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418344
1.常读《孟子》志气足,立身行事走正道。青少年常读《孟子》,读懂孟子,可以培养志气、勇气、骨气、贵气、阳刚之气、生生之气等“浩然之气”。
2.《孟子》是学习指导书,也是成语故事集。书中有大量的关于学习方法与与学习态度的论述,更有上百个成语故事,青少年读《孟子》,学业必能事半功倍,智识充盈卓绝。
3.《孟子》里有为人处世的智慧、修身养性的方法。孟子为中国人赋予了“大丈夫”人格,他与孔子的君子式人格、庄子的隐士型人格一起构建起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读懂了《孟子》,精神独立壮美,内心安详自得,行动进退自如。
4.《孟子》好读不枯燥,它总能把深刻的道理包装成有趣的故事,且文笔尖锐、勇敢、泼辣、犀利,读之十分提气。
5.底本可靠,精编精校,全本全注全译。
6.译文、注音、注释一应俱全,专业精审,文白对照,是高质量的《孟子》入门书。
7.多幅高清中国传世名画,既有记载孟子生平的人物故事画,也有孟子崇尚的上古先贤及孔门弟子人物事迹图。
《孟子》成书于战国时期,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门系统讲述如何成为“大丈夫”的书,蕴藏着中国人的取舍之道、浩然之气和进退自如的大智慧,可谓中国人的人格精神启蒙书。
本书原文以1935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收录的清人焦循所著《孟子正义》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择优而从。再辅以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精译白话文。原文与译文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且原文提及的地名、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文史知识均有详尽注释,生僻字和多音字均有注音。一卷在手,轻松收获抽丝剥茧的古文阅读轻快感。书中更附有多幅高清传世名画,既有记载孟子生平的人物故事画,也有孟子崇尚的上古先贤及孔门弟子人物事迹图,直观感受上古圣人与及儒家先贤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精神。
梁惠王 上
1
梁惠王 下
33
公孙丑 上
77
公孙丑 下
111
滕文公 上
145
滕文公 下
177
离娄 上
211
离娄 下
249
万章 上
285
万章 下
317
告子 上
347
告子 下
383
尽心 上
419
尽心 下
461
出版说明
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生卒年月不详,今日较为通行的有两种说法,即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或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4年,为孔子去世后百年左右。孟子是鲁国没落贵族孟孙氏之后,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极为重视对儿子的教育,至今仍有“孟母三迁”之美谈流传于世。成人后的孟子曾师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从而确立其儒家信仰,并终身以学习并继承孔子思想为夙愿。中年的孟子以大儒身份周游列国近二十年,大力推行仁政主张,无果告终,于是孟子晚年归隐乡里,潜心教育子弟,著书立说。由于孟子极大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后世文化影响巨大,被后人视作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尊称为“亚圣”,并与孔子合称“孔孟”。
二、《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孟子》为孟子亲自编写,早的孟子研究专著《孟子章句》的作者东汉赵岐即持此说;一种则认为《孟子》乃孟子死后,由其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论编定而成,唐代大学者韩愈即支持此说;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而成,而主要的作者应为孟子。此种说法早由司马迁提出,也是为今人所普遍接受的说法。《孟子》共分七篇,赵岐将此七篇分为上、下两卷,即现今通行于世的七篇十四卷。
三、孟子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心向背,乃是国家治或乱的关键所在。在政治纲领上,孟子推行“仁政”主张,指出国家只有以民为贵,做到“保民”“养民”“教民”,才能终达到“王道”的政治理想。“王道”,也就是推行仁政,以德服人。
在哲学上,孟子系统提出了“性善论”思想。孟子认为,人类有着共同一致的本性,在自然属性之外,人类还具有由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意识所组成的社会属性。孟子还认为,人类的善是与生俱来的,并非后天形成。而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达到“尽心知性”,就可以将自身具有的善发展为完美的道德,因此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现代的“教育”一词,早即出自《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于教育,孟子主张要顺应自然,顺应人的天性,要循序渐进,并且要注意因材施教。孟子还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指出为人师者要能够以身作则。
在文艺上,孟子主张文艺应当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比如在说到音乐欣赏时,孟子提出应“与众乐乐”“与民同乐”;在谈及文学鉴赏时,主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在谈到作家修养问题时,孟子则提出“知言养气”之说,指出作家不但要有辨别言辞是非善恶的能力,还要注重心性道德的修养。孟子的这些论述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同时,《孟子》一书,散文气势非凡,言辞富于雄辩,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充盈,并常用生动的比喻来论理叙事,这些特点都使得《孟子》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范本和楷模。
四、《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极高。从南宋时起,朱熹即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并,统称“四书”,并作为科考的基本内容,沿袭至清朝。同时,《孟子》也被列入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中。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孟子》又为侧重政治、思想,以及伦理道德,因此,即便从今日看来,书中的一些思想,比如“圣人论”“历史循环论”“劳心者治人”等观念有其消极之处,但《孟子》对于整个华夏文明乃至国民性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塑造和影响。因此,今日国人不可不读《孟子》。
五、《孟子》版本和注本众多,清人焦循所著《孟子正义》以疏解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为主,博采经史传注,又参考清初顾炎武、毛奇龄、王引之等六十余人对《孟子》的研究成果稽考编撰而成,今综观古今治《孟子》者,无人能过其右。故本书原文主要以民国二十四年(1935)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本《孟子正义》为底本,并参校了多种通行本。
六、秉着打造“无障碍读本”的原则,本书对原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注解工作,包括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古地名的今址、人物生平及历史事件背景,除参照了古今多个版本,竭尽所能为读者提供详细、权威的注释外,还在存有争议之处列出不同的解释,供读者取舍。另外,本书原文与译文采取简体双栏横排,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白对照,方便读者直读。
若水古社
孟子著书七篇……保罗天地,揆 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言;守士历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
——东汉经学家 赵岐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
——唐代文学家 韩愈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北宋政治家 王安石
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程颐
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
——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在我看来,衡量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终要问的是:它能塑造怎样的人,怎样的男人和女人。只有一个文明所塑造的男女大众,才能真正体现这个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就是这个文明的灵魂。
——中国近代国学大师 辜鸿铭
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
——中国近代思想家 梁启超
现在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淬励功夫,是一种补剂。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林语堂
《孟子》中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
