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737624
心理学教你看懂人心
社交、职场小白解困手册。用心理学揭秘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底层逻辑,让你瞬间看懂人心!
社交、职场小白解困手册。用心理学揭秘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底层逻辑,让你瞬间看懂人心!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人际交往,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本领和技能。
本书可以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对人性的理解,在人际中收获心智的成熟。
人性是复杂的,它充满了善与恶的交织、灵与肉的冲突,让我们在心灵深处窥见人性的渊深与璀璨。
但是人性也是简单的,因为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人们心底真实而普遍的心理现象,而这便是我们本书所要讲到的“人性的底层逻辑”。
《人性的底层逻辑》从心理学的角度,在职场沟通、商业谈判、自我认知等各个方面,生动呈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微妙的关系和规律,让我们在看懂人性的真相的同时,收获心智的成熟。
章
复杂: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面对两难选择,人们首先会考虑个人利益 / 2
自私心理与团结意识并不矛盾 / 6
智慧的人以无私成就自私 / 10
欲望的沟壑一旦开启,便再也难以填平 / 13
只要有别人在,责任感就会降低 / 17
不要轻易对人做出承诺 / 22
可怕的两极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 27
第二章
软肋:看重面子的人,心底都有些自卑
跟有缺点的人打交道,心里更舒适 / 34
为何有的人愿意追捧贵重的商品 / 39
高高在上的人很多时候并不快乐 / 45
如果你不努力成为那20%,你就只能归于普通 / 50
第三章
世故:高情商的人都懂得运用心理沟通技巧
寻找相似点,能够吸引对方亲近你 / 56
温和的方式更容易达成目的 / 62
拒绝了大要求的人,往往会接受小要求 / 65
答应了小要求之后,更容易接受大要求 / 70
及时反馈,能提高对方的积极性 / 75
第四章
破防:人是一种感性动物
你很难摆脱“印象”的控制 / 82
“以貌取人”是改不掉的 / 88
激励他人,精神往往比物质更有效 / 91
越是得不到,越难以忘怀 / 96
人有了热情,整个世界都会变美 / 99
第五章
局限:我们经常会掉进自己的思维陷阱
犯了错,也不一定长教训 / 106
你总是用固定思维看待人和事 / 111
“以己度人”易犯大错 / 117
选择多了,反而会失去主见 / 124
惯性思维让人作茧自缚 / 128
第六章
影响:你不像看上去那样“人格独立”
心理暗示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 132
为何我们都喜欢听甜言蜜语 / 138
再有个性的人,也会下意识地与大众保持一致 / 142
你会不自觉地融入周围环境 / 148
人们总是习惯于盲目跟从前人 / 153
他人的看法会动摇你的意志 / 160
对权威人物,你很容易会迷信 / 165
你的心情,受制于别人的境遇 / 171
第七章
平心:太有进取心反而不容易成功
动机适中,有利于行为表现 / 176
能激励你的目标,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 180
过度激励会适得其反 / 184
压力太大会让你发挥失常 / 188
第八章
通透:在人际沟通中看懂人心
让对方感到自己很重要是拉近关系的一把钥匙 / 196
想和一个人拉近关系就和他做邻居 / 200
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越亲密越好 / 204
从不经意的动作中,看清真实的他 / 209
从细节中发现对方是否在说谎 / 213
第九章
进阶:从平凡到卓越所具备的素养
心中培育“真爱”,孩子才有未来 / 218
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 222
竞争意识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 / 226
给予他人自由成长的空间很重要 / 230
别让拖延症毁了自己 / 236
为了热爱,学会忍耐 / 241
面对两难选择,人们首先会考虑个人利益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囚徒困境”,它是指在面对两难选择的时候,特别是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相互冲突且个人并不知道团体中其他人的选择的时候,人们更趋向于选择个人利益。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们做某些事情时的准则。在这个理论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它并不能够让所有人信服。在很多人的心里,大多数人都是能够做到大公无私这一点的。比如体育团体比赛,为了团体终能夺取胜利,每个队员都会拼尽全力,从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人可以为了团体利益而抛弃个人利益吗?为了证明这个理论,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
在实验的初阶段,实验者先给受试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某一天,在一个富翁的家中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富翁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而他放在家中的珠宝也被杀人犯拿走。为了能够迅速破案,警察多次勘察犯罪现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踪和调查,终确定了两名嫌疑人。警察迅速对两个嫌疑人
进行调查,并且对两个人的家都进行了搜查。后,警察在两个人的家中都发现了富翁丢失的珠宝。因此,警察就把这两个犯罪嫌疑人都抓到了警察局。
经过审讯,两个人都承认自己曾经进入富翁的家中抢劫,但是都不承认富翁是死在自己手上的。随后,警察把两个嫌疑人分别关押在不同的地方,给了他们下面的几种选择,让他们考虑清楚了再回答。
,两个人都不承认自己杀人的事实,那么,他们两个都会被关进监狱,但是刑期只有一年。
第二,揭露对方是真正的杀人犯,这样自己就可以无罪释放,而对方却要进监狱服刑,时间可能会达到十年。
第三,两个人相互揭发,那么两个人都将面临八年的监狱生活。
随后,实验者要求受试者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名犯罪嫌疑人进行选择。
结果,在开始的时候,有大约一半的人会选择自己不承认,也不揭发对方。但是,随着审讯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揭发对方,到后只有大约20%的人选择不承认也不揭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先对警察给出的几个选择进行分析。,两个人都不承认杀人,也都不揭发对方,那么双方都只会有一年的刑期。相对于其他的两种选择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因为双方的刑期少。第二,一方揭发另一方,而另一方没有选择揭发对方,揭发的人无罪,被揭发的人要判十年。这样的选择明显非常符合揭发方个人的利益,因为只要揭发对方,自己就可以无罪释放。第三,互相揭发,双方都被判八年。这是坏的结果,不符合双方的利益。
各种选择的利与弊非常明显,那么为什么随着审问次数的增加,选择不符合双方利益的人越多呢?
