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046733
-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新作。60堂课,堂堂精彩,参国学,字字珠玑。
- 还原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
那些古代名人名字里的秘密;汉语里那些佛语、佛经词汇;种族制度不是印度的血统论制度?佛教为什么产生于印度;佛陀出生的祥瑞该如何考古解释;“出家”一词出自哪里?
- 从史学到佛学,还原佛陀神秘的一生。
- 追溯佛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轨迹,剖析佛教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讲述佛陀精彩的历史轨迹。讲得是故事,是历史;说的是人生,是智慧。
- 佛学在中国流传地域范围至广,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至深。包容、不排他、不消极、不逃避,堪称国人入世指南。
- 智慧、清净、圆满、庄严、真诚、大爱、平等、慈悲,超地域凝聚人性,超界别抚慰身心。
- 捡拾佛和佛教文化的闪耀内蕴,复写绚丽的历史轨迹。
- 今世,你从何处来?来世,你往何处去?
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
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过本书,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仪、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举一动间,散发着的灵性光芒。
目录
序 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
1文化的交融:来得好
2原来如此,这些话的出处在这里
3那些古代名人名字里的秘密
4古印度的主流思想
5如何看待种姓制度
6对外道的批判
7诞生自“轴心时代”
8从印度经典里寻找历史的足迹
9稀缺的个人档案
10身份证信息(上):姓名和籍贯
11身份证信息(下):出生和民族
12以平息人间苦难之名出世
13当母亲做了白象梦
14作为觉悟者来到世上
15仙人的预言
16养尊处优,却与众不同
17无争无抢的自然品性
18少年之身却心如老树
19无欲无求
20以提高择偶标准来拒绝婚姻
21直面:当爱情来临时
22有过世俗生活,也许会获得更高的智慧
23比武招亲
24面对亲情的羁绊,如何选择
25“在家”还是“出家”
26追求:精进无为,护念众生
27爱欲:zui大的诱惑和考验
28有相会的欢喜,就有别离的痛苦
29从苦海里解救众生
30断发割须,舍弃了一切物欲
31寻找自己的道路
32zui初的守护者
33远离贪欲,除却烦恼
34一味苦行,并不能脱离苦痛
35制伏和折磨自己的身体
36放弃苦修,寻找新的解脱方式
37愉快禅定,降伏心魔
38破晓时分,思索一切之源头
39到底悟出了智慧
40zui早的居士
41说服自己为众生说法
42黑暗世界中,捶响不死鼓
43宣说四谛妙法
44船人憾失修法之机
45后夜时分,初转法轮
46“中道”和“四谛”
47耶舍求法:第六位比丘来了
48队伍不断壮大
49迦叶三兄弟
50竹林精舍,传道授业解惑
51浩荡的僧团
5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53施主的善举
54被教化了的波斯匿王
55无法摆脱历史的制约
56追随,因果已经成熟
57内部的激烈斗争
58谤毁圣说,决生邪见,定断善根
59涅槃之前
60尾声 涅槃
在前两讲的内容中,我们通过一些进入汉语当中的字和词,来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想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果按照佛教的传统,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缘起,或者也算是一个开篇。看完前两讲有人会感觉有点儿不过瘾:“您提到的都是一个词,或者几个字。有没有比较大一点的事,或者更有名一点的事,可以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呢?”
我想了一下,还真有。而且不光是有,还很多。我们就选两个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美谈,或者说中国传统故事,再加上中国历史上两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的名字,一共四个例子,向大家再展示一下,了解佛教文化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很多朋友喜欢《三国演义》,它背后的历史事实,或者说它的历史基础则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不是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三国志》的成书时间很早,在二十四史当中它属于前四史。在那个时候,尽管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久,在《三国志》里边就已经隐藏着很多来自佛教的故事。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泰斗级的人物,他学贯中西,兼通华梵,对中国和印度的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当年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距今89年的1930年,他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一共才几页,发表以后却引起了轰动,大家叹为观止。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这里边牵涉两个人物,一个曹冲,一个华佗。这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太有名了。
在《三国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非常大,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他就问他的部下,部下都说不出来,也没法称它,因为这大象太大了,拿它没办法,又没有今天这样的起重机或者吊车能把它吊起来。
这个时候,曹冲就说:“我有一个办法。你把这头象牵到一艘船上去,这头象有分量,不就把船给压下去了吗?压下去后水不就上来了吗?完了你就在船旁边刻下它的‘水痕所至’,做个标记,这样你就知道水上来了多少。然后把象牵下去,再换别的东西上来,把船压下去,也压到这个水痕标记线。然后你再称那些东西,不就知道它的重量了吗?”
