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6721211
本书是民族学、社会学、法学、国际关系学跨界研究的结果。本书
以中越边境云南段为例,分析了边民跨境通婚这一特殊现象,阐述
了当地特殊的地理、历史、经济因素对边民通婚的影响;着重阐明
了在“国家秩序”与“地方秩序”视野中,对跨境通婚现象的认识
与评价,以及跨境通婚关系在当地社会关系中的意义;后,对边
民跨境通婚的治理提出了体系上的构建和建议。本书图文并茂,说
服力强,论证有据,可成为图书馆、高校相关专业参考书。
本书从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的治理角度出发,以中越边境云南段
农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政
府部门、边民社区、通婚家庭等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在中越边境
云南段这一具有特殊地理、历史和经济状况的区域,应当如何客观
地看待边民跨境通婚,以及如何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在维护“国家
秩序”框架下,发挥“地方秩序”的治理功能,构建合法、有效的
跨境通婚治理模式。
目录
章绪论
一、选题介绍
(一)由来
(二)意义
二、研究现状简述
(一)对跨境通婚促因的研究
(二)对边民跨境通婚影响的研究
(三)对边民跨境通婚应对措施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边民
(二)跨国婚姻与边民跨境通婚
(三)婚姻与婚姻登记
四、田野调查
第二章中越边境云南段地区艰难的生境
一、历史上的中越边境概况
(一)中越边界的历史
(二)历史上中越边境人民的跨境交往
二、中越边境云南段概况
(一)中越边境云南段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中越边境云南段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三)中越边境云南段民族概况
三、边民的生计模式
(一)外出务工
(二)传统农业
(三)边境贸易
第三章中越边境云南段边民跨境通婚的现状与促因
一、中越边境云南段边民跨境通婚的现状
(一)类型
(二)数量
(三)特征
二、中越边境云南段边民跨境通婚的促因
(一)历史沿革造就的地缘联系
(二)民族跨境而居造就的族缘联系
(三)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势差产生的“推-拉”
作用
(四)跨境社交网络下的边民跨境通婚
三、跨境通婚——生境之下的博弈
(一)边民婚姻选择中的情感与经济博弈
(二)边民婚姻选择中的生活与守法博弈
第四章“家-国”双重视野下的跨境婚姻
一、边地场域中的“家-国”
(一)边民身份的多重性
(二)边地场域中的国家认同及其构建
(三)边地场域下边民的“家”
(四)边地场域下边民的“家”与“国”
二、国家视野下的边民跨境通婚
(一)法治视野下的边民跨境通婚
(二)基层管理视野下的边民跨境通婚
(三)边境“民生工程”对解决跨境通婚问题的意义
三、“地方秩序”中的跨境通婚
(一)传统习俗下的中越边境云南段少数民族婚姻
(二)跨境通婚家庭的社区生活
(三)农村基层组织的“变通”
第五章“和平跨居”模式下边民跨境通婚的治理
一、“和平跨居”模式下的边民跨境通婚
二、筑牢边民观念中的国界线
(一)观念中的国界线是边民国家意识的核心
(二)国界线在边民生活中司空见惯
三、跨境社会网络是边民跨境通婚治理的客观基础
(一)边民跨境社会网络的自然性与历史性
(二)跨境社会网络对边境地区治理的影响
(三)跨境通婚是延续和拓展跨境社会网络的重要途径
四、边民跨境通婚治理的法治对策
(一)单纯简化通婚的法律手续不能解决问题
(二)跨境通婚的法律规治不是简单的“法律实施”
(三)国家法框架下的多元法律空间
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一)当前边境治理的基本结构
(二)边境治理中的“国家秩序”与“地方秩序”
(三)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成为跨境通婚治理体系的核心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越边民跨境通婚治理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自序
我所生活的城市——文山,是一个美丽的边境小城,距离中越国界线的短距离只有数十千
米,咖啡、吊床、热带水果等来自越南的产品时常出现在文山人民的生活里,甚至不少文山
