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617624
《现代生活美学——插花之道 》不是一本简单介绍插花技巧的书。除了插花常识和构成等各项插花技巧,读者还能了解到插花的历史源流、东西方插花风格的对比,以及作者对多年插花实践的总结,其中可以看到她对东方式插花美学的探索。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插花基本知识及各项技巧,也会对插花有融会贯通的感悟,进而激发对生活美的追求。
中国文人生活的厅堂之雅,在宋代已形成“生活四艺”。《现代生活美学——插花之道 》以“生活四艺”中的插花为主线,通过历史梳理和实际体验,借鉴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精髓,开启生活美的心智,在现代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平衡心理,培养优雅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礼仪。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东西方插花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传统插花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孕育的结果;日本插花源自中国,但演变发展成日本特色文化;西方花艺则是西方文化的体现。从插花这个侧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间和地域的文化特征,以及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第二部分介绍插花的实操知识,如花材、色彩、构成等技巧,以及东方式插花花型的DIY过程。
本书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现代生活美学”的配套图书,书中重点内容配有讲解详实的短视频,可通过手机扫二维码直接浏览。配套的微信公众号“清花”则与读者持续互动。
第 1 章 花之道 /001
1.1 体验花之绚烂 / 001
1.2 感受四季清华 / 007
1.3 创造静美生活 / 010
1.4 插花与花道 / 024
1.5 插花的特点与分类 / 027
第 2 章 中国传统插花史 /031
2.1 先秦的花与华 / 031
2.2 佛前供花 / 032
2.3 唐女簪花 / 033
2.4 宋代生活美学 / 036
2.5 生活四艺之插花 / 044
2.6 明代瓶花谱 / 049
2.7 古典的衰落 / 052
第 3 章 日本花道 /057
3.1 起源 / 057
3.2 立华原理 / 058
3.3 茶室投入花 / 061
3.4 典雅的生花 / 063
3.5 盆景式的盛花 / 065
3.6 自由的草月流 / 066
3.7 花道的传播 / 067
3.8 中日插花发展比较 / 073
第4 章 西方花文化 /079
4.1 古罗马时代 / 079
4.2 神前供花 / 080
4.3 文艺复兴 / 082
4.4 工业革命 / 083
4.5 印象派 / 085
4.6 现代花艺 / 086
4.7 当代花文化 / 087
4.8 伊娃的花生活 / 090
4.9 中日及西方插花比较 / 093
第 5 章 插花之器,花材、
花器与工具 /097
5.1 花材的植物学分类 / 097
5.2 花仙子 / 099
5.3 花材的观赏性 / 100
5.4 花材的造型性 / 103
5.5 花月历 / 104
5.6 插花工具 / 105
5.7 花器的形态特征 / 107
5.8 花器的材料特征 / 112
5.9 花材的保鲜 / 113
5.10 花材的塑形修剪 / 115
第 6 章 冷暖有度,插花色彩的
构成 / 121
6.1 花卉色彩 / 121
6.2 花卉色彩的对比 / 126
6.3 插花配色与色彩调和 / 130
6.4 礼仪花基础 / 138
6.5 礼仪桌花 / 144
6.6 互动与问题解答 / 149
第 7 章 姿态可塑,插花造型的
基础 / 155
7.1 东方式花型原理 / 155
7.2 折枝花的线与韵 / 160
7.3 直线花型,线的表现 / 163
7.4 直立花型,空间的建构 / 166
7.5 插花摄影基础 / 174
7.6 互动与问题解答 / 178
第 8 章 疏影横斜, 花型的变化 / 183
8.1 曲线的秀逸 / 183
8.2 折线的张力 / 185
8.3 姿态与气势 / 188
8.4 草木间的律动 / 193