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
——中国知名作家 易中天
梁惠王 上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一
孟子见梁惠王a。王曰:“叟b,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c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d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e利而国危矣!万乘f之国,弑g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h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i。未有仁而遗j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一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国君说:‘怎么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家庭有利?’一般的士人和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这样一来,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不能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放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之人遗弃自己的至亲,也从来没有讲义之人不顾自己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讲利呢?”
注释
a梁惠王:即魏惠王,名,魏武侯之子,即位后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故又称梁惠王。
b叟:对老人的尊称。
c亦有:只有。
d士庶人:士人和百姓。庶人,平民。
e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f万乘: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为一乘,战国时以兵车多少来衡量国力大小。万乘则为大国。
g弑:臣下杀君称弑。
h苟:如果。
i餍(yàn):满足。
j遗:遗弃,抛弃。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a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b云:‘经始灵台c,经之营之。庶民攻d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e,庶民子来。f王在灵囿g,麀鹿攸伏h。麀鹿濯濯i,白鸟鹤鹤j。王在灵沼k,於牣鱼跃l。’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m曰:‘时日害丧n?予及女o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
兽,岂能独乐哉?”
二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之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会快乐的。《诗经》上说:‘规划造灵台,营造巧安排。百姓来效力,几天即建成。建台本不急,百姓却卖力,国王游灵园,母鹿伏草丛。母鹿肥而亮,白鸟羽翼丰。国王游灵沼,满池鱼欢腾。’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却都乐于效力,把那台叫作‘灵台’,把那池叫作‘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相反,《汤誓》中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才能毁灭呢?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老百姓恨不得与夏桀同归于尽,即使他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就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注释
a沼:池塘。
b《诗》:下文所引出自《诗经·大雅·灵台》。
c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d攻:建造。
e亟:急。
f庶民子来:百姓像儿子为父母效劳一样来修建灵台。
g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h麀鹿:母鹿。攸:助词,意思同“所”。
i濯(zhuó)濯:肥胖而有光泽的样子。
j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k灵沼:池名。
l於(wū):赞叹词。牣(rèn):满。
m《汤誓》:《尚书》中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n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o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a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c,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d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e,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f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g食也;数罟不入洿池h,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i,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j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k矣;鸡豚狗彘l之畜,无失其时m,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n之教,申o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p。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q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r,涂有饿莩而不知发s;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t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同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是如此。我看过邻国的政治,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了。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也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答道:“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吧。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这样做行不行呢?”
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也同样是逃
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更多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食用不尽;密孔的渔网不入池沼,鱼鳖就食用不尽;按季节带着斧子进山林砍柴,木材就使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养生送死都没有缺憾了。养生送死没有缺憾,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宅田种植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畜养,年满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百亩农田不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能避免饥荒;注重乡学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负重物。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能不受饥寒,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着人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赈济;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会都来投奔你了。”
注释
a河内:相当今山西安邑一带。
b河东:位于今河南济源一带。
c加少:更少,减少。加,更。
d填然:形容鼓声雄壮而饱满。
e曳(yè)兵:拖着兵器。兵,兵器。走:逃跑,古时走为跑,步为走。
f直:只是。
g胜(shēng):尽。
h数罟(c& gǔ):网孔很细密的渔网。洿(wū)池:深池,池塘。
i斤:砍刀,古代常斤、斧连称。以时:按一定的时节。
j丧死:葬送死者。
k衣(yì)帛:穿上丝绸做的衣服。衣在此作动词用。
l鸡豚狗彘(zhì):此处泛指家畜。豚,小猪。彘,猪。
m无失其时:不耽误家畜繁殖的时节。
n庠(xiáng)序:古代的乡学。商朝称庠,周朝称序。
o申:重复陈述。
p颁白:同“斑白”,此处指花白头发的老人。负戴:古代人力搬运重物的两种方式,负指背在背上,戴指顶在头上。
q黎民:老百姓。
r检:节制、制止。
s涂:道路。莩(piǎo):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
t无:同“毋”,不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