人的家族都与越南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边境一线的乡村,中国的边民习惯于用“那边”
“下边”来称呼越南,而婚丧嫁娶和民俗节庆等时节的相互往来更是中越两国边民从古至今
延续的习惯。
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中越边境的绝大多数地区过去长期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得益
于国家脱贫攻坚伟大工程才摆脱了贫困,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受全球化浪潮的影
响,边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越两国边民
之间沿袭历史的友好民间交往也在这一浪潮之下显现出新的特征,为突出的就是跨境活动
的频繁和跨境通婚的增多。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越两国的经贸往来和民间交往
更加紧密,一个以经济和文化为纽带的多国家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已经呼之欲出。这是一
幅伟大的蓝图,也将是一项艰难的事业,文化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的国家之间将以一种怎样
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同进步?对边境地区和边民的研究应该可以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做
出贡献。
为了完成本书的写作,笔者走访了中越边境地区的大量乡村,访谈了数十户跨境通婚的
家庭(其中部分家庭的访谈遵循了田野工作参与式观察的原则,为驻家访谈),亲身感受到
了中越边境地区边民真实的生活场景,切实地理解了中越边民之间文化相通、族群相亲、守
望相助的历史延续和当下发展。本书是笔者首次独撰著作,经历了不少的困难和挫折,待到
终于成书,又遇到国家出版计划紧缩,迟迟难以出版,以致拖延日久,书中不少数据不得不
一再更新,更有部分内容因为各种原因难以获得新数据而不得不沿用老数据,颇为遗憾。总
之,这是一本笔者倾注了颇多心力的册子,也是注定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作品。好在,研究
还将继续下去,对边境的关注和思考将推动我继续尝试更多的写作,希望今天的诸多不足,
能够在今后的努力中加以弥补。
华袁媛
2021年2月2日
文山金色水车寓所
章绪论
选题介绍
(一)由来
对边民的跨境通婚产生研究兴趣,始于先生与其朋友的一段对话。朋友在边防派出所工作,
他们在寒暄中谈到遣返嫁入中国的越南妇女,边防派出所的人还没有回到所里,村里的人就
打电话报告说越南妇女已经回到家了……朋友说笑的语气中透着无可奈何,先生则以一贯的
“老好人”态度对越南妇女和通婚的边民报以同情。以法律为业的我,却从他们的谈话中品
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在“那个地方”(边境),法的实施遇到了问题。法律人的敏感激发了
我的兴趣,于是我到了“传说”中的那个地方,顺带探望在边境工作的先生,也想亲眼看看,
那些让边防派出所头疼的越南妇女究竟有着怎样的“三头六臂”。然而,当围坐火塘边,一
边喝着烤茶中越边境云南地区一种特殊的喝茶方式。因为当地潮湿,冬季阴冷,所以家家有
火塘。在火塘边,用陶制或者铁制的小罐子,先将罐子烤热烤干,然后加入茶叶,继续在炭
火旁慢烤;烤到茶叶膨松微黄,立即冲入火塘上早已烧好的开水;待到罐中茶水沸腾,就可
以倒入杯中品尝。有奇香,极为解腻。火塘烤茶,是当地非常普遍的社交场景。一边跟村民
聊家长里短,与嫁到村里的越南女子拉家常,笔者初次访谈的地方位于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
镇茨竹坝村委会,当地村民多为汉族,嫁入的越南妇女也基本会讲汉语,交流无碍。我“失
望”地发现,她们不仅没有三头六臂,而且如果没有村民指点,我根本看不出哪家的媳妇来
自“下边”因为该村的地势比邻近的越南村寨高,所以当地村民日常称越南为“下边”。。无
论普通村民还是村委会的干部,都没有对这些越南女子表现出敌意或者歧视,甚至连从事边
防、基层政府工作的朋友在与笔者的私下谈话中,也表达出对这些越南妇女和通婚家庭的同
情。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迷惑:在国家的这些边境地带,国家和法对当地人民来说究竟意味
着什么?为什么不被国家法律所保护的非法跨境婚姻,在当地民间社会可以如此轻易地获得
宽容?
