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627989
★本书以985院校新闻摄影课为蓝本,在写作上采用知识地图的方式,每节由若干知识要点构成,它们在逻辑上是递进的,同时也可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单元。读者可以通过目录来观察新闻摄影的知识体系,并在其中选择最感兴趣的要点阅读。
★文本写作须遵循线性逻辑,但知识之间其实是非线性的关系。为此,本书设计了知识点链接。正文出现黑体字标注的内容,读者可在页边位置找到进一步的解释。其形式包括图片案例、文字详解、各节之间知识关联的提示。
★每节后都以概要的方式总结核心内容,统合知识点,加强逻辑关系,帮助读者把握重点。
★正文还有两类材料辅助:“摄影师档案”是对摄影史中重要新闻摄影人物的介绍,“报道现场”侧重对案例采编过程做深度描写。
★每章之后还有文献阅读、思考题和拍摄作业,便于读者复习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本书旨在为意图了解新闻摄影实践与理论的教师、学生、媒体工作者,以及对新闻纪实影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导读。沿着历史、理论、语言、方法、实践的认知逻辑,涉及选题确认、采访、编辑和传播的工作流程,全书共分四章。
• 第一章围绕新闻摄影的概念界定,描述新闻摄影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特征。本章为之后的学习提供认知基础。
• 第二章涉及新闻摄影实践诸环节,从突发事件、战争、灾难以及日常报道切入,讲解从选题确立到实地采访的工作要点。本章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提升新闻摄影工作者在后真相时代的认知能力,他们不只是观察者,同时还应是社会科学研究者。
• 第三章关于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围绕影像叙事理论,讲解如何用摄影的方式去写作,剖析图片故事和专题摄影的拍摄,尤其讨论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展开叙事。
• 第四章讨论新闻摄影在传播中的诸多问题,梳理图片编辑的工作要点,研讨伦理问题。
不同于一般的教材,本书在学习时还有以下特点:
• 知识地图 本书在写作上采用知识地图的方式,每节由若干知识要点构成,它们在逻辑上是递进的,同时也可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单元。读者可以通过目录来观察新闻摄影的知识体系,并在其中选择最感兴趣的要点阅读。
• 知识点链接 文本写作须遵循线性逻辑,但知识之间其实是非线性的关系。为此,本书设计了知识点链接。正文出现黑体字标注的内容,读者可在页边位置找到进一步的解释。其形式包括图片案例、文字详解、各节之间知识关联的提示。
• 关键概念回顾 每节后都以概要的方式总结核心内容,统合知识点,加强逻辑关系,帮助读者把握重点。
• 案例解析 正文还有两类材料辅助:“摄影师档案”是对摄影史中重要新闻摄影人物的介绍,“报道现场”侧重对案例采编过程做深度描写。
• 最后,每章之后还有文献阅读、思考题和拍摄作业,便于读者复习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序言 为什么是新闻摄影 4
如何使用本书 7
第一章 理解新闻摄影 9
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历史 10
摄影与新闻摄影 10
新闻摄影的诞生 12
进入新闻事业 16
黄金年代 18
当代与今日 21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精神 26
重新界定新闻摄影 26
目击者 28
行动者 34
社会与文化价值 36
第三节 新闻摄影的语言 42
照相机 42
写实主义风格 46
“决定性”瞬间 49
当代新闻摄影美学 51
影像与文字 54
第二章 当代摄影记者 61
第一节 摄影记者之眼 62
所见与所思 62
摄影选题的形成 65
像社会学家一样工作 69
第二节 摄影记者的田野工作 75
新闻现场 75
进入现场 77
现场工作 79
与被摄对象相处 80
像人类学家一样工作 86
第三节 在危险之地 91
突发新闻 91
报道灾难 94
报道战争 99
战争与灾难影像的视觉修辞 105
第四节 在生活之中 111
特写摄影 111
发现日常 115
第三章 新闻摄影叙事 125
第一节 用照片讲故事 126
讲故事的人 126
单幅照片的叙事 127
照片故事 130
专题摄影 141
故事的讲述与呈现 144
故事的讲述与生产 147
摄影书作为叙事方式 148
第二节 图文结合的叙事 155
微妙的图文关系 155
文字说明的写作 159
图文结合叙事的两种路径 161
“锚定” 162
“接力” 165
第三节 新媒体叙事 170
新媒体的语言 170
影像采集与传播 172
新媒体叙事的特点 175
动静结合 182
移动影像与叙事 185
用户生成内容 188
第四章 新闻影像的传播 195
第一节 图片编辑 196
从拍摄到编辑 196
媒体中的图片编辑 198
图片编辑工作 201
编辑照片的方法与工具 204
照片的媒介呈现 211
第二节 新闻影像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218