其实,每个人都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在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人们的侥幸心理往往都会非常严重。因此,在开始时,更多的人会倾向于有利于双方的选择,也就是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侥幸心理会慢慢消失,因为自己毕竟并不知道对方到底会怎么选择。同时,人们的怀疑心理会逐渐增加,总觉得对方一定会揭发自己,毕竟这是对对方有好处的选择;因此人们就会觉得不揭发对方是不明智的选择,于是会选择揭发对方。同时,因为这种做法很可能会让自己获得的利益,所以,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更倾向于这个选择。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双方依靠默契的合作能够使双方的利益达到化,但是,因为心里面对于其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对具体情况的不了解,人们会更倾向于保证自身利益的化。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非常普遍的。并且,这种情况不仅仅会出现在个人的身上,也会出现在一些相互竞争的公司身上。
比如,两家销售同一种商品的经销商为了促进销售、抢占市场,打价格战。虽然商品降价后销量增加了,但也使得经销商的利润下降了。而提高定价,又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这就使两家经销商陷入了囚徒困境。
而如果两家经销商遵守市场规则,统一定价,虽然不会扩大市场份额,但是因为没有随便降价,利润没有受到损失,终双方得到了双赢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两难选择的时候,总是会尽量保证自己的利益化。终的选择虽然看似是自身获得了的利益,然而因此损失的东西往往比获得的利益要多得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
首先,应该去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这样能够防止我们盲目地进行选择。
其次,要尽量与其他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利益化。
后,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从不经意的动作中,看清真实的他
人的注意力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你所注意和意识到的世界对于你来说,就是你的全部世界。只有进入到你的意识中的,被你注意到的事物,对你来说才是真实的。
注意力是人的意识对某一事物的集中指向,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过程。人们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战争中,人们为了获得情报,往往会在敌军中安插间谍,这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重要方面。间谍作为从事秘密工作的人,常常需要隐瞒、撒谎等,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心理,需要时刻紧绷着自己的精神和注意力,不能暴露自己。
在“二战”中,有一个间谍与反间谍的故事。
当人在警备心很强的时候,注意力会很集中,所以在很多小细节方面都做得十分严谨。然而,当他一旦放下了心里的戒备,放松了注意力,就很容易露出马脚。
有一次,盟军的反间谍机关收审了一个颇有嫌疑的“流浪汉”。这个“流浪汉”自称来自比利时北部,是一个农民。可是,从他的言行举动甚至是眼神,都能明显感受到,他绝不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法国反间谍军官奥克多坚信他是一名间谍,而且来自德国。奥克多试图从很多方面寻找证据,但后都没有结果。奥克多决定在审讯中寻找突破点。
审讯开始后,奥克多先向那位“流浪汉”问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会数数吗?”“流浪汉”此时的注意力还很集中,警惕性很高,他开始用法语流利地数数。在用法语数数的时候,说德语的人在某些地方很容易出错,但是,由于“流浪汉”十分注意,所以他没有露出一丝马脚。奥克多就让人把“流浪汉”送回牢房去了。
过了一会儿,奥克多让人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着火了!”正在睡觉的“流浪汉”听到了声音,但是为了伪装自己听不懂德语,就表现得相当镇定,没有一点反应。
后来,奥克多又特意找来一位农民,让农民和“流浪汉”一起谈论农事。“流浪汉”依然使用法语,而且说起农事来也是样样在行,任何破绽都找不出来。
第二天,奥克多让人把“流浪汉”再次带到了审讯室,顺利通过了一天的考验,“流浪汉”显得更加镇定而平静了。奥克多正在全神贯注地审阅一份文件,一会儿过后,他突然抬起头,用德语对“流浪汉”说:“好了,我们误会你了,你可以走了!” 听到奥克多这样说,“流浪汉”马上就长舒了一口气,微微仰着头,脸上露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表情,终于放下了心里的负担。
然而,就是因为这一个不经意间露出的小表情,奥克多对这个德国间谍确认无疑了。后来,又经过多次审讯,“流浪汉”终于承认。
还有一个类似的真实的事情。
王大爷是某村小学的校长。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来到了学校,手里抱着很多画册。那位中年妇女在学校里到处乱走,却一句话也不说,别人跟她说话,她也是一副什么都听不到的茫然的样子。无奈之下,一个老师就把她带到了王大爷的办公室。妇女把画册摆在王大爷的办公桌上,用手比画着,做着各种手势。王大爷不仅说不需要这些画册,还跟那个妇女一样,做着简单的手势,告诉妇女,学校不需要这些画册。然而,妇女仍然不肯罢休。
这样的事情并不常见,王大爷想检验一下,看看那位妇女是不是骗子,于是借口有事先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王大爷又回到办公室。此时,办公室里只有那位妇女。她正低着头坐在办公桌前。在走进办公室之前,王大爷不紧不慢,边细细观察,边故意推倒了办公室外的一个铁皮水桶,弄出了很大声响。结果,在这声响发出的同时,那位妇女也猛地抬起头,向门外望。
王大爷笑着走进去,再次跟那位妇女说,学校里不需要那些画册。那位妇女知道自己已经露出了破绽,王大爷不可能再相信她了,于是就默默地走了。
与德国间谍的故事相似,妇女装成聋哑人来学校推销画册,在开始的时候,一直都是注意力集中,时刻想着自己要做的事情。然而,当她精神放松下来之后,注意力分散,就会把伪装忘到脑后,露出真实的自己。可见,我们想要检验一个人,就要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这样才会看到他真实的反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