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叫“曹冲称象”。现在我们一般用来形容一个小孩特别聪明,是天才。
这个故事当然非常有意思,很精彩,但是这件事情恐怕是子虚乌有的。陈寅恪先生就说,这原本就是来自印度的故事,通过佛经翻译,不知道怎么就进入了《三国志》,附会为“曹冲称象”的故事,用来彰显他的聪明。而当时曹魏境内恐怕根本就没有大象,所以只能说是孙权送的。因为孙权管辖的东吴在南方,还真有大象。所以这是一个受到印度影响的故事,附会在曹冲身上,用来说明一个孩子聪明,大家能想到吗?恐怕很多朋友想不到。
其实,中国古代好像就有同样称东西的办法,只不过称的是猪。大家一想也是。在中国北方,猪、牛、羊都可以用这个方法称,达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但是在《三国志》里,正是因为通过佛教传入,受到印度的影响,所以用大象来代替了当时在中国北方常见的牛、马这类的动物。你看,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事!
接着我们讲华佗,他是中国中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现在在药店里,依然可以看到打着华佗招牌的药品,比如华佗的“十全大补膏”等。近年中医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华佗这个人物背后也隐藏着佛教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呢?
《三国志》里是有《华佗传》的,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扁鹊就不一定了,虽然被称作名医、神医,比华佗的出现也要早得多得多,但扁鹊是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咱们不敢说,但华佗确有其人。问题是,在《三国志》里,华佗是有名字的,叫华旉(fū),字元化。中国古代人的名和字是相对应的,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个“旉”字要对应“元化”呢?因为“旉”的意思是“朱明盛长,旉与万物”。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华佗医术了得,他甚至非常擅长中医不太涉及的外科手术。他能够开膛破腹,把病人的肠子拿出来,洗洗干净,再放回去,几天就好。以今天的医学水平来看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都知道,曹操的头疼病是指望华佗来治疗,他提出的方案也是外科手术式的,要进行开颅手术,对不对?
那么问题是,他明明叫华旉,字元化,他怎么又叫华佗?
其实,华佗这两个字根本就不是中国名字。在佛经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医药之神,名字叫“a ga da”。而华佗的“华”字,在古代读“gā”。华佗这个名字在古代念成“gā dá”。我们中国人把佛经中的名称翻译过来的时候有个习惯,喜欢把前面的“阿”字给扔掉。例子很多,比如我们今天讲的罗汉,原来叫阿罗汉,但我们把“阿”给扔掉了,就叫罗汉;比如我们今天讲的阿弥陀佛,很多人就念成弥陀、弥陀佛,把那个“阿”字也给扔掉了。
所以,在当时(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医,他的中国名字叫华旉,他的医术十分高明,而且他用的好多医疗手段好像是受到了通过佛经传过来的印度的影响,擅长开刀、擅长外科。世人实在佩服他,无以名之,就用一个印度药神的名字来称呼他。这就好比今天有一个人非常擅长高科技,我们就称他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久而久之,他的本名华旉被人忘掉了,现在知道华佗的本名叫华旉的大概很少了。
我要举的另一个例子是,我们都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竹林七贤”,七个了不起的贤人,都非常有个性。在魏晋时期,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一种不合作,追求一种自由放达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七个人跟竹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当时生活的地方有那么多竹子吗?他们是不是就在竹林里聚会呢,不然为什么叫“竹林七贤”?
还是陈寅恪先生指出,这七个人是有的,但是不是一定在竹林里边聚会,就不好说了。因为这个“竹林”实际上还是来自佛教,是佛教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佛陀说法的地方。那么佛陀说法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聚在一起了,对吧?都是贤人毕至。所以人们就用佛教里边的一个典故,来说明魏晋时期七个贤人在一起聚会的场景。久而久之,我们都知道竹林七贤,但是很多人恐怕不知道这个典故也来自佛教。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详细讲述。
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有名的人物,干脆将佛经当中的名字拿来作自己的名字。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隋炀帝,他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但是实际上,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隋炀帝的小名叫“那罗延”,大家一看这三个字就知道不是来自汉语。“那罗延”在佛经里的意思就是金刚力士。
大家看,隋炀帝也是一代名帝,虽然名声不太好,但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位皇帝,而他居然有个小名,还是外国名字。这就好比今天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取个小名弗兰克、托马斯什么的。如果说,隋炀帝这个外国名字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话,有一位咱们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诗人,他的名字你轻易看不出来源。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有名有字,字和名必须呼应,比如韩愈,字退之,“愈”就是好了。我今天问:“你的病好了吗?”“我的病痊愈了。”“愈”就是退之、减退了。
在中国古代,你是不能直呼人家名字的。这叫指名道姓,或者叫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你一定要称人家的字,这就可以,就比较文明。那么,我们知道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王维,他的字是什么?他的字是“摩诘”。那么“摩诘”这两个字跟“维”有什么关系?从汉语的角度看,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违反了中国传统当中的名与字要关联的这么一条规定。
实际上,这是因为王维来自一个佛教世家,他的父亲信佛,而在佛教里有一个大菩萨,名字叫维摩诘,就是王维的名“维”和他的字“摩诘”加一块儿。
