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4113251
沈周做了 83 年的隐士,足迹未出“江浙沪”,却也有过相濡以沫的爱情,刻骨铭心的旅行,曾喜极而泣,亦曾痛彻肺腑。
他和亲友在虎丘畅饮,亦在虎丘泪别;于西山杖游,亦在西山作奠;于祖宅秋轩内与父辈们举觞为寿,又在亲营的有竹庄内陪儿孙赏月。沉浮乡里的快乐,自是奔波车马间者所无法领略的。
至于那世间的悲欢离合,宠辱得丧,青春白发,更是去不去长安都无法逃脱的命中注定。
经过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古代与今世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可同日而语,但具体到每个人生活的琐碎却大同小异。沈周作为一个终身不仕,侍父母至孝,足迹未曾越出江浙沪却交友甚广的一代隐士,如同一个敏感而冷静的旁观者,注视着明代中叶三吴之地各色人等的来来往往,成败荣辱,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花开花落。他充满人文主义的、对普通人民的关怀,对生活似禅近道的领悟,对于今天各个年龄段的国人,尤其是为生活琐碎和人生意义困扰的年轻人,相信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或者至少可以从中感受到这位文人画大家的高超艺术造诣与作为人的温情。
本书作者以明代沈周为对象,主要遴选南京博物院相关画作,以《沈周集》《沈周年谱》《姑苏志》以及其他相关文字材料为辅助线索,深入挖掘这位吴门画派第一代宗师、明朝大隐不为大众所知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生活中那些微末主题的妙趣横生、暗含哲理的阐发与感悟。
引 言 《卧游图册》与记忆抽帧术
第一章 小轩四季
东阑花事 / 3
轩中华发 / 8
比庐山更高 / 13
日日把酒浇花神 / 21
第二章 牧牛者说
幼年学放手 / 33
蒋生,另一种人生 / 37
长安的春天更美吗 / 44
骑黑牛的白石 / 50
第三章 至味
枇杷不是琵琶 / 61
杨梅只一丸 / 66
被擘破的石榴 / 72
烂煮菜根 / 76
第四章 心与天游
芳园椿树下 / 87
我家芭蕉三百本 / 93
仙人舞步 / 97
夜坐是心灵的斋戒 / 104
第五章 偶然
道别的姿势 / 115
桂花开了,想他 / 120
乌圆大将军 / 130
狐丘宿约 / 138
第六章 风流不可追
终不似,云林子(上) / 149
终不似,云林子(下) / 153
梅花庵外扫地僧(上) / 160
梅花庵外扫地僧(下) / 166
第七章 昔游曾记
杭州的诱惑 / 179
梦中情山游遍 / 184
西湖三度寻 / 191
屋外桃花依旧 / 197
第八章 世事如云
山中何所有? / 211
再造《富春山居》 / 216
千载姑苏台(上) / 225
千载姑苏台(下) / 231
终 章 春风属后生
后 记 不必向长安
(节选)
沈周钟爱游山玩水是人所共知的,但因未曾入仕,且秉持“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思想(母亲活到了 99岁),一生足迹实未出“江浙沪”(注 4)。这一点与走遍浙江诸山却以未到潇湘为恨的云谷禅师有相似之处。因为生命中没有踏足名山大川的记忆,自然也就无法像宗炳一样将过往游历之记忆成像。苏州城外的山水,尤其是西山与太湖沿岸一带,沈周固然时常“留恋弥日”(同注 4),但就像云谷禅师一样,对着同样的风景看了一辈子,即使热爱不改,难免也有疲倦之感。何况他一辈子创作的吴中诸山水、景点的画作多矣,实没有必要再在类似“回忆录”的画册里重新刻画某处具体地点的景致。
平生足迹自局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却没有限制沈周拥有满满回忆的权利。当深入研究《卧游图册》,就会发现它们指向了沈
周一生不同主题的记忆。在这本书余下的篇幅里,我将《卧游图册》里的 17 开图画重新排列组合,归类出九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又由多个关键帧组成,每一帧的讲述都会涉及沈周及与其相关的书画作品。因此虽然本书是从 17 开图像出发,串起的却是其近百幅画作,贯穿沈周的一生。当靠近生命的终点,记忆力和视力一样变得模糊,唯有那些曾经铭刻内心的画面依旧鲜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