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67987
本书是著名钢琴家、文艺批评家查尔斯•罗森谈音乐何以动人心弦的一本书。罗森从乐理出发,结合自身丰富的演奏经验,清晰、有条理地解释了音乐怎样对人的情感带来波动,什么样的音乐是激发人类情感的音乐。
译者序 / 1
作者前言 / 8
引言 / 11
第1 章 确认复杂符号的意义 / 1
第2 章 古典风格时代之前的音乐情感 /
48
第3 章 对立的音乐情感 / 63
第4 章 C 小调风格 / 92
第5 章 贝多芬的扩展 /111
第6 章 浪漫主义的强度 / 131
第7 章 着魔 / 152
索引 / 189
译者序
音乐的历史是人类尝试表达所思、所想、所感的历史,而音乐学的历史则是人们尝试从音乐中发现意义的历史。然而,由于音乐艺术的抽象性,关于音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时代的、不同背景的、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可以说,查尔斯·罗森出版于2011年的这本《音乐与情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关于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一个非常独特而睿智的解读。
查尔斯·罗森(1927—2012)是举世闻名的钢琴家与音乐学家,除了举办过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会并录制了很多大家口碑载道的唱片之外,在近半个世纪中,其影响力之所以一直在不断提升,主要原因却是由于他在音乐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一般认为,他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古典主义音乐与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相关的著作有举世闻名的《古典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与《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等。而事实上,他的著作涉猎十分广泛,从早期巴洛克作曲家,直到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和卡特(Elliott
Carter)等至今许多人仍然无法理解的20世纪作曲家都有涵盖,且都获得了卓著的成果。而《音乐与情感》一书旨在简洁地向读者讲解,从18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不同的时代乃至不同的作曲家的音乐风格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现情感的,这是罗森毕生所学所思的精华,集合了他的无数研究所得中有意义也有趣味的论述,同时还加入了他逝世前的观点与思想。
作为一个自幼接受音乐专业培养而成长起来的伟大钢琴家,罗森的音乐学著作从来都是将乐谱当作的研究核心。就好像写在纸张上的文学作品一样,乐谱是与作曲家脑海中的作品本身为接近的表现形式,而罗森的每一部音乐学著作都是从乐谱的每一个小节乃至每一个音符出发,一步一步地为读者建立起宏大的论述,帮助读者从基本的音符出发,终实现对各种音乐风格的心通和理解。
对于我们每一位爱乐者来说,无论音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可否认的却是,音乐是有意义的,而且,每当我们聆听一部作品时,音乐就会向我们传达出某些情感。对于罗森来说,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就是音乐的意义,而音乐当中所含有的这种情感意义就是本书的论述重点。在1700年至20世纪30年代之间,不同的作曲家以不同的方式与风格向听者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受到了自己前辈音乐家们多少影响,又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发展,这些就是本书所回答的问题。而罗森所选取的范例大多都是爱乐者耳熟能详的作品的开头主题,这些主题既能有效地说明某种风格或作曲家所表现的情感以及表现方式,也更能帮助爱乐者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珍爱的音乐作品。
罗森写作此书还有一个目的,就像他在作者前言起首之处所说的一样,“写作本书的原因是,我坚信要理解音乐,并不需要强记什么艰涩深奥的密码”。这其实是对当前音乐学界为主要的研究潮流的回应。这个潮流所采用的研究方式叫作“话题理论”(Topic Theory)。罗森在自己的这部著作中的许多论述都是针对“话题理论”的,如果完全不了解这一理论,对本书中罗森的观点,读者就会有不知所云的困惑。而国内的音乐研究者对这种当下国际的主流音乐理论还比较陌生,所以有必要简要地加以介绍。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成为音乐学主流的话题理论,是从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与皮尔士(Charles S.
