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90179
本书通过类型化方法,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界限的模糊问题予以归纳。然后,从理论学说、哲学方法和原则层面上确定界限的标准,最终为确立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的界限找到了一个过程评价的方法,使民事保护和刑事保护形成较为完美的衔接,从而尽可能地释放司法保护体系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价值。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界限模糊的类型化
第3章 确定界限的标准:理论学说、哲学方法和原则
第4章 确立界限的原则一: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刑法解释方法
第5章 确立界限的原则二:民刑适用规则——以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为结合点
第6章 界限标准对界限模糊的类型化的适用
第7章 界限标准对知识产权刑事立法的指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我国,自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罪以来,直到202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十一)》),并首次修订该罪。自1997年至今,知识产权各部门法已历经多次修订,这使得知识产权各部门法与修订前的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刑法文本本身和刑事司法解释产生诸多冲突,导致实践中法院针对同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会作出仅构成民事侵权或同时构成刑事犯罪的不同判决。虽然《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部分缓解了上述局面,但冲突依然存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和民事保护的隔阂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刑法学者侧重研究刑法总则和传统犯罪,较少关注侵犯知识产权罪;知识产权学者则集中研究知识产权各部门法,忽视了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这使得对同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何时仅属于民事侵权、何时属于刑事犯罪存在理论供给不足的问题。针对同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而言,需要确定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界限。众多原因使得二者界限模糊,这给知识产权权利人、侵权人、犯罪嫌疑人和社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对知识产权权利人而言,针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启动刑事诉讼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需要其承担大量的时间和诉讼成本;对侵权人和犯罪嫌疑人而言,界限的模糊使得行为人无法依据规范指导自身的行为;对社会而言,界限的模糊增加了法律制度的运行成本。所以,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民刑界限研究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划清二者界限的理论为立法者科学立法提供参考,也可指导司法实践者正确适用法律。实践中,二者界限研究也可为统一裁判提供参照,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功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