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1058
甲午战争发动者留给后世评判的外交秘史
记有袁世凯、李鸿章、伊藤博文等人的隐秘心路
展现战场之外清王朝战败的事实与逻辑链条
选取岩波书店精校版本全文翻译,市面仅见
了解这段历史不可不读的著作
《蹇蹇录》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陆奥式外交”。
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行文,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机密内容,也特别记录了日方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但总体而言,仍是研究甲午战争史和中日关系史的重要一手材料。
蹇蹇:忠直貌。作者以此作为书名,意在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刚直、鞠躬尽瘁。
绪言
第一章 东学党之乱
东学党之乱
对朝派兵的朝政决定
日清两国在朝鲜的权利之争
袁世凯、汪凤藻等人的谬见
朝鲜国王向清国乞求援兵
第二章 日清两国对朝出兵
《天津条约》
清国就对朝派兵向我的行文知照以及帝国对清国公文中“保护属邦”一词的抗议
帝国就对朝出兵向清国提出照会
第三章 大鸟特命全权公使的归任及其就任后
大鸟特命全权公使的归任
大鸟公使率领水兵进入京城
欧美各国官民在朝鲜国的情况
第四章 关于为改革朝鲜内政派遣日清两国共同委员的提案
关于向朝鲜派遣日清两国共同委员的阁僚会议
透过清国特命全权公使汪凤藻向清国提出对朝派遣日清两国共同委员的照会
清国对设立日清两国共同委员提案提出异议
日本对清国发出的封绝交书
第五章 关于朝鲜改革与清、朝宗属关系问题的概述
西欧新文明与东亚旧文明的冲突
我国朝野对朝鲜内政改革问题的议论
关于朝鲜问题的主题与客题的关系
第六章 朝鲜内政改革的期
清将叶志超发给袁世凯的电报
关于朝鲜内政改革的密令
大鸟公使对朝鲜内政改革的建议
朝鲜国王发布罪己诏
电令大鸟公使采取终手段
大鸟公使向朝鲜发出的后通牒
袁世凯的突然回国与驻扎龙山的帝国军队进入京城
大院君的入关与朝鲜国王请求参见大鸟公使
宣战诏书
第七章 欧美各国的干涉
俄国的劝告
李鸿章与卡西尼伯爵的谈判及俄国的劝告
我国对上述劝告的回复
俄国劝告日清两国应对等撤兵
我国对俄劝告的回复
俄国就日本的回复发来公函
俄国警告,日本帝国对朝鲜的要求中若有违朝鲜国与列国间缔结的条约,俄国绝不承认其有效性
英国的调停
英国驻北京特命全权公使欧格纳与总理卫门的商讨
英国的调停
小村代理公使依照欧格纳的居中斡旋亲赴总理衙门,清国未提出任何新方案
帝国电令小村代理公使,向清国提出第二封绝交书
清国倾向于俄国调停的原由
英国的再次调停
我对上述调停的回复
英国声明,日本此次对清的要求与曾表明的谈判基础相互矛盾并超出范围,宣告若固执其方针而导致日清两国开战,日本应对此负责
帝国对此的回复
英国提出照会,希望承诺今后即便日清两国开战,亦不会在清国上海及其周边作战
英国提议日清两国军队各自占领朝鲜然后再作商议
美国的忠告
美国的忠告
对此的回复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欧美各国的中立
第八章 六月二十二日以后至开战期间李鸿章的地位
李鸿章的外交方针与军事谋略
李鸿章的经历
长毛贼与捻匪
天津暴乱
清皇帝下旨追究李鸿章的失察失责
第九章 朝鲜事件与日英条约的修订
条约修订的历史
对条约修正案调查委员的诏敕