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了笔者一探究竟的决心。恰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我在查阅大
量资料的基础上决定大胆一试,不承想侥幸得中,便开始了一段艰辛而又充实的历程。
(二)意义
对边民跨境婚姻的研究,既有实践意义,也有理论价值。通过田野工作能够获得大量手
资料,为客观地描述边民跨境通婚状况奠定基础;对现状、影响的分析,能够为国家从法律
和行政管理上应对非法跨境通婚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并能有针对性地为解决边民跨境通婚
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措施。以实践分析为基础,法律在边境这一国家的特殊区域实施过程中
遭遇的困境,又具有理论上的探索价值。
1掌握中越边民跨境通婚概况,为立法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现有对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研究,多数是以中越边境广西段为研究样本,以云南段为样本的
研究比较少,而且基本上是对某一地的个案研究,缺乏对边民通婚概况的掌握。与中越边境
广西段相比,云南段无论在民族、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还是历史发展上都存在差异,很多方
面不能适用广西段的结论。以非法婚姻为特征的边民跨境通婚,使我国边境地区在法律和行
政管理上都面临诸多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去探寻对策,因此,对
实际情况的掌握是立法和构建有效行政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我做了
大量田野工作,利用寒暑假对中越边境云南段的村寨进行选点调查,亲自到边境村寨走访,
到通婚家庭与通婚当事人及其家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掌握了大量的手资料。由于时间、
人力、财力的限制没有办法走遍中越边境云南段沿线的所有村寨,但是我们仍然积极通过各
种办法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和材料,如向相关政府部门寻求帮助,通过问卷、电话等方式调
查无法亲自前往的村寨,请家住边境的学生帮助完成调查等,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边
民跨境通婚的概貌,以期能够尽量全面、客观地描述中越边境云南段边民跨境通婚的概况。
2完善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现有研究,尤其是法学的研究
关于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现有研究,大体上涉及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领域。其
中民族学、人类学角度的研究比较多,也为深入,社会学角度的研究虽不多,但是比较深
入,质量较高。法学角度的探讨虽然数量不少,甚至几乎所有文章在对策部分都涉及对法律
修订的呼吁,但多数仅仅笼统提出修改法律以应对实际的呼吁,甚少有文章仔细梳理当前规
治边民通婚的法律以寻求修法方案。华袁媛现行婚姻法律规范对滇越边民通婚的规制效果
及其反思[J].文山学院学报,2013,26(01):111-116.
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出发,边民跨境通婚问题的应对和终解决离不开法律的参与,法律
是应对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指引,行政管理活动的展开也必须以法律明晰为前提。所以,从
法律角度对边民跨境通婚问题进行研究至关重要,不仅要梳理现行法律,探讨具体的修法方
案,而且必须深化对相关法学理论问题的认识,开阔解决非法通婚问题的理论思路和视野,
避免法律应对措施的短视和局限性。对边民跨境通婚问题的法学研究,还能够补充边疆治理
研究中对法律需求的探讨,充实一般乡村法治的研究。
3探寻解决边民跨境通婚问题的对策
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法律、行政、民族、经济等诸多因素,大量存在的边民非
法跨境通婚现象,是边境地区社会治理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通婚本身的非法性以及随之而
来的入境越南妇女身份、权益,子女权益、教育,社会保障,边境、边防管理等问题,都需
要法律和行政管理制度上的回应。
4扩展法学理论的视野和内容
边民跨境通婚的治理,根本的是法律在边境地区的实施问题。法律的价值在于通过其实施
实现对社会秩序的安排和维持,法的适应性直接决定着法律价值的实现。边境地区的特殊性
使法律在该地区的实施面临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挑战,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比较
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法律多元对于法治发展的意义,探索法律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原则和途
径,扩展法学理论的视野和内容。
二
研究现状简述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现象便开始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早就此问题作
出论述的文章有:金治泉中越边民通婚的现状及法律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5(1);高崇慧云南边民涉外婚姻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云南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初的研究主要是对通婚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现象上
的描述。至21世纪初,随着边民跨境流动日益频繁和边境地区基层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学者对跨境通婚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开始从跨境通婚的促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