8.5 自由创意 / 197
8.6 互动与问题解答 / 202
第 9 章 瓶花有谱, 境物和谐 /205
9.1 自然固定法 / 205
9.2 螺旋固定法 / 208
9.3 瓶口支架法 / 210
9.4 花脚延伸法 / 211
9.5 借势造型法 / 216
9.6 境物和谐 / 219
9.7 花、香、茶的组合 / 223
9.8 互动与问题解答 / 227
参考资料 /232 后记 :“清花”之道 /233
美是一种生活态度
相忘于山水
扫二维码观看短片《相忘于山水》,我觉得无需语言的补充,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从远古开始,人依赖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把 自己禁锢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 或在拥挤的人群中相互碰撞, 为现实利益的争夺弄得焦头烂额, 身心疲惫。回归自然,总能让人身心愉悦,对我而言,就是一种治愈的过程。因此,我喜欢 在山水中行走,也有不少风光摄影的朋友,相处多年,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心胸开阔,大气简朴,拿得起放得下。
中国古训说,一个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我个人理解,“读书” 是获取前人的知识经验,“行走”则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体验社会、应照古人,综合二者 才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
佛语说“一花一世界”,人在宏大的山水中不会是常态,但人在草木间则相对容易,甚 至在室内就能实现。通过近距离接触草木、感受草木,在微观中领悟人与天地自然合一之妙, 从而能够自我调整、创造自我平衡的生活方式,我想这就是现代生活美学的目标。
追溯历史,中国古代文人在生活美学上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宋代已形成“文人四艺” 的琴棋书画,并流行“生活四艺”——插花、点茶、焚香和挂画。花、茶、香,都与草木有 直接或间接关系,而挂画,多为花鸟写意。通过“生活四艺”,从中可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体验一种智慧、高雅、优美的生活方式, 借以修身养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古人的“生 活四艺”到 20 世纪中后期几乎绝迹。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但竞争和生 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紧张变为常态,因此对平衡的生活美的关注和渴望,才重又回到人们的 视野中。
有两件小事我一直记忆犹新。第一件事,是 20 世纪 80 年代我上大学期间新买了一双当 时时髦的半高跟暗红色皮鞋。一次在阶梯教室上课,中年女老师在黑板前来回走,写板书, 也穿了一双类似的时髦红皮鞋!那个年代的工科女老师,直短发,蓝上衣,裤腿短,露出红 船鞋上面一节花花的袜子。而且旧讲台是木头的, 皮鞋的“咯噔、咯噔”声清晰可辨。天啊!
老师显然也爱美,但服装搭配完全没概念。当时我就想:“以后我要是当老师,绝不能这 形象! ”但是很遗憾,后来我自己当了老师才发现,老师们往往身不由己,太多的工作、事 业追求、家庭责任,我们无暇顾及自己、顾及生活美。
另一件事,发生在 2003 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学的一年间。研究室的 IT 技术主管、 计算机专业博士,是一名地道的英国人。一次他与我们谈论《红楼梦》,活灵活现地描述大夫 如何隔着纱帘给黛玉号脉。我好奇地问他啥时候读的《红楼梦》,人到中年的他说:每天公交 上班,车上单程 30 分钟,他慢慢读完了《红楼梦》全本,一套三册!这种生活状态真是让我 大跌眼镜,羡慕不已。我自己当时的状态是,出国前才刚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到了欧洲忍 不住常常跑出去旅行拍照,为此常常自感“罪过”——在我们那一代的成长教育理念中,是 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工作的。