单方面对等条约方案的全面修订
我与英国再度开启条约修订谈判
攘夷保守论的盛行
英国照会我,称在得到有关朝鲜雇佣科尔德威尔之事和日本军用电缆贯通仁川外国人居留地之事得到满意答复前拒绝签订新条约
我对上述问题的回复
《日英条约》的签订
旅顺口屠杀事件与《日美条约》的关系
第十章 牙山与丰岛之战
朝鲜向欧美各国发出的有关清、朝宗属关系的公文
巨文岛事件
牙山开战前的对朝政策
“高升号”事件和青木公使有关该事件的电文
英国关于该事件的照会
末松谦澄法制局长有关该事件的报告
胡兰德和韦斯特雷吉两博士的意见
第十一章 朝鲜内政改革第二期
临时合同条款
《日朝攻守同盟条约》
大院君的复仇策略
金、鱼内阁
改革派与军国机务处
大院君和朝鲜内阁成员与驻平壤清将领间的密函曝光
日清两国军队各占领一半朝鲜国土的格局
商讨对朝策略的内阁会议
朝鲜国的铁道和电信问题
大鸟公使的召回与井上伯爵的赴任
第十二章 平壤和黄海战役的胜利结果
平壤、黄海战役后欧洲各国的舆论
平壤、黄海之战获胜后我国国民的愿望
内外形势的冲突
第十三章 领事裁判制度与战争的关系
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制度的区别
英国人皮戈特的领事裁判论
美国人乔治卡梅伦和约翰瓦尔德事件
英国公使对上述事件的抗议
日法两国对上述事件的争议
在佐世保捕获审检所对英国商船“益生号”所进行的审判
长毛贼时期欧美各国在清国滥用领事裁判权
第十四章 媾和谈判开始前清国及欧洲列强之举动
清国各省督抚关于媾和得失之奏议
德璀琳赴神户
德璀琳出使之目的
英国尝试由欧洲列强进行联合调停
英国以朝鲜独立与赔偿军费等两项条件再次进行调停
对英国提案之回答
国对英国提议之回答
英国联合调停提议之失败
德国皇帝嘲讽英俄两国对日清两国的态度
第十五章 日清媾和之发端
美国提出进行友好调停
我对此之答复
清国通过驻北京、东京美国公使向我提出和谈请求
清国照会称任命张、邵二使为全权委员并派来日本
我国朝野关于媾和条件之冀望
关于我应否将对清媾和条件预先告知欧美各国的内阁会议
在广岛大本营召开的关于媾和条约草案的御前会议
伊藤内阁总理大臣之奏言
伊藤内阁总理大臣与余被任命为全权办理大臣
第十六章 广岛谈判
清国张、邵二使抵达
广岛谈判的次会谈
广岛谈判的第二次会谈
伊藤全权办理大臣的演说
张、邵二使归国
第十七章 下关谈判(上)
清国通过美国公使通知,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
李鸿章抵达下关
下关谈判的次会谈
清国全权大臣提议休战
下关谈判的第二次会谈
我国全权大臣对清国全权大臣休战提议之回答
下关谈判的第三次会谈
清国全权大臣终于撤回休战提议
李鸿章遇刺及休战条约
李鸿章遇刺
伊藤全权大臣赴广岛
下关谈判的第四次会谈
伊藤全权大臣返回下关签署休战条约
第十八章 下关谈判(下)
媾和条约之签署
我媾和条约方案送达清国使臣
清国全权大臣对上述方案之回复
我全权大臣对清国全权大臣答复之驳斥
李经方被任命为钦差全权大臣
清国全权大臣提出针对我媾和条约方案之修正案
下关谈判的第五次会谈
我全权大臣提出对清国全权大臣修正案之再修正案
下关谈判的第六次会谈
下关谈判的第七次会谈
媾和条约之签订
清国全权大臣归国
我全权大臣抵达广岛后即刻赴行宫面圣并就条约签订结果复命
媾和条约及附约之批准
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巳代治作为全权大臣被派往芝罘
媾和条约批准交换结束
第十九章 俄、德、法三国之干涉(上)
对此之措施
俄国的忠告
向西公使所发关于三国干涉的次电训
关于上述事件向加藤公使所发电训