这个菩萨特别有意思,他没有出家,是个居士,他一方面享受着在家庭的各种各样繁华的、讲究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拥有很高的佛学造诣,甚至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天上的菩萨都要来向他致敬和请教。
大家看,维摩诘的行事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不愿意出家,日常的好日子要过,但是佛法的好处也想得到。所以,维摩诘在中国佛教当中地位非常高,影响非常大,是很多人特别是读书人的梦想。现在还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是专门说这个菩萨的佛经。
所以王维的父亲就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名字:王维,字摩诘,把一个菩萨、一个大居士的名字生生地拆了开来。这就好比,我姓钱,有个外国名字叫“弗兰克·钱”,但是居然就把我的名字弄成名叫钱弗,字兰克;或者好比把“托马斯·钱”这个名字改成名叫钱托,字马斯。大家想想这是不是非常搞笑的一种做法。
而且,维摩诘这个名字本身是很有意思的。维摩诘这几个汉字,是根据梵语发音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无垢称”,就是非常清净,没有污垢。“称”的意思比较复杂,类似匀称、恰当、合适等意思。那么,你如果把“无垢称”的意思套进去,王维,字摩诘,不就变成了王无,字垢称吗?姓王,名“没有”,字垢称——身上有污垢,还很合适。
当然,这是开玩笑,不能这么去说,但它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隋唐就是高峰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它已经渗入我们的传统美谈里,进入我们历史上标志性人物的名字里了。
序言:
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在晚年提出过“大国学”的概念。季羡林先生讲,国学绝不仅仅是汉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成就,更不仅仅是儒家的文化传统或者文化成就。国学的范围应该更大,它zui起码应该包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学习的结果。
同时,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所以,大国学还包括除汉族以外,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其中,佛教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为大家讲述佛的故事和佛的文化。
可能很多朋友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讲“佛”呢?“佛”这个课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想用zui简单的办法给大家做个介绍。
我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宗教。就我们中国而言,除了影响力比较大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外,还在一定的时间、地域和人群内流行过其他一些宗教。这些宗教没有能够像五大宗教特别是佛教那样,在中国产生过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信奉人数如此之多的影响和作用。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大宗教,在zui近几十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佛教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比如在美洲、欧洲,甚至在非洲。所以,佛教毫无疑问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宗教。佛教曾经对人类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依然在为人类文化做着贡献。在未来,它一定还会对人类文化做出它的贡献。
佛教和其他宗教有很多相通点。但是也许有人会问,佛教和其他宗教相比,它有没有自己的特点呢?它zui大的特点或者说不同到底在哪里呢?毫无疑问,佛教有它自己的特点。
佛教几乎没有排他性,它的包容性非常强,而且历史上有些学者,包括现代也有学者,甚至认为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概念来界定佛教。
我们可以看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佛教更像是一种教育,一种入世的社会教育。佛教提倡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佛教及其文化不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世外桃源,它不消极,不逃避。佛教入世于这个社会,它的核心表现为智慧、清净、圆满、庄严、真诚、大爱、平等、慈悲,等等。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社会的道德文明,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推动大众、家庭、社会净土化。
另外,佛教也是净化心灵的教育,它提倡破迷开悟,去除掉人们的愚痴无明、业障习气、颠倒邪见,洗涤人的心灵。所以佛教也是心灵的教育,还是生活的教育。佛教不离世间法。
具体地说,佛教本来就在生活当中。它告诉我们,色身是四大假合,本来就是无常。所以我们在因果规律的作用下,得此人生,来到世间。今世,你从何处来?来世,你往何处去?这个取决于个人的觉或者迷。你是有觉悟,还是有痴迷,是由个人所造成的因果业力来决定的。换句话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在今天,中国正在快速地现代化,我们的社会飞速地发展。正因为佛教及其文化有四大功能,它的价值就能够得到特别彰显,我把它总结为——
,佛教具有超地域的凝聚功能。它能够突破各种地域的局限,把大家凝聚起来。第二,佛教具有超专业的教育功能。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的专业领域之间很难交流,但是佛教文化能够突破专业的阻隔,提供一种普世的、大家都需要的教育。第三,佛教在现代社会具有抚慰功能。现代人经常有各种烦恼,好多烦恼是莫名的,说不清、道不明,就是它好像无法像过去那样简单而明确地归在哪一类里面。佛教文化在这个问题上,能够提供很多启示。它能够发挥抚慰功能,抚慰我们的身心。第四,它还有超界别的社会功能。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打算为大家讲述佛、佛教和佛教文化的故事。先讲述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的生平故事。我们知道,佛教的说教色彩不是那么强烈。佛教里边有很多故事,大部分都非常生动。我还会讲述佛陀在世的时候和他涅槃以后不久的那个历史阶段里提出的、确立的、弘扬的一些学说和道理,或者也叫佛法。
讲完这些,如果因缘仍在,那么我们接着再讲。希望我在后面六十讲的篇幅里,能够用尽量生动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佛和佛教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讲述它精彩的历史轨迹。感谢大家的陪伴和阅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