伦理道德难题 218
伦理道德关系 222
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判断 226
争议照片的发布 227
新闻照片后期处理的规范 233
第三节 新闻影像传播中的法律问题 241
著作权 241
肖像权 243
名誉权 245
隐私权 246
为什么是新闻摄影
这篇序言写于全书完稿之后。回过头来看,我发现一件事情,读者阅读时也自可留意,几乎每一节,都要先论其存在的价值:目击的重要性,交流的意义,身体到场的意义,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新闻现场在哪里,撰写图片说明之必要,图片编辑之必要,影像能叙事吗,影像在数字媒体中如何存在,以及终极问题—到底什么是新闻摄影。
在当下这个时代,写这本书的困难就在此。此书旨在描述如何做新闻摄影,却不得不先要回答为什么是新闻摄影。当下,我们大部分所见所感都由影像而来,甚至是为影像而去,影像无所不在。其存在是矩形,但感知里已失去了边界。不断叠加的影像成为无边无际的存在,以写实为诉求的影像也就突然变得虚无起来,新闻摄影在这影像的洪流中更是价
值难辨。基于职业和专业的角度,新闻摄影已离开矩形方框的承载,脱离了电视的矩形、报纸的矩形、杂志的矩形,脱离了一直以来构造其权威身份的新闻媒体的场域,它更多呈现于社交媒体和数字化环境。新闻摄影,过去我们想它如何简单,今天要承认它就有多难。令人惊讶或也可能让人失望的是,本书内容其实是基于一个批判的视角,即承认摄影在表征现实问题上的无力。一直以来,我们错把相机记录的现实当作现
实本身,于是也就让摄影术以及相机本身成了新闻摄影的主角,人反而成了照相机的工具。这也是新闻摄影工作一直在媒体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原因。随着摄影理论的发展、摄影应用的广泛,摄影操作间的后台展现给人们,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随意摆弄影像的后期,以科学为名的摄影术变得不那么科学。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怎样的摄影,都依然和现实存在距离,没有一张照片可以声称所摄为真相。于是,与诉诸摄影技术的客观真实相反,我们反而要承认新闻摄影是一种“人为”的摄影,这一“人为”即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把事实和影像关联在一起的努力。他们要排除伪事件的干扰,找到关乎公众利益的新闻现场;他们要展开田野工作,进入社区与人群中去访问和收集资料;他们要小心处理与人相处时的伦理道德关系,把握摄影语言去接近事实本身;他们还要将照片辅以准确的说明,并将其放置于正确的语境。在完成这一系列行为之后,他们才将这些影像交付公众,但仍需就这些影像可能存在的偏差与公众持续交流。我们可能会认为,相对于科技的无远弗届,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以人为中心的新闻摄影,力量将会削弱。2023 年 7 月 31 日,在此书即将完稿之时,一场洪水在北京突然而至。如同任何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我从社交媒体中得到最接近事件中心的视频;类似的消息源源不断,虽不断地刷新信息流,却并不能缓解我的焦虑和疑问。直到第二天,一些朋友关心我的安全,在他们的理解里,似乎整个北京都被水淹了,我这才发现问题:我们只是被情绪包裹,并没有得到事实。影像可以通过先进的采集技术、实时传播的技术、算法推荐的技术,无穷无尽地推至我们面前,但抵达事实,仍需人类自己的努力。本书副标题提炼出三个概念:技术、媒介与社会。影像获取和传输技术是新闻摄影的起点,媒介表达是它的方法,社会价值是它的目的,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的参与。唯其如此,新闻摄影才能构造一个公共论坛,而后者将成为新闻摄影工作者、被摄者和读者相遇的地方。在这个时代,意义不再是固态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此,本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结束,更不要说写作者本人存在能力和知识的欠缺。本书需要持续修订,也期待着读者的反馈与纠错。感谢为本书提供照片和案例的前辈以及摄影界同行,感谢张崇岫、许国、于文国、陈杰、方谦华、陈春林、傅拥军、卢禹凡提供的影像。本书最后两节使用了曾璜老师在《图片编辑手册》中所提出的概念框架,一些内容也引用自此。不知不觉,从事新闻摄影教学已经 20 多年,感谢我的老师萧绪珊、盛希贵、曾璜引我进入这个领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我教学的支持。
最后,还要感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及这本书的编辑朱卫锋,他的耐心与支持让这本书走到了最后。
为什么是新闻摄影?观看是当下这个世界的中心行为,但可见并不意味着存在;过于依赖影像为中介,反而会拉开人与人的距离。理解才是让可见变为存在的力量。新闻摄影工作者通过自己身体的在场、情感的经历,以及对所拍下照片的审慎反思,帮助我们由看抵达理解,继而消除偏见,达成和解。新闻摄影,这是一项有关人的事业,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