生活美、平衡的生活方式,我们都太缺乏了。大学毕业时,我在毕业纪念册上画了一幅 漫画:一个小人推一辆独轮车,要事业也要生活,好难呀!我在清华大学读工科八年,当工 科老师十年,然后转到文科直到如今。虽然社会在进步,但生活节奏和竞争强度只增不减, 看到周围的前辈、同龄人、学生们,大多有类似的困惑。
在微信朋友圈里,曾有一篇帖子——“论一个清华学渣的自我修养”,得到很多点赞和转发, 因其表达了很多人的心理状态。你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比如说考入一所很不错的大学,或者 进入一个理想的职场,突然发现一贯优秀的自己变得很渣。因为:第一,周边的牛人很多; 第二, 自己一贯优秀, 现在却怎么努力都没有效果了;第三, 自己内心还存有某种理想。因此, 学渣感导致内心的各种崩溃,陷入自我困境中。
我想大多数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这种“学渣”感或挫败感,有的人来得早,有的人来得 晚。比如说我自己,最大的挫败感是早年职称晋升的失败。如果纠缠下去,我觉得自己的独 轮车会严重倾斜, 甚至翻车, 因而最终痛下决心, 做减法, 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了这个决定后, 我就准备开设人文素质公选课“现代生活美学”,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是有感于自己多 年的体会,希望与学生们分享心得。
2005 年,我针对校内做了一次预调查, 2006 年就正式开课了。记得在当时的 BBS 论坛上, 我发了一个招聘助教的帖子,一下子就收到 20 多个硕士生、博士生的报名,大家都觉得这门 课有意义,太有必要了,并愿意为之服务。
“现代生活美学”课程就这样开起来了,课程的目标是启发大家在行动中发现和感受美, 提高美的修养,从而能够在困顿中找到平衡生活的方式。我们选择的行动方式是与草木为伴, “一花一世界”,这是最美、最简单的修行方式。预选人数高达 300~400 人,但受实践操作的 限制,每次课只能通过抽签收 30 人。有的同学从大一选到大四,才终于抽到这门课,同学们调侃说是“拼人品才选上的生活美学课”。
与计算机、英语等课程相比,生活美学是一门“无用”之课。不过有学生评论说:“从 第一节课起,便让我对每周的最后一节课总是充满期待,且从未落空。”“如果对美的感觉已 经萌发,又怎么能停得下来呢?”
2016 年开始,“现代生活美学”被制作成两门短视频系列慕课(MOOC、大规模网络开 放课程),先后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两年后,“现代生活美学——插花之道”“现代生 活美学——花香茶之道”,这两门慕课均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慕课”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与慕课配套的还有微信公众号“清花”,到今年也运营 7 年了。
这门课在清华大学校内开设 15 年,每年一届,选课总数约(15×30)人 =450 人。“学堂在线” 系列慕课上线 7 年,每年约四届,选课总数已超过 20 万人次。“学习强国”2019 年 4 月开始 移植“现代生活美学”慕课,播放量已超过 165 万次,不少学员还追到了我们的“清花”公众号。 还有 B 站 UP 主做“二传手”,也有学员由此起步,关注到“清花”。我的本专业是做网络研究的, 直到与慕课学员们互动,才真正惊叹于网络的力量以及网络传播的意义。
录制慕课前,助教都是清华大学的在校生,不少助教持续做到毕业。慕课上线后,天南 地北的社会学员逐渐加入,助教和公众号小编们都是从慕课起步,一路加盟,边学边做公益, 其中有不少忙碌的“80 后”。
现代生活美学,借助插花的方式,让我们暂时从日常苟且中抽离出来,在纯粹的山水草 木中,建构诗与远方的意象,并传递美好。
草木之静美
世间清静优美之物,莫过于花草。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在农业主导的大环境中早已悟出 了美的真谛, 并在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宋代, 形成了插花、点茶、焚香和挂画“生活四艺”, 体现了当时文人和贵族的生活品位与修养。
“生活四艺”都与草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插花”是以鲜切的草木来重组和表现; “点茶”则聚焦一种特殊的树叶,经过时间、火与水的洗礼后带给我们的体验;“焚香”则以 植物气味为美的源头;而中国画分山水、花鸟和人物三大类,花鸟或折枝画专门聚焦草木的 局部和细节。