开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对跨境通婚促因的研究
对跨境通婚促因的研究,旨在厘清边境地区多方面的特殊性对跨境通婚的促发作用。跨境通
婚的促因比较复杂,研究这一主题的文章在数量上占据了多数,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多方
面来考虑跨境通婚的形成,族群认同、历史传统、经济因素、人口性别比、地缘因素等是被
普遍提及的促因,其中族群认同和经济因素普遍被认为是主要的促因。
1族群认同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跨境而居的边民很大部分本质上属于同源民族,在中越边境地区,
一些拥有不同称谓的民族在族源上实际上属于相同的民族,但鉴于中越两国在民族识别和民
族称谓上的差别,将其称为同一民族似乎欠妥,所以借用范宏贵教授“同源民族”的概念指
称这些民族。具有共同的语言、风俗和文化,因而易于形成跨境婚姻,民族因素是跨境通婚
的主要促因。如周建新教授就认为,“导致两国边民跨国婚姻的真正内在因素是跨国民族的
文化联系和认同”,“跨国婚姻的实质是跨国民族婚姻”。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
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34.另一位著名学者范宏贵教授的研究也指出,
我国边境地区的壮族与越南岱族、侬族是同源民族,历史上就有着通婚的传统,大量边民之
间存在着血亲、姻亲关系。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北京:民
族出版社,2007:137-154.有学者对广西边境的部分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
查的跨境通婚夫妇中,有574%属于同源民族之间的通婚。梁茂春,陈文中越跨界通婚
的类型与促成途径[J].南方人口,2011(4):22-30.有研究者对中越边境云南段的部分地
区进行走访调查也发现,跨境通婚中族内婚占多数,尤其是在紧邻边界的村寨,基本上都是
族内婚。华袁媛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5,28(01):
39-43,52.有些民族严格的族内通婚制度也成为边境地区跨境通婚的直接原因,如瑶族。有
学者对广西宁明县爱店村的调查显示,当地瑶族只允许内部人员通婚,禁止族外婚,而周边
的瑶族村寨有限,所以不得不跨国通婚。覃晚萍对中越跨国婚姻的法社会学思考[J].云
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1):178-182.在云南边境的绿春县平河乡,瑶族严格族内婚
的习俗还导致出现了中国女子嫁到越南的罕见事例。华袁媛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现状、影
响及对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5,28(01):39-43,52.
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族群认同来认识跨境通婚。如谷家荣提
出“族群认同并不是导致滇越边民跨国婚姻的关键因素”谷家荣边民生活政治:滇越跨境
民族的记忆、心境与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32.,边民之间因集市
等社会交往相互结交的机会才是促成婚姻的关键。在其另一篇文章中,谷家荣进一步指出,
对跨境通婚的边民来说,以形塑和提升区域性社会身份为表现的社会认同要普遍强于国家认
同和族群认同。谷家荣地域、身份与认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国婚姻调查[J].青海民
族研究,2009(4):5-9.
笔者认为,边民在民族上的同源关系确实是促成边民跨境通婚的原因之一,但不能简单地仅
以族群认同意识来看待。“认同”强调一种心理意识状态,但实际上这种意识的产生是与生
活实践息息相关的,不会凭空存在,认同的基础实质上是一种共同的利益关系、相互的依存
关系。在过去,谋生形式单一,所以民族身份易于成为认同的基础,然而在经济关系日益复
杂化的今天,经济利益在边民的交往中日益受到重视,同源民族甚至同一民族之间的依存关
系和共同利益关系都已经发生改变,有时甚至还存在着矛盾。卢鹏经济交往对中越边民国
家认同的影响:以“江外三猛屯方”哈尼族为例[J].思想战线,2013(2):143-144.卢文
认为,边民之间的交往更多考虑的是谋求更多经济利益,民族认同并不是边民交往模式中的
因素。目前边境地区普遍存在的同源民族之间的跨境通婚,与其说是他们基于同源民族
间的认同而做出的主动、自觉的选择,不如说是因共同语言、习俗、生活习惯而使双方相互
适应的成本较低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有过边境生活经验的人恐怕都能体会到,所谓民族的自
豪感或凝聚力,更多的是在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或者社交活动中的符号性存在,关乎利益之
争的时候,相同的民族身份并不足以消弭矛盾。
2经济因素
从时间标尺来看,将经济因素视作边民跨境通婚主要促因的观点晚于将族群认同因素作为主
要促因的观点出现。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突破了以民族因素来看待边民跨境通婚的思路,转而
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为大背景来看待边民的婚姻选择问题,并以此来解释在边民中大量存在
的族际跨境通婚和女性单向流入中国的现象。如学者吴振南就指出,假如说民族认同感是促
成跨境通婚主要的原因,那么应该是仅限于族内通婚,并且互有嫁娶,但实际的情况是有
大量族际通婚存在,并且呈现出女性单向流动的情况,所以,“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因素共
同推动的人口流动的趋向,才是导致当地跨国婚姻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吴振南中越边
境跨国婚姻人口流动的经济和生态因素分析:以麻栗坡县A瑶族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35-40.有学者更完整地将之表述为:“一种以经济为导
向,性别失衡为起因,族群关系为纽带,国家间关系为风向,介于传统封闭与现代开放之间
特有的婚姻模式。”秦红增,李开元,宋秀波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
州武德乡布侬三屯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117.
