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64788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十七辑)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是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集大成之作。他选择了长达400年之久的时段作为研究对象,对任何杰出史学家来说,要写一部15—18世纪间的资本主义发达史,都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如果要达到布罗代尔的“总体史”的目标,恐怕更困难。布罗代尔很令人敬佩地投入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宝贵光阴,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布罗代尔的这部著作出版一个世纪之后必然还会有人参阅,不只是因为其百科全书式内容的吸引力,同时也由于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性。资本主义史必然会一而再地被改写,布罗代尔的三卷巨著也必然会一而再地被引述。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总体史”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为世界过一次磅”,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物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体现了年鉴学派对长时段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的重视与研究,而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也使其更具长久的魅力。
上册
绪论
前言
章 数字的分量
世界的人口数字还有待推测
涨潮和落潮:潮汐体系
很少几个数字
如何计算
中国同欧洲人口相等
世界总人口
有争议的数字
各个世纪间的相互关系
原有解释的缺点
气候的节奏
参考坐标
城市、军队和船队
法国早期的人口过剩
人口密度和文明水准
戈登·W.休斯的地图还说明了什么
人兽共生的局面
旧的生态体系随同18世纪一起结束
平衡始终保持
饥荒
流行病
鼠疫
疾病的周期性历史
1400至1800年:长时段的旧生态体系
多数同少数的斗争
同蛮族的斗争
主要的游牧部落在17世纪前业已消失
征服地域
文化抗拒文明
文明之间的对抗
第二章 一日三餐的面包
小麦
小麦和杂粮
小麦和轮作
产量低下、弥补办法和灾荒袭击
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
小麦的地方贸易和国际贸易
……
第二章 一日三餐的面包
第三章 奢侈和普通:饮食
第四章 奢侈和普通:住宅、服装与时尚
下册
第五章 技术的传播:能源和冶金
第六章 技术革命和技术落后
第七章 货币
第八章 城市
结论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我现在就跨进本书卷的门槛,这是三卷中复杂的一卷。并非这一卷的每个章节本身会使读者觉得难懂,复杂的潜在原因在于:要求达到的目的众多,而且探索那些不被注意的课题困难重重,还要把所有这些课题纳入一部连贯的历史中去,总之,要把一些通常彼此孤立的、在传统记述之外展开的准历史论述——人口、食品、衣着、住房、技术、货币、城市等——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但是,为什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呢?
主要是为了勾画出前工业化时期经济的活动领域,并掌握它的全部广度和深度。究竟有没有一个限度,一个顶点,像一条难以达到、更难超越、并有一定宽度的边界那样,把人们的全部生活限制在内呢?每个时代,包括我们的时代在内,都在可能和不可能之间,在需要费点力气才能达到的和人们无法得到的之间划定界限;人们之所以无法得到某些东西,过去是因为他们食物不足,人口过少或过多(同他们的资源相对而言),劳动生产率不够高,驯化自然起步不久。从15世纪到18世纪末,这些界限很少发生变化。人们甚至没有完全达到自己可能达到的限度。
我们要强调这种缓慢和停滞。例如,陆上运输很早就具备臻于完善的条件。而且人们看到,由于建造了近代的道路,改善了客运和货运的车辆,设置了驿站,运输速度在某些地方有所加快。然而,这些进步只是在1830年左右,即在铁路革命的前夕,方才普及。仅仅在那时候,公路运输才变得频繁、经常、迅速和平民化,可能达到的极限也终于达到。这还不是落后得到验证的领域。只是到了19世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隔离可能和不可能的宽广界限上才终出现断裂、更新和革命。
由此可见,本书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这是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便利条件的此岸出发进行的一次漫长旅行。实际上,它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星球,人的另一个天地。我们当然可以到菲尔内去拜访伏尔泰,同他长谈,而且对他的谈吐不会感到惊奇一一一做一次想象的旅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18世纪的人在观念方面同我们当代人不相上下;他们的思想和爱好同我们十分接近,因而我们不会感到身处异地。但是,只要菲尔内的主人留我们在他家待上几天,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甚至他的养生之道,都会使我们大为吃惊。他和我们之间将出现可怕的距离:照明、取暖、交通、食物、疾病、医药等。因此,必须完全抛开我们周围的现实,才能妥善地从事这次回到几世纪前去的旅行,才能重新找到长期使世界禁锢在某种稳定状态的那些规则。与随后发生的神奇变化相比,这种稳定状态委实很难解释。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 套装上下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疾病在出现后,轮番地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有时也销声匿迹。麻风病的情形就是如此,严峻的隔离措施也许从14和15世纪起就在我们的大陆上把它制服了(但令人奇怪的是,一些自由的麻风病人今天从不传染);同样的情形还有霍乱和麻疹,前者19世纪已在欧洲消灭,后者近年来似乎已在世界绝迹。我们亲眼目睹抗菌素奇迹般地控制了结核病和梅毒的蔓延,虽然现在还不能对未来下断言,因为梅毒的传播据说今天又显得相当猛烈。鼠疫在经过13和14世纪的长期间歇后,以黑死病的形式突然爆发,开始了新的传染周期,直到18世纪才终于消失。
其实,疾病的这些反复起伏的原因在于,分散在各大洲生活的人们长期隔绝,因而每个大洲对病原体各有其特殊的适应性、抵抗力和弱点,相互感染就会带来意外的灾难。威廉·麦克内尔的近著193已极其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自从人脱离了原始的动物状态,自从人确立了对其他生物的统治,人在宏观上变成其他生物的捕食者。与此同时,人也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纠缠和袭击,他在微观上是各种寄生体的捕食对象。这场巨大的斗争归根到底不正是人的基本历史吗?斗争通过生物链进行: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单独存在的病原体通常从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人是它们不断袭击的对象之一,但不是的对象,人经过适应而产生抗体,并同寄生的异体达成一种可被接受的平衡。如果病原体离开原来的“生态寄体”,传染给至今未受伤害的、因而毫无抵抗力的另一民族,就会爆发大规模的流行病和灾难。麦克内尔认为,1346年的大瘟疫和几乎把整个欧洲压垮的黑死病是蒙古扩张的后果。他的看法也许是对的,因为随着丝绸之路的重新开放,病原体在整个亚洲大陆畅行无阻。同样,当欧洲人在15世纪末建立了统一的世界贸易网后,美洲也随即遭到来自欧洲的新疾病的杀伤;反过来,梅毒又以新的形式打击了欧洲。它在16世纪初以空前的速度传染到中国,而美洲的玉米和白薯却要等到该世纪末年才引进中国。再往后,1832年,源自印度的霍乱来到欧洲,造成了同样的生态性灾害。
但是,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与免疫力的大小并不是疾病升降起伏的原因。一些医学史专家毫不犹豫地主张,每种病原体各有其独特的、与病害史相平行的历史,疾病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原体本身的变化。我认为他们说得完全正确。由于细菌和病毒的演变,疾病便出现复杂的反复起落,在突然爆发后,有时广泛流行,有时长期处在休眠状态,甚至永远消失。我们可以举出流行性感冒这个今天已人所共知的例子。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