草木之美不仅在于它丰富的形态、迷人的色彩、沁心的芳香、特有的质感,更重要的是 大自然赋予它鲜活的生命感。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 如夏花,彰显生命的辉煌灿烂;死如秋叶,揭示生命的短暂匆促。生命是周而复始的过程,美丽而短暂,值得我们珍惜和享受其中的美好。
为花草随四季而变化的过程而感动,而心生喜悦,这也是对自然法则、人生法则的理解, 是智者对茫茫宇宙中渺小自身的精确定位。这种美好,我们称之为“静美”。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生活四艺”不仅是技艺,更可从中领悟人与天地自然合一之妙, 体验一种智慧、高雅、优美的生活方式,借以修身养性,渐而入道。
“现代生活美学”课程以“生活四艺”的花、香、茶为主要体察对象,以古代绘画为历史 与美学的反思。《现代生活美学——插花之道》这本书则以插花为主线,草木是我们探索的主 体,这个过程可分为体验、感受和创造三个层次。
1. 体验四季花开花落
与动物相比, 植物是自养生物, 它们以个体方式生存, 以自己为舞台。如山谷里的一棵树, 主干不动, 随着时光的推移, 初春发芽清嫩;春夏开花娇艳;夏秋结果繁盛;秋冬落叶后苍劲。 繁花很短暂,也不是生命的全部,更多的是漫长的寂静之美。这里看不到动物界那种血腥搏 斗的壮烈,只有优雅之美的反复,随着四季更迭,寂静而永恒。
现代人大多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身边的草木已不多。如果每天匆匆而过,视而 不见草木,那生活体验就很弱。因此我们首先要慢下来、安静下来,才能体验到与草木 为伴的乐趣。
2. 感受草木之静美
张开我们的五感,去感受草木的美好。不同的草木有不同的形态、颜色和气味,而且随 时光而更迭。草木还有自己的表情和语言,比如 :挺拔向上拥抱阳光的枝条,随着光照不同 而变色的花瓣,形态千变万化的绿叶……与草木相伴左右,我们的视觉、嗅觉和触觉都会得 到极大的激发和美的滋养。
3. 借由草木的创造
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日用器物,以文人生活为主线,其特征就是雅 生活,也称为慢生活。在这种心态下,发现草木的最佳状态和表情,将其重新组合搭配,并 表达美的情感, 这就是插花。在插花的过程中, 借助一定的仪式, 自觉带入情感、哲理和内省, 由此提升精神生活品质,就形成了花道。
“插花”是将草木引入居室的活动,是高效和低成本的雅生活。尤其在当下高竞争、快节 奏的社会中,可借由草木,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能够慢下来的平衡状态。平衡,是最高的 生存原则,因此美是一种生活态度。
但本书不是探讨生活美学的理论,而是在实践和行动中去领悟和体会生活中美的构成, 去发现美,并建构美的状态。
本书内容与结构
本书内容是在 2016 年“现代生活美学——插花之道”慕课的图文基础上,又经过 6 年多 实践和研修的结果。
插花之道包含两个阶段的内容:插花作品的形式美,以及插花人内心修养的提高。作品 的形式美,属于“器”的层面,可以量化为步骤和过程,基本上是第 5 章至第 9 章的内容。 内心修养,属于“道”的层面,以第 1 章至第 4 章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涉及有关的人文历史、 艺术素养。道的提高,需要潜移默化地积累和修炼,是没有终点目标的,是美的生活态度的养成。 当然,这两方面并没有截然的区分,而是相辅相成的。
本书的叙述,是从“道”的层面开始,使读者对插花有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和视野,并 建立起草木与生活美的关联;然后,再进入“器”的层面,通过具体的操作,反过来强化基 础的概念和素养。
第 1 章,从草木与插花的体验、感受和创造开始, 并讨论插花“器”与“道”的不同层面, 以及狭义插花的范畴和特点。
第 2、第 3、第 4 章分别是中国传统插花、日本花道,以及西方花艺的发展和历史梳理。 日本花道缘于中国,而中国传统插花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一脉相承,尤其从中国的 折枝画中,可以追溯到古典插花的类似形态。虽然西方花艺是另一条脉络,但到了现代,则 是东西方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插花历史的梳理是基于古代绘画展开的,这也是“生活四艺”中“挂画”的体现。我们 顺着时代的脉络,借助古人插花这个小小的视角, 一方面反映出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整个国家或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也可以说,自古插花就不仅仅是 简单的摆弄草木,它折射的是各个时代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大背景。