比起民族因素,从经济因素来看待边民的跨境通婚视野更为开阔,不再局限于从表象上的民
族特征看问题,而是真正触及了促发边民跨境通婚的动力机制,既有对全球化背景下边境地
区经济发展动力的认识,也有对边民个体行为选择机制的观照。边民的跨境通婚,归根结底
是其谋求故土有序生活方式的一种双向选择。越南女子希望嫁到经济条件更好的中国改善生
活境况,中国男子在求偶困难的情况下娶越南女子为妻,解决了实际的生产生活需求。关于
跨境通婚对边民生产生活的意义请参见华袁媛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
文山学院学报,2015(1):39-52.在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模式的中越边境云南段地区,家
庭作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对边民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45-48.在中国边境地区不能找到配偶时,跨境通婚成
为当然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以经济因素为促因来看待边民跨境通婚问题时,应该避免带着道德批判的眼
光来评价越南女子的通婚选择。实际上,这种通婚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双赢,甚至对
中国边民可能具有更大的意义。笔者在中越边境云南段地区走访时,有边民告诉笔者,中国
边民对跨境通婚合法化和获得结婚证的愿望更为迫切,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家的生活不够好,
越南妻子会跑掉。
笔者认为,以经济因素来分析跨境通婚的促因比起民族因素的视角是一种进步,但是难免有
僵化和主观臆断之嫌;经济因素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力不容忽视,但是仅仅有经济条件的
吸引也还不足够促成普遍性的跨境通婚现象,对跨境通婚促因的分析应该具有一种更为宽广
的视角。
3地缘因素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绝大多数地区是陆地国界,没有天然屏障,边民之间往来方便,这种
因居于同一地域环境内而自然生发的跨境交往和互动,是促成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的客观原因
之一。地缘因素是形成社会交往的客观基础,许多时候,地缘因素往往与族群因素放到一个
问题中加以讨论。
4人口性别比
学者对人口比例失衡促成跨境通婚的论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越南曾经历的长期
战争导致越南人口出现女多男少的性别比例,导致越南女性需要到中国寻找配偶;黄鹤飞,
陈苏豪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实例分析:以广西A县的调查为例[J].东南亚纵横,2011(8):
82-86.另一个方面是中国边境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有向“社会强势群体聚居地婚姻迁移的倾向”
王晓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动机和社会影响:以云南省麻栗坡县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8.,导致“边境地区的农村对适婚女性的需求表现
得更为强烈”王晓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性婚姻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以云南省文山州为
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8):92.,中国边民中出现男多女少的人口性别比例特征,
中国男性边民因而需要从相邻的越南边村择偶。
(二)对边民跨境通婚影响的研究
对影响的研究,是对边民跨境通婚研究的主要视角,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分析了边民跨境通
婚行为对边民、边境社区的微观影响和对国家法律、非传统安全等的宏观影响。
1认同问题的研究
跨境通婚中边民的认同问题是不少学者关注的主题。族群认同是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的重要促
因之一,同时,跨境通婚的发生也在重新塑造着边民的认同体系。学者谷家荣在其文中指出:
“跨国通婚的越南妇女,其国家认同感在婚姻前后会发生明显变化。”谷家荣地域、身份
与认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国婚姻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09(4):9.在通婚之前,
民族认同强于国家认同,并在此促因之下缔结婚姻;在通婚之后的社区生活中,因为婚姻的
法律评价、社区内的身份定位等因素造成的疏离感,又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入境通婚越南妇女
对其国家(越南)的认同感;在婚姻稳定、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后,为了赢得在当地社区生活
