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78143
《水经注》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 是中国古代*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像这样写作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下来了许多资料。《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水经注》共四十卷,但编译者并没有收录全部内容,而是将各章节与当下自然人文联系较紧密的内容进行翻译、解读,让读者能用*小的阅读量,在*短时间内领略《水经注》的魅力!此外,编译者还加入了与现代技术相关联的知识性、趣味性版块,以古朴典雅的设计风格和“有用有趣”的内文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欲望。
《水经注》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是中国古代*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下来了许多资料。《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本书编译者除对古文原典进行注解、翻译外,还加入了与现代技术相关联的知识性、趣味性版块,使读者一览古代科技对当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目 录
卷一…………………………………………………………………….
011
河水…………………………………………………………………….
011
卷二…………………………………………………………………….
015
河水…………………………………………………………………….
015
卷三…………………………………………………………………….
018
河水…………………………………………………………………….
018
卷四…………………………………………………………………….
022
河水…………………………………………………………………….
022
卷五……………………………………………………………………..027
河水…………………………………………………………………….
027
卷六…………………………………………………………………….
031
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031
卷七…………………………………………………………………….
036
济水…………………………………………………………………….
036
卷八…………………………………………………………………….
037
济水…………………………………………………………………….
037
卷九…………………………………………………………………….
039
清水、沁水、淇水、荡水、洹水…………………………………….
039
卷十…………………………………………………………………….
041
浊漳水、清漳水……………………………………………………….
041
卷十一………………………………………………………………….
045
易水、滱水…………………………………………………………….
045
卷十二………………………………………………………………….
047
圣水、巨马水………………………………………………………….
047
卷十三………………………………………………………………….
049
漯水……………………………………………………………………..049
卷十四………………………………………………………………….
055
湿余水、沽河、鲍邱水、濡水、大辽水、小辽水、 浿水…………..055
卷十五………………………………………………………………….
.061
洛水、伊水、瀍水、涧水……………………………………………..
061
卷十六…………………………………………………………………..
063
榖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
.063
卷十七…………………………………………………………………..
069
渭水…………………………………………………………………….
.069
卷十八……………………………………………………………………071
渭水…………………………………………………………………….
.071
卷十九………………………………………………………………….
.072
渭水…………………………………………………………………….
.072
卷二十………………………………………………………………….
.081
漾水、丹水…………………………………………………………….
.081
卷二十一……………………………………………………………….
.084
汝水…………………………………………………………………….
.084
卷二十二……………………………………………………………….
.088
颍水、洧水、潩水、潧水、渠水…………………………………….
.088
卷二十三……………………………………………………………….
.094
阴沟水、汲水、获水…………………………………………………..
094
卷二十四……………………………………………………………….
.096
睢水、瓠子河、汶水……………………………………………………096
卷二十五……………………………………………………………….
..102
泗水、沂水、洙水……………………………………………………..
102
卷二十六………………………………………………………………..
108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 .108
卷二十七……………………………………………………………….
.113
沔水…………………………………………………………………….
.113
卷二十八……………………………………………………………….
.117
沔水…………………………………………………………………….
.117
卷二十九……………………………………………………………….
.120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120
卷三十……………………………………………………………………123
淮水………………………………………………………………………123
卷三十一…………………………………………………………………126
滍水、淯水、水、灈水、水、水、涢水………………………………126
卷三十二……………………………………………………………….
..131
漻水、蕲水、决水、沘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
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 .131
卷三十三……………………………………………………………….
.134
江水…………………………………………………………………….
.134
卷三十四……………………………………………………………….
.141
江水…………………………………………………………………….
.141
卷三十五………………………………………………………………..
146
江水…………………………………………………………………….
.146
卷三十六………………………………………………………………..
148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温水………………. .148
卷三十七……………………………………………………………….
.155
淹水、叶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 .155
卷三十八………………………………………………………………..
159
资水、涟水、湘水、漓水、溱水…………………………………….
.159
卷三十九………………………………………………………………….163
洭水、深水、钟水、耒水、洣水、漉水、浏水、
水、赣水、庐江水………………………………………………………163
卷四十……………………………………………………………………165
浙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165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巨大的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我们具有极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于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领悟。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当下中国人必须知道,我们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曾经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如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这些科技发明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为此,我们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技古籍进行重新译编,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并注重推陈出新。在内容上不仅紧密联系现代,还配以相应的图片,让读者可以直观地从科技古籍中学到科普常识,更能从中看到古人在科技方面的造诣。
需要说明的是,《水经注》共四十卷,但编译者并没有收录全部内容,而是将各章节与当下自然人文联系较紧密的内容进行翻译、解读,让读者能用小的阅读量,在短时间内领略《水经注》的魅力!
本书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我国古代地理学家、散文家,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当地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的变迁等。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像这样写作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