Peirce)等语言学家构建的符号学出发,认为音乐与语言类似,也是某种特定文化构建的一个符号体系;而这一体系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它的形式、意义,以及将形式与意义结合在一起的认知过程。由此,话题理论认为,音乐作为一个符号体系,其中每个符号的形式便是我们听到的乐音,而音乐符号的意义就是我们在聆听、学习或研究音乐时想要发现并领悟的意义;进而当我们听到或想到一段音乐时,如何在脑海中将这段音乐与它的意义联系起来,也有着多种可能的方式。但是无论如何,对于话题理论来说,我们想要了解音乐的意义就必须能够识别出这些音乐符号。举例来说,法国序曲就是一个音乐话题,它的标志是:慢速、以附点节奏为主、常常使用很厚重的和弦、力度很强。这种音乐是在17世纪的法国宫廷中发展出来的,一般在皇帝或贵族入场或接受致敬时演奏,久而久之,它就成为一个类似符号的音乐话题。作曲家可以运用这个话题来表达某种恢宏感,与之相关的意义有:入场仪式、帝王气概、权威感、力量感,同时也标志着某种新的开始。而如果这个音乐话题出现在小调上,比如贝多芬第8钢琴奏鸣曲的开头、第9交响曲的开头,或是肖斯塔科维奇第5交响曲的主题,那么这种华贵的帝王气概就转变成了暴君压迫的降临,或是某种令人恐惧的莫名力量的突然出现。类似的音乐话题还有很多,比如,每一个舞曲形式都可以称之为一个话题,表现狩猎的音乐与表现军队前进的音乐都能形成各自的话题。可以说,按照话题理论,只要我们能在音乐历史中发现一个音乐符号反复地表达一个或是一组意义,那么就可以将其称之为一个音乐话题。话题理论将音乐与音乐发展背后更广泛的文化与社会语境结合在一起,就将我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或拓展到一个更深刻或更广泛的领域,因此,在国际音乐界话题理论很快就成为音乐理论的主流。虽然我国音乐学界目前还没有介绍与引入这种研究方法,但国外音乐学者早已就此在进行研究,并获得了许多非常有意义而且有趣的成果,译者相信,这些成果的数目还会不断增长。
与现下为时兴的话题理论相比,罗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通过对乐谱的精细分析来解释音乐对我们产生的为直接且深刻的影响—情感,而话题理论则致力于通过将音乐放在更为广大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中来对音乐进行一些更为具体的解释,从而让我们在理解音乐时能够有一个较为坚固的参照点。简言之,罗森的音乐学研究与话题理论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的,实际上他们各自都在尝试着发掘音乐的意义(罗森称之为情感),然而他们所发掘的是音乐在不同层次上的意义。比如,罗森认为低声部以半音四度下行并不一定代表死亡,因为这个音型几乎都是从主音下行到属音,而主—属关系是调性音乐作品中核心的和声关系。而话题理论则认为,在处于小调上的慢速作品中,低音声部的这种半音四度下行是一个学者们称之为“受难脚步”(passus duriusculus)的话题,它初常常出现在描写耶稣受难的音乐中,因此在后世的作品中这个话题即使不一定代表死亡,至少也含有哀愁与沉重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罗森对这个音型的分析植根于调性音乐的和声关系上,而话题理论则是将这个音型放到一个文化背景中去讨论。或许两者相互并不赞同,或许双方之间多少有些误解,但他们都为我们理解音乐提供了参照物及语境。所以,作为喜爱音乐的读者,我们并不需要进行取舍,不同的研究方式为我们说明了音乐在不同层次上所含有的意义,如果能够兼容并包,那么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一定会比仅仅抓住一种理论、只从单独一个出发点考虑要深入得多。而如果我们能够更系统地了解当前音乐界为前沿的理论——话题理论,进而将罗森的理论与话题理论加以比较,相信爱乐者一定会收获更加丰富的认识和感受。
罗森的文字一如其演奏:巧妙、精确、极富洞察力,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他的分析既清晰又具有说服力,直指问题的核心。倘若你做好准备听罗森讲课,毫无疑问会被他外科医生一般精确的分析风格影响。《音乐与情感》不只改变了我们理解音乐的方式,更涉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艺术本身。
——《卫报》
作为一位可敬的钢琴家,也作为《古典风格》的作者,罗森的声音总是值得倾听。他在本书中选取的范例与所作的细节分析有技巧地解释了音乐究竟如何表达情感。
——《星期日泰晤士报》
力度的变化、速度的不同、连音符的长短—— 罗森切入的方式如此直截了当却又那样特殊,灵巧地带领我们靠近音乐的内涵……罗森之所以如此特别,正在于分析音乐中那些激昂、漫无边际又充满对抗意识的情感时,他所展现的整体审美图景。
——《音乐时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