中的地位和“脸面”,她们“更加注重营造地域生活的社会形象,其社会认同感远强于国家
认同和民族认同”谷家荣地域、身份与认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国婚姻调查[J].青海
民族研究,2009(4):9.。学者王越平对中越边境壮族跨国婚姻中“拜后家”习俗的研究也
揭示了类似的发现。入境通婚的越南妇女通过“拜后家”来建构当地民间生活中所需要的亲
属关系网络,是“在现实的跨国通婚背景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借以重塑她们的社会身份”王
越平中越边境壮族跨国婚姻中的“拜后家”研究:以云南河口县中寨村为例[J].民族研
究,2010(6):39.,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区生活。
可见,虽然族群认同因素是被用来解释边民跨境通婚的促因,但是边民的认同意识并非一成
不变,入境通婚的越南妇女在逐步适应所在社区生活的过程中,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在经
历改变,并且生发出超越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范畴的社会认同。
2边民视角的分析
(1)跨境通婚家庭的社会融入问题
学者对跨境通婚家庭社会融入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入境越南妇女的身份认同和跨境通婚所
生子女的社会化两个角度展开。由于在客观上跨境通婚的婚姻关系并未经国家法律确认,属
于非法的婚姻关系,所以入境通婚的越南妇女不能获得合法的居留权,也没有受法律保护的
身份关系,无资格享受边境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如农业补贴、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这
些问题往往造成她们社会交往的疏离,也使越南妇女不能参与社区内的制度性社会活动(如
选举),导致“文化空间、政治空间与文化的模糊”周建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性及其
子女的身份困境:以广西大新县壮村个案为例[J].思想战线,2008(4):1-8.,使其遭遇
现实社会中的认同困境。也有学者将关注点集中在跨境通婚家庭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从国
家认同、政治认同、法律认同等方面,探讨入境通婚家庭的子女在教育、社会生活、思想观
点等方面所遭遇的认同困境,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
(2)跨境通婚对边民生活的积极意义
有学者从跨境通婚对边民生活存在的积极意义出发,认为边民的跨境通婚“加强了中越两国
的经济文化交流”,跨国婚姻使双方亲属、家族之间的社会交往更为紧密,“促进了边境地区
和谐发展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王晓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动机和社会影响:以云
南省麻栗坡县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9.也有学者从
边境地区艰难的生境和小农经济的生计模式出发,提出“(跨境通婚)是边民维系当地正常
生活秩序的必要条件”的观点,指出“边境地区大量存在的被众多学者称为‘非法’的跨境
通婚,既不是故意为之的选择,也不是缺乏法律意识而犯下的‘无心之过’”,“而是边民在
自身生存环境中面对生计的压力而不得不做出的博弈选择”。华袁媛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
法律规制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影响[J].文山学院学报,2015(5):41.
3国家治理角度的考虑
从跨境通婚的“问题性”出发,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跨境通婚对国家
治理的负面影响。
对法律方面影响的论述基本上是从跨境通婚的“非法性”出发,认为大量存在的非法跨境通
婚影响了国家法律的执行和法律在边境地区的权威,导致实际执法过程中的“有法不依”。
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出入境管理秩序的挑战。根据学者实际调查的情况,跨境通婚几乎都伴随着非法入
境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入境通婚越南妇女属于非法入境的“三非人员”(非法入境、非法居
留、非法就业),影响我国边境管理的秩序,也造成人口负担,并且危害到国家计划生育政
策的实施。对其在进入我国之后的行为相当难以管理,非法长期居留、非法务工的现象较多。
此外,在边民通婚基础上形成的跨境交往网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被一些非法之徒用
来从事拐卖境外妇女儿童、非法运输劳工进入中国等违法犯罪行为。王晓丹中越边境跨国
婚姻的动机和社会影响:以云南省麻栗坡县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17-120.
