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86892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司法案例是法律适用的鲜活载体,是法治精神的生动实践。《首都检察案例参阅》立足北京检察案例“富矿”,挖掘疑难、复杂、新型案件,归纳焦点问题,提炼实务观点,表达新时代首都检察的实践之声。案例分析贴近一线,论证翔实、言之有据,对司法实务人员参阅类案及刑法研习者了解实务具有重要意义。
前 言
我国的判例编纂及研究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个传统延续至今,在新时代产生了新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案例出版的勃兴,人们对案例工作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且在案例比较研究中获得启发,为法教义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借助案例,我们不但可以了解法律规范的运行,还可以窥见社会治理及社会生活的状况。从这个意义来说,案例既是法治教科书,也是社会透视镜。它让我们超越冰冷的法律条文,直接体察规范与现实之间的桥接,感知预设场景与生活实际可能的交错,从而将教义学中习得的论证技艺转化为法律人的实践经验,由此对社会产生更多有温度的理解。这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重要保障。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并非指案例有了类似制定法甚至超过制定法的法源地位,而是揭示出案例具有连接与贯通的意义,即更为直接地、形象地释法说理,更方便参照学习借鉴,更有利于消除执法司法的抽象、晦涩与隔膜。案例作为一个丰富的、可以多重解读的文本,可以聚拢各方借以检视司法运行、分析法律思维、品评法律处断,将执法司法与社会生活贯穿起来,将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生活中的法律。纷繁多态的案例产品犹如法治实践的界碑,让我们穿行其中,在蜿蜒曲折中找寻出一条自洽的、具有本土适用性的法治路径。当然,要达致这个目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案例样本,也即除了具有准法源性质的指导性案例,具有宣传引导意义的典型案例,也应鼓励各地的参考性案例以及展现论证过程的参阅案例。不同层级的案例发挥不同的作用,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些案例内在的理路触角彼此连续,组成一个规范的体系。当然,这个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需要经过理论工作者艰苦的耙梳、整理,融会贯通。
从案例到案件并不是规则或要旨的简单套用,而要通过对比案件事实,找到桥接的中间项,为案例的论证逻辑接引到案件当中提供“船”或“桥”。考虑到很少能见到两个完全匹配的案件,所以,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案例样本,使桥接的中间项串成一条线,牵起案例与案件,使之相互镜鉴。当用于接引的“船”或“桥”数量足够多时,案例就为我们展现出一幅规范适用的动态图景,从而使处断愈来愈趋近切合生活现实的公平正义。在这个图景当中,既有金字塔式的层级规范体系,也有以网状结构形式存在的“弱法源”。对于案例,裁判者或作出司法决定者要履行辅助性遵循义务,解释为什么排除从中接引过来的论证。这也是类案检索机制的意义所在。
《首都检察案例参阅》这一系列连续性出版物的编辑理念一以贯之,即“通过不断地积累案例,推动案例的碰撞、融合、承继,使案例进入知识交流的广阔天地,融入案件与知识的网络之中”。我们不惮于展现办案过程的分析论证过程,不惮于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表明分歧取向的同时,更想借助案例这个载体与同仁进行交流,并为这种交流提供资料素材。对于撰写案例的检察人员来说,通过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分析论证,投身到法学知识的生产之中,呈现出一种可喜的积极开放态度。它表明,释法说理清晰透彻乃是办案人员分内之事。通过连续出版阶段性成果,留下深浅不一的前行印迹,一方面旨在激励检察人员写下办案思考过程,逐渐适应学术性表达方式,不断攀登法学研究的阶梯;另一方面旨在夯基垒台,积淀优秀的案例素材,一块块拼起检察办案领域的知识拼图。由此也注定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以长期主义的恒心、耐力与热情去从事这项艰巨的工作。
《首都检察案例参阅》第三辑的出版得到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相关领导、部门和同志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全市检察人员的踊跃供稿,其中不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相关业务部门主动审编。作为该连续出版项目的执行者,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虽然署名“编者”,但作品归属于参与和推动这个项目的所有人。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感谢法律出版社对出版《首都检察案例参阅》这一系列连续性出版物的支持,尤其是具体承担编辑之责的朱峰老师、苗婕老师愿意抱之以理解与耐心,与我们共同呵护这颗幼苗的茁壮成长,没有他们高质量的编辑工作,本书也不可能高质量地出版。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2023年1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