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1083152
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常年蝉联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几名,鼓浪屿更是游人到厦门后必去的一个景点。堪称网红小岛的鼓浪屿即使申遗成功后开始限流,也不影响游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热情!这样一座网红小岛,在小清新的表象之下有着多重身份。《鼓浪屿》一书用简洁的文字、或精美或稀缺的照片,带你发现这座网红小岛的N种打开方式!当我们带着这本书漫步小岛,穿行在小巷与老宅,或驻足拍照,或边走边看,历史与现实交织,时空不时切换,鼓浪屿一页页迷人的故事次第展开!
正如本书作者在书中所写:“华屋大宅的门窗柱廊,教堂寺院的唱诗梵呗,摩崖石刻的风云激荡,草木植物的四季轮回,世家名人的悲欢离合,普通人家的岁月静好……穿越历史的烟尘,从几百年前的荒芜小岛到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的变迁更替……在天风海涛之间,自然景观在历史的进程中拥有了特殊的内涵与折射,也成为这座岛屿的文化遗迹,串联起那些年代、故事与人物。它们是一曲恢弘壮阔也不失细腻绵长的交响乐,在岁月流失之后仍未停止……”
本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评述作为依据,对鼓浪屿进行自然景观、文化遗迹、公共租界与国际社区、万国建筑、医疗教育、音乐体育等多方面书写,把一个国际社区温婉美丽、风雅动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小岛之美呈现给读者。
“福建的世界遗产”丛书包括《福建土楼》《武夷山》《泰宁丹霞》《鼓浪屿》《泉州》五个分册,不仅从五处世界遗产之所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角度进行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地质演变、历史人文、风土民情等方面的诠释,还讲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从而使它们以更加清晰、动人、震撼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示福建风采。阅读本丛书,无论是英文读者还是中文读者,均可从中感受到武夷山的山水人文之美、土楼的造物神工之奇、泰宁丹霞的自然造化之伟、厦门鼓浪屿的中西融合之韵和泉州的世界海洋商贸的历史之风。
作者的话:
20年前的秋冬,我为写一本后来因故没有出版的鼓浪屿之书,赁屋居住在小岛上。彼时,我住在一个国民党时期县长后代的旧屋中。他和我聊天时感慨,在鼓浪屿,只要是面积不小的私宅里的人家,谁没有一些故事呢。“你别小看我这座房子,国民党在这二楼驻过一个连部,逃走的时候,那些枪啊就扔在院子的水井里。共产党也驻过兵。后面的房间里住过共产党的将军呢。”
住过将军的,便是我原本想住的那间屋子。
那时候的鼓浪屿,荒弃倒塌的旧屋不少,游客也少,我时常游荡在长巷旧屋之中,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有许多的故事,就像那些门楣廊柱的装饰一样,剥落了,消蚀了,只剩下模糊的色彩。像是这巷子深处,植满树兰的地方,如今的荒烟蔓草。”
我曾在岛上有过自己的假想家,“经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孩子们的秋千上,听着树上鸟儿的啁啾。我总是希望再看到,在榕树间徘徊的,那一只有着长尾巴,黑白花纹的,不知名的鸟。天气好的时候,穿过许久没有人清理,满是落叶的假山洞,到主人纳凉的亭台上。‘镜亭’二字已模糊了,另一个亭子的顶上,爬满了纤细的藤萝,远看像是人工雕琢。坐下,可以看到隔邻的天主堂,闻到墙下浓郁的秋日桂花香。只悄悄地在院落里坐着。看着初夏开的凤凰花,在季末落下。落叶一遍遍被打扫了,又一片片地堆积。木棉掉光了叶子后,在冬季里开出艳红的花。后院落在地上的龙眼,开春后自己冒出了绿绿的嫩芽,总被猫啊狗的就剥夺了长成大树的权利。鸟儿在林梢间停停飞飞。课间孩子们的欢笑声,让人觉出了这古老屋子里的生气。”
再后来,去了媒体工作,关注的视角里也少不了这一座小岛。2003年,政府开始修缮岛上的重点风貌建筑,海天堂构是*批。2003年9月,我在《东南早报》做了一个专题,选了岛上10幢老别墅,采访里面的住户,记录老别墅里的生活进行时;也曾在关注鼓浪屿历史建筑的之余,给《21世纪经济报道》撰写过《老建筑投资改造的鼓浪屿经验》等。
这20年来,因为鼓浪屿有过种种美妙的机缘,比如和如今已经90岁的龚洁老先生成为很好的朋友,他曾经带我走遍鼓浪屿。比如曾接受过已经故去的福建侨办副主任、省社科院副院长黄猷老先生的指点,改正过我的书稿。比如因为认识周菡老师,去过陈寅恪晚年的助手黄萱家,后来在读《陈寅恪的*后二十年》《柳如是别传》里找到点滴印记。比如,去做过鼓浪屿英华中学校长沈省愚的女儿沈稻香的口述实录。再比如,去年竟然随同英布店卓全成的后人卓载欣老师学习大提琴……
在时常渡海探访、反复周游的岁月里,我也写过“旅人停住脚步/惊叹鼓浪之声的温柔/琴键与琴键之间回旋着梦/如潮水漫过脚面的幸福”“我走了长长长长的路/才遇见这一座时间的花园/丰美与凋零同在 混沌与明亮糅合/鼓浪屿啊安顿了我的乡愁”这样的诗句。那些在深巷老屋中回旋的情绪,或者都化为某一时刻笔下的记录了。