第二,对户籍管理、婚姻登记管理及计划生育管理制度的冲击。当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
跨境通婚都没有经过法律登记程序,属于非法的“事实婚姻”,户籍管理自然无从谈起,而
生育的子女虽然可以落户,但是只能按照非婚生育来处理,王晓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
性婚姻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8):91-95.
导致边境地区行政管理上的无序。此外,因通婚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使探亲访友式的跨境往来
增多,增加了出入境管理的负担。
(三)对边民跨境通婚应对措施的研究
1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导致边民跨境通婚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这一观点基本上是共识。所以,
在对解决边民跨境通婚的措施论述中,发展经济是比较常见的基础性措施。有学者认为,正
是云南边境地区的贫困,才导致“讨越南老婆”成为边境农村大龄男性解决单身问题的普遍
手段,只有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带领边民脱贫致富,才能减少甚至杜绝跨境通婚。王晓丹
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对云南边疆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02):
96-99,104.笔者认为,“发展经济是解决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本质要求”华袁媛论滇越边
民跨境通婚的治理[J].红河学院学报,2014(6):2.。
2解决身份问题
有学者提出解决越南非法跨境婚姻移民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解决她们的身份问题,认为跨境婚
姻“存在的问题几乎都是由越南媳妇没有国籍、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而引起的”满丽萍移
民社会学视野下的滇越边境非法跨国婚姻移民问题[J].红河学院学报,2012(1):22.。所
以要解决跨境通婚家庭的困境,必须首先解决入境通婚越南妇女的身份问题,使之具有我国
公民身份,能正常享有我国给予边境农村地区边民的各种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3法律应对
法律应对是从治理角度解决边民跨境通婚问题的基础,修订和完善法律使之符合中越边境地
区的实际,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有指引和依据。
有学者从提高边民法律意识的角度来谈法律的应对,建议通过法律宣传、提高边民法律意识
来防止非法跨境通婚的出现。黄流然,李娟,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01-202.有学者梳理了现行法律体系中对边民通婚问题的规
治情况和效果,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对边民通婚的相关
法律规范做出变通的立法建议。也有学者建议合理整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习惯法,以维护
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刘天,陈功勋,李锋我国边民非法婚姻的对策研究:以西南边境
为例[J].大江周刊·论坛,2012(5):131-133.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法律手段解决跨境通婚问题的应对策略上仍然存在着思路上的差异。有
的学者主张应该简化边民跨境通婚的法律手续,使边民更容易和更便捷地缔结跨境婚姻;覃
晚萍对中越跨国婚姻的法社会学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1):178-182.
但也有观点认为单纯简化通婚手续并不能解决非法跨境通婚问题,即便婚姻成立,入境通婚
妇女也需要通过相当复杂的程序才能申请中国公民身份,所以应该从保障跨境通婚家庭正常
的生产生活秩序入手,满足边民在边境地区生活的实质需求。华袁媛论滇越边民跨境通婚
的治理[J].红河学院学报,2014(6):1-4.
4管理措施上的应对
关于管理措施的探讨,许多学者强调了在边境管理过程中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性,提出应加强
中越间关于人口跨境流动和跨境通婚行为管理问题上的交流,建立正常化的协作机制,及时
有效沟通信息。
对于我国政府对边民跨境通婚的管理措施,则主要提出了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向村一级下移、
加强村委会组织对人口跨境流动的日常管理职能等建议,并有学者论述了村委会在边民非法
跨境通婚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5关于遣返措施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边境管理机构都是通过遣返的方式来应对非法入境的跨境通婚人,多数
学者对此表达了反对的意见,认为此措施不仅难以发挥实际效果,而且容易引起边民的反感
和抵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