关于上述事件向栗野公使所发电训
西公使之回电
加藤公使的次回电
加藤公使的第二次回电
栗野公使的回电
高平公使的来电
向西公使所发的第二次电训
西公使的回电
京都会议
帝国对俄、德、法三国约定放弃奉天半岛
第二十章 俄、德、法三国之干涉(中)
三国干涉之由来
三国干涉前后的俄国形势
俄国建议日俄两国相互交换意见
俄国公使希特罗渥再度提议日俄两国交换意见
西公使的密函
三国干涉前后德国的形势
青木公使关于德国态度突变的来电
高平公使关于德国与俄法结盟一事的来电
加藤公使关于与德国驻英国大使谈判的来电
三国干涉前后法国的形势
第二十一章 俄、德、法三国之干涉(下)
结论
辽东半岛归还后国人的不满
当时的内外形势
《圣斯特法诺条约》
校注
解说——《蹇蹇录》刊行情况
序言
《蹇蹇余录草稿缀》
《蹇蹇录》——外务省次刊本
《蹇蹇录》——外务省第二次刊本
李鸿章抵达下关(马关,下同)
十九日晨,伊藤总理自宇品、李鸿章自天津几乎同时抵达下关。余即刻将我方全权办理大臣的官爵、姓名通告清国使臣,同日以全权办理大臣的名义,通告对方翌日(二十日)两国全权大臣会面并交换各自持有的全权委任状。
下关谈判第一次会谈 清国全权大臣提议休战
二十日,两国全权大臣进行了第一次会谈,互相查阅了对方的全权委任状,92 在确认其完备之后进行了交换。
清国使臣此时拿出一份备忘录,要求在媾和谈判开始前先行议定休战事项。备忘录概要称:“媾和条约开议之始两国海陆军即一律休战,以保留商议合约条款之余地。此议已通过美国公使向日本政府商议过,日本政府电报答复称待两国全权大臣会谈之际再行说明如何休战媾和,因此特再次提出此事,想来休战之事乃是媾和条约妥成之第一要义。”我全权大臣对此约定翌日回答,本日会谈就此结束。不过,李鸿章与伊藤总理乃是旧识,因此谈绪再开,持续长达数小时。李鸿章相貌魁梧,言语爽快,并不像一个古稀以上的老翁。曾国藩曾称其容貌、辞令足以压服他人,此言诚不我欺。不过本次的任务令他处于不利位置。在会谈中,伊藤全权指出:“此前清国派来张、邵二使之时,不仅其所携之全权委任状并不完备,当时清国也并无真正求和之诚意,终致会谈归于无效,此事甚为遗憾。”对此,李鸿章表示:“若清国并无热望和睦的诚意,就不会特意命余担此重任,若余未感到媾和之必要,也不会特意当此重任。”该答复暗中抬高自己身份,欲博得我方之信赖。他又表示:“日清两国乃亚洲一直难逃欧洲列强猜忌之眼的两大帝国,且两国人种相同,文物、制度皆起同源,如今虽至一时交战,两国却须恢复彼此永久的友谊。若本次干戈幸而息止,冀望不仅能够温复以往的交流,还能更进一层成为亲睦友邦。要说能够洞悉今日东洋诸国对西洋诸国处于何等位置者,天下有谁能出伊藤伯爵之右?西洋之大潮日夜不断向我东方奔流而来,这难道不是吾人同心协力、对其加以防制、黄种人相互结合以不懈对抗白种人的时候吗?余深信,本次交战不会妨碍两大帝国之间天然同盟关系之恢复。”此外,他还赞扬了日本往年的改革事业,并称这是由于伊藤总理为政得宜使然,又以清国的改革仍未奏效而感叹自己才略之短。其后更称:“此次战争实际上带来两个好结果。其一,日本利用欧式的海陆军组织并取得显著成效,这是显示黄种人绝不逊色于白种人之实证;其二,本次战争也侥幸地将清国从长睡的迷梦中唤醒,这实际上是日本在促使清国奋起,以此来促进清国将来的进步,其利可谓宏大。因此,虽然清国人中有众多怨恨日本者,余反而对日本颇多感荷之处。且如前所述,日清两国乃是东亚的两大帝国,日本具有不亚于欧洲各国的学术知识,清国拥有天然不竭的富源,若将来两国相互协作,与欧洲列强敌对亦非难事。”简略而言,他多次对我国的改革进步表示羡慕并赞美了伊藤总理的功绩,同时论及东西两洋的形势,劝诫不要兄弟阋墙,以免招致外辱,倡议日清同盟以暗示媾和速成之必要。其所论皆为今日东方经世家所论,属家常便饭之谈,不过其纵横谈论之努力引起我之同情;他有时又以嬉笑怒骂掩盖其战败者之屈辱地位,这种老奸巨猾反而很可爱,不愧为清国当世之一大人物。