2018年春天,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周跃进老师辗转找到我,并且专程到厦门来与我商讨书稿撰写事宜。在此之前,因为与鼓浪屿申遗的顾问机构探讨过出版关于鼓浪屿申遗进程的图书,手中正好收集着许多相关资料,也因为对鼓浪屿特殊的情感,这20年来从未停止对她的关注,我便接下撰写的任务,希望能够以一个对鼓浪屿不算陌生、也希望给对鼓浪屿怀有兴趣的人,写一本轻松愉快、且能一览鼓浪屿概况的书。书的结尾所附带的建议游览路线,也正是多年来,我时常带朋友上岛时可迅速一窥鼓浪屿精彩之貌的路线。
回忆起2008年,在撰写的“厦门社科丛书·鼓浪屿历史文化系列”中的《鼓浪屿宗教》一书即将付梓时,我在后记《永远的鼓浪屿》里写——
“数年前,在某一个专栏里写到了*初印象中的鼓浪屿,‘彼时刚来厦门。与少时好友一起,去鼓浪屿寻人。船费一元。趴在栏杆上,看雪白浪花在海上层层泛起,渐渐散去。前方绿树蔼蔼,郑成功高高在上。我霎时爱上这个岛屿。’”
鼓浪屿申遗成功的前一晚,我住在岛上的鼓新路23号,一幢牵扯着陶化大同的历史、我正在追寻主人故事的别墅里。夜里大雨停了又下,打到露台的玻璃门上。日光岩在雨气中模糊了。别墅院子里的老桑树和杨桃树,叶子被刷洗得干净而油亮。我在那一刻写下,“明天,这个小岛不出意外地会成为媒体焦点,和陌生旅人向往的文化之地。这一刻雨中的宁静是真实的,美好的,以及独属于我的。”
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属于他(她)自己的岛屿。
我的岛屿,便是鼓浪屿。
译者的话:
作为教翻译、做翻译、研究翻译的人,能够为对外传播福建文化贡献绵薄之力,很高兴也很自豪。以下结合自己翻译这本书的实践经历谈几点感想。
首先是认识问题。翻译福建文化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展示福建优秀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同时尊重他国文化和人民的社会活动。它旨在改善国外普通大众读者对福建文化知之甚少的“缺失”,诱导国际受众对福建乃至中国的优秀文化产生兴趣,促进理解、善意与合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努力采用符合国际表达的方式推介福建文化,尽量使译文*程度地具备能够对国际受众产生预期影响力的潜能。
在这样一个认识指导下,翻译过程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尊重历史,合理使用国际受众熟悉的旧译。该书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追忆历史。因此在翻译“厦门”和“鼓浪屿”时,我们分别使用了旧译Amoy 和 Kulangsu,但首次出现时,刻意加上了(Now Xiamen)和(Gulangyu)的补充说明,旨在以西方人熟悉的“旧识”,将其引入对当今两地“新知”的兴趣。此外,书中涉及的外国人物均为历史上真实存在,对其英文原名也努力通过多方查询,“名从主人”,给予正确回译,还原历史原貌,体现对历史人物的尊重。
二是努力使用符合国际受众预期的表达方式,主动作为,积极宣传福建文化。如译郑成功留下的“中秋博饼”习俗,避免直译为Moon-cake Gambling custom可能引发的负面联想,而是用Moon-cake Gaming custom予以正面宣传;在处理林语堂的“立人斋”时,给出拼音的同时,补充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对像婚礼甜茶里“作为象征之用的莲子、龙眼”一句中包含的文化习俗等也在译文中做了符合逻辑的积极增补。
三是内外有别,充分考虑语言文化差异及译语受众的预期和局限,合理增删。如鼓浪屿宗教旧址“种德宫”的一段介绍,涉及许多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形象要素,如保生大帝、注生娘娘、虎爷等。这些形象对增进译语受众了解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民间信仰乃至鼓浪屿历史上作为国际社区信仰包容性十分重要,但对国际受众所构成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对此,译者采用了保留原有形象,同时以译语受众熟悉的方式加以释义补衬的策略,较好地提升了译文的有效性。而对一些并无相关实质信息支撑、感怀抒情性的文字描述,则根据英语表达习惯,采取了缩合处理,尽力确保行文简洁。
四是尊重译语受众情感,充分体现善意。例如,中文文本中原有关于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楼被鼓浪屿人称为“白鼠楼”的内容。查询得知,当年英国海关验货员身着白衣,出出进进,故有此戏称。这些内容在中文里本无大碍,仅从语言本身来说也不存在翻译困难,但翻译出来却可能引发受众的不适感。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经与编辑商量,删去了这部分内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