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641697
苏州河一百年来的工业文明盛况,构造了上海工业奇迹,更是在新中国工业化起步时,带来了“上海质量”“上海品牌”的荣耀,烛照的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与博大。
如今,苏州河治水、造景、游河,以及沿河工业、金融、贸易的转型升级,烘托出蜿蜒苏州河的无限旖旎、壮美和现代。
《苏州河的早晨》是对上海母亲河的浪漫凝视,对千年苏州河历史与现代的文化朝圣。
前 言
《苏州河的早晨》是对上海母亲河的浪漫凝视,对千年苏州河历史与现代的文化朝圣。
本书从位于丹巴路尽头的苏州河边的“苏工馆”起笔。从这里望出去,可以看见苏州河一百年前工业文明的盛况:第一家味精厂、第一家牙膏厂、第一家电灯泡厂、第一家电扇厂、第一家棉纺织机械专业厂、第一家氯碱企业、第一家酵母生产厂、第一家煤气厂、第一家关栈制造厂(保税)、唯一一家保留完整的出版机构。
构造上海工业奇迹的不光是在十里洋场的旧时代,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工业化起步时,有名的“三转一响”带来了“上海质量”“上海品牌”的荣耀。永久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以及红灯牌收音机成为当年几代人的心中梦想。公私合营后,走出厂门的纺织女工脸上露出的笑容真诚而灿烂。
工业之外,叩访了苏州河畔两所旧时期的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大夏大学。美国传教士卜舫济久久为功,经营圣约翰大学五十三年。民国时期教育家王伯群胸有大义,择一事、终一生办大夏大学,直到把老命拼掉,泪洒长亭,成为民国荒年巉岩下冒出的一股清流。
絮叨前朝旧事并非为了怀旧,缅怀失落或尘封的闲情遗绪,烛照的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与博大。
上海为中国工业的源头,也是红色文化的起点。曾几何时,上海工业产值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集聚于苏州河畔的纺织、印刷、机械、食品生产与加工成为上海的工业主体。产业工人的聚集地不仅创造了大量物质价值,也成了工人运动的中心,邓中夏、项英、李立三等工运领导人在此创下风云往事。
苏州河旧梦的破灭,喻示着时代新梦的登场。
《苏州河的早晨》着笔更多地聚向苏州河的今天。无疑,苏州河老成了一段记忆,又新成了一部史诗,想写、要写、能写的东西太多,这里撷取了治水、造景、游河,以及沿河工业、金融、贸易转型升级等和经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单体,既自成篇章,也相互勾连,烘托出蜿蜒苏州河的无限旖旎、壮美和现代。
苏州河重踩过泰晤士河、莱茵河、塞纳河曾踩过的坑,至1978 年已全年黑臭,鱼虾死绝,沿河居民和上海大厦吓得不敢开窗。河水如有思维,一定会怨恨人类。六十年污染,二十年治理,羯鼓解秽,一路长歌,至 2020 年苏州河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完工,河水面貌得以根本改观,鱼虾品种恢复 45 种——仅此一章,就能写一部纪实。
42 公里环河步道贯通,也是大文章一篇。政府、华东政法大学的合力,不但将原来规划的步道从 1.5 米扩充到 4 米以上,全貌呈现 27 幢历史建筑,而且将最美校园“彻底”开放给市民,成为上海高校典范。最后的难点、断点——中远两湾城,也在“全过程民主”的氛围下横云断山,得以贯通,将公共空间还给市民。
上海人曾经对苏州河沿岸最大的纺织企业倾注了太多情感,搬迁转型后它们去了何处?是不是消亡在上海?这里给出了答案:母亲工业不但没消失,反而爬坡过坎,植入了新生的活力因子,换了一种升级后的生存方式,时下的上海仍然是全国的纺织业(含纺织贸易)领头羊。
从传统工业中走来的苏州河承载着新时代的阳光,不知不觉中精彩纷呈。M50 由原来的工业厂房进化为知名的创意园区,成为中外当代艺术的聚光地;四行仓库由一处堆放银行贷款抵押物的储藏建筑华丽转身为文化博物馆;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啤酒厂(远东第一)则蝶变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梦清园。
苏州河和黄浦江不同,后者为恢宏的中外会客厅,前者是深入上海人骨髓的后花园,从不张扬。苏河游船开通后一票难求,前来的客人更多的是上海本地人,有携妻带子,也有一家三代,对这条河寄予太多的情愫。
一条河流过,和水有关,和陆关联。除了水运,铁路就在河边,飞机从苏州河的头顶降下,构成了一幅水、陆、空的壮美图景。不过,随着苏州河及两岸的天翻地覆,岸边的闸北老北站已升格为元老级博物馆,代之而起的新客站、虹桥站以及南站高铁的隆隆声驶向四面八方。虹桥机场向东 50 公里,浦东机场的日均航班量已超过 1500 架,“双星座”的机场体系妥妥地成为亚太交通枢纽。国产大飞机 C919 已经投入航线,C929正在来的路上,波音、空客的“二人转”终将被打破。
苏州河通江达海,窅然而去。从丹巴港出去的流水到达洋山港,那里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早已使原本亚太第一的新加坡港难望其项背。上海港翻动了世界,连续十四年蝉联全球第一,撑起国家航运半爿天。没有国家的崛起,哪来海、陆、空航运的规模和高质量发展?上海用她的双手托举起了全球航运中心的尊严。
苏州河心存挚爱、大爱,充满温情。沿河滋生的上海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首先是长三角的,江南的。外滩源里渴望更多的“外来人”注入新生机。江浙人士在此扎下大营,依托沪上桥头堡,将触角伸向全国、伸向全球。全国和全球的人士来此聚集、碰撞,创下一番事业。
《苏州河的早晨》十六个章节,独立成篇,看似散装、跳荡,甚至有些芜杂不整,实则逻辑自洽,兼具水系与陆域的交互,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社会与民生的均衡,喻示着上海贸易、航运、金融等中心建设的实在成果。
我是个实打实的劳禄命,不愿活在百度里,竭力将自己摆进去,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河间桥头,采访七八至十余人不等,方才心安,付出的心血自然也多。当我完成最后一篇,回头一望,忽然显得混沌与迷茫,却又长长吁出一口气,豁然开朗:《苏州河的早晨》难道是无心插柳,巧妙演变成了对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一种诠释?
苏州河的声音在世界回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