道:“她母亲趴在孩子冰冷的身体上哀号。我了解她的痛苦,但我也知道眼泪是无用的,从一座桥下流过的水一去不返,枯萎的花朵凋零不复。然而,我力所能及的都不能让我解开人与人的亲情之结。”
他写下了一首成为传世杰作的俳句:
我知道这世界
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
然而
俳句作为日本独特的古典短诗样式,文字精简而意蕴隽永,让人吟味不尽。这首俳句的“然而”后面,应该指向什么内容,或者说补充哪些词句呢?
虽然人世短暂,但总还有一些东西让人留恋。像健康,像爱情,像大自然的美丽,乃至于一枝花朵的摇曳,一只小动物的可爱,一道美食的滋味,这些来自日语词汇的、被称为“小确幸”的微小但确凿的幸福感,都会令人喜悦,让晦暗的生存闪耀出一抹光彩。
思考还可以朝向另一个方向。时光如此匆促,生命如同朝露般易逝,不论是否有你,我们都会归于消亡,踪影全无。然而,有了你的陪伴,多少就会不一样。然而,却没有。孩子,你早早地离去了,将我们抛在这个世间。
这些解释,都讲得通。
人生的哀伤疼痛只能由自己疗愈。彭程这部新作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也是对灵魂的抚慰——为那些逝去的亲人,也为所有活着的人。
——张抗抗
失去唯一之殇,转为对爱、生命与魂灵的泣诉与追问,天人两隔、杜鹃啼血的文字,浸透着永恒的人间真情,读之泪下。
——廖奔
彭程的文字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孤寂里的苍凉,痛楚里的爱意,让我们看到那束夜里的亮光。借此,也带来了一次次追问,随着他敲动着生命意义的门。
——孙郁
苦难把一些人变成金子,彭程便是这个队列中的一员。他惯于静默地生存着,而将内心的波澜诉诸文字。他叙说真话,表达真义,朴质而肃穆,涌流不绝对于人类的悲悯,一回又一回担负起苦难、爱和生命的尊严。
——冯秋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