晚清以后战乱不断,中国进入了百年衰落期,古典插花一路衰退,基本上从社会中消亡。而受益 于“明治维新”,日本花道则发展出自己的规范、仪式和传播教育渠道,形成了独特的“道”文化。
第 5 章至第 9 章, 涉及插花“器”的层面, 即插花作品构成的形式美。第 5 章讨论细微的 “器”以及插花需要的花材、花器和工具;第 6 章讨论配色以及以配色为主导的西式礼仪插花 构成;第 7 章至第 9 章讨论东方式插花,造型上融合了中国古代文人插花和日本花道的精髓。
全书的叙事风格主要是从案例展开讨论。插花的历史是由现存的各个时期的绘画展开和 串联起来的;美学层面的思考,不少是借助笔者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插花的操作,更是以一 个接一个的原创示范案例来呈现的。
立体式互动
围绕生活美学的主题, 以“清花”工作坊的组织模式已逐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互动空间。
1. 图书
本书的结构与慕课类似,而慕课是由一系列短视频构成的。因此,各章中的每一节基本 都有相关的短视频,扫码即可观看。但书中第 2 章的中国插花史,经过近年研读和梳理,有 了比较大的补充和完善;全书中插花操作层面的案例则以最近几年的新作品为主,因此变化 也很大。
2. 慕课
登录学堂在线(xuetangx.com)选修“现代生活美学——插花之道”,在每章后有习题, 有讨论区, 并有助教答疑。选课学员也可以联系助教进入“生活美学”微信群, 与新老学员们、 助教及老师互动。
3. 小班培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生活美学的线上线下教学团队也逐渐成熟。疫情前,在清华园不 定期地举办有关的线下活动和培训,疫情后,逐渐开展线上直播和小班培训,而且线上活动 会成为未来的主导。
4. 微信公众号“清花”
以花草为邻,与茶香为伴;悟天人合一,见内心体验。
花香茶的生活美学,优雅的生活方式。
“清花”比慕课更早上线,目前基本上以每周一篇原创的频率更新,主要以“插花之道” 的内容为主导,如线上线下活动、作品分享与点评、心得感悟、草木之美、插花展览和专题, 等等。本书新增加的作品案例大多源自“清花”公众号, 新案例的有关视频也会陆续通过“清 花”视频号推送,并与图书关联起来。
5. 生活美学微信群
新老慕课学员的自由交流群,目前有两个群,共计约 900 人。群里卧虎藏龙,大家分享作品、 心得和美好,“清花”的稿件约 1/3 是微信群友们的合集,也就是助教按主题征稿,天南地北 的群友们投稿结集而成。比如:征集制作某年的台历,祝贺建党 100 年的作品集,等等。
6. 实践小专题
生活美学是扎根于日常生活的一株小花,插花之道更要经过一步、再一步的不断实践和 尝试。在多年的教研中,有不少实践专题得到大家的喜欢。
(1)插花作品展:在我们的线下课程中, 学生都要配置一套工具,从基本的花型开始练习, 最终通过一次插花展览的原创作品结课。近两年线上主题作品展更是频繁,如“岁朝清供清 花展”作品来自全国各地。
(2)养护一盆绿植:大家同时起步,期末分享绿植养护前后的两张图以及自己的体会, 结果各式各样。从关照一个生命反观自己的生活,非常有意思。
(3)音乐香氛静心练习:每次课前 5~10 分钟,点一炷沉香,播放一首无压力的纯音乐, 做瑜伽呼吸练习。这是一个切换状态的小仪式,在嗅觉和听觉的作用下,让自己有意识地放 下——手机、沉重的书包、繁重的学业或工作、到截止日的项目、各种纠结……做减法,有 意识地入静,放松,进入“生活美学”的体验状态。
这个练习,线下课程大家集体做,反应很好;线上课程也正在摸索尝试中。
(4)主题踏青 / 游学:最短的一次踏青,是课休时大家到校园里去“发现一片最美的树叶”, 15 分钟后大家将带回来的叶片摆成一排,几乎没有相同的。与草木相伴,发现和理解生活美 的哲理,无须多言。
“清花”工作坊,也是我们整个体系运营的助教和编辑小团队。我们已组织过多次远距离 的踏青或游学,这也是未来的行动方向之一。
美,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相忘于山水,相忘于草木,相忘于 一次又一次短暂的插花活动,草木必不会辜负我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