下关谈判的第二次会谈 我国全权大臣对清国全权大臣休战提议之回答
同月二十一日,我全权办理大臣以一份备忘录回复了清国使臣昨日之提议。
其概要如下:“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认为,此处与战场相距遥远, 约定休战无法被视为媾和谈判成功的必要条件。不过,若附上足以保证两国均等便利之条件则可同意。故此,根据目前之军事形势,并考虑到中止交战给彼此带来的影响,声明附以如下条件。其条件为日本国军队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及当地之堡垒,驻守上述各地的清国军队将一切军器、军需交付日本国军队;天津、山海关的铁路归于日本军务官的管辖之下,休战期间所有日本军事费用由清国负担等等。清国若对此无异议,可提交休战实施细目。”李鸿章默念此备忘录后,面色大变, 仿佛大吃一惊,口中连称太过严苛。盖因在当时战况之下我本无休战之必要,吾等原本希望即刻开始媾和谈判。然而却不得不应对对方提出的休战要求,如若对此轻易表示拒绝又恐有违背列国一般惯例之嫌。因此考虑,将条件设置得很严苛以使其无法同意而自行撤回休战提议,此事也就自然解决。所以李鸿章看过条件之后连呼太过严苛,倒也并非没有道理。李鸿章频频表示条件过苛,如此条件绝非清国所能承受,哀求日本政府再行考虑,望能提出稍微宽大的其他方案。其哀求在吾等预料之中,当然没有必要再提出其他方案,因此伊藤全权表示:“若清国使臣对本案能提出其他修正方案,吾等不会拒绝对该修正方案进行商议,不过我方无法再提出其他方案。”当日的谈判,就是对方一味要求我方再行考虑,而我方则反复对此加以拒绝,双方就同一事务采用不同语言不断重复,此亦外交谈判上往往难以避免之情况。对方最终表示暂时搁置休战问题,愿闻我方之媾和条件。伊藤全权答称:“停战的第一步不一定就是休战,因此原本也不妨碍直接开始讨论媾和问题,不过清国使臣若不首先撤回休战问题,我方就无法提出媾和问题。”至此,对方稍改言辞,埋怨称:“日清两国原本是天然之同盟国,若日本真诚地希望永久和平,对清国名誉稍加留心一事甚为重要。当然,目前日本有权利对清国提出要求,不过将该要求止于一般程度方为上策,若强行超越这一限度,日本只能获取和平之虚名,而无法得到和平之实利。原本此次战争肇因于朝鲜事件,如今日军不仅已占有该王国全境,清国版图内也多有归于其占有之下者。天津、大沽、山海关乃北京关钥,若其各所为日军所占,帝都安固之根本岂不即日化为乌有?这岂是清国所能承受?”伊藤全权表示:“余不认为吾等之行为全都那么不正当。不过今日无暇上溯至交战的起因并对其加以讨论,余仅仅希望尽速停止争端。如今为日清两国计,尤其为清国计,早日停战乃是急要。且天津等地之占领毕竟只为暂时之保证,并无破坏该城市之意。”在双方各执己见反复交锋之后,李鸿章表示:“该休战条件过于苛刻,且首要目的乃在和平而非休战,相信日本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伊藤全权表示:“确实如此。我方也希望尽速恢复和平,不过,若不先行决定是否撤回休战问题,就难以论及媾和问题,此事刚才已讲过。”听到这一表态,李鸿章最终表示希望能有几日考虑的时间。我方表示:“允许有几日考虑时间虽无问题,但如今正值两国人民翘首以待吾等谈判结果之际,相信尽量迅速完成我等大任也是吾等当然之义务,因此希望能在三日内给予确切的答复。”当日会谈至此结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