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815725
★ 第一本关于八破画的学术专著
★ 集中展现了白铃安对“八破画”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白铃安
★ 回望尘封在故纸堆中的古画文物历史
★ 大16开精装四色印刷
★ 还原遗失于中国美术史上的八破遗珠之美
19世纪中期,八破画在中国发展起来。这类作品虽画面破损或略带焦痕,却以格外具象的手法,逼真呈现出书法、拓片、绘画及善本书页等文化遗存。无论是虫蛀的书迹、破损的书页、烧焦的画作,还是那个年代的短时效物品,如广告、票据和盖邮戳的信封,在这类画作上都可以被完全随机地、像碎片一样自由拼合。而这种堆叠散落的构图,既是对文化传统消逝的映射,也寄托了对受画人的美好祝愿。
这是一本探索中国视觉文化中“八破”起源的著作,以图文相间的形式,概述八破画的源流、介绍其重要画家及他们的代表性作品、阐释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白铃安现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她在波士顿出生成长,却精通中文,并对中华文化和艺术非常着迷。让我们随她一起,踏寻中国传统艺术中被遗忘的碎片,追索八破画如何开枝散叶,继而在众多艺术家笔下发展成一种既精彩又具有创造力的绘画样式。
馆长前言/001
八破的根源与发展/003
解读八破画/044
八破作品图录/047
注解/161
插图图注/173
鸣谢/177
索引/181
中文版序
发掘一种失落的艺术形式
在古董市场的杂物堆中,20岁的我被一件挂在墙上的、出乎意料的作品吸引。那是一幅中国卷轴画,但看起来却像一张拼贴。我驻足观看,眼睛在画中尘封的瓷器和随意的木制品间流连,然后聚焦于画面特异的构图模式:不是山水,不是人物,也不是瓶花清供;没有纵深感,也不刻意营造体量。图像就静静悬停在画作的表面,好似随意散布的纸张,随风飘落,然后粘在它们降落的地方。而画面中破损的书画作品,乍看像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冒犯,甚至反叛。
不过,我对这类图像并不陌生。从小,我家人就对抽象艺术和拼贴作品兴趣浓厚,比如他们热衷布拉克、杜尚、毕加索的作品,而且我家人自己也创作作品。这些构成了我人生中的基本趣味。然而,随着长大,我渐渐沉浸在中国艺术中,吸取了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美学—笔墨、书法和山水,它们与视幻觉的拼贴天差地别。
但倘若有什么能和内心深处的悸动相吻合,这种共鸣往往能开启毕生的追寻。那就是我和八破的结缘。那时,我对八破的历史一无所知,也不了解它的意义。然而,图像吸引了我,让我一直魂牵梦萦。我决心进一步探究:是谁创作了这些绘画,他们又是怎么将这种奇异的门类发展起来的?
我先是请教了身边的中国艺术专家。然而,大多厉害的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种类似拼贴的中国画。有时,我会在古董市场碰到其他八破画。通过解读这些画作,我试图补全历史。其间,一些慷慨的长辈学者,如王世襄、朱家溍,一直鼓励我,并时常与我分享相关的零碎知识。
在给艺术的作品、主题或门类修编历史时,时间线很重要,有了它,我们可以看到是什么导致了图像的发展,何时是诞生的时刻,以及作品如何在创作后被观看和接受。
在对八破及其来源的研究中,我意识到这个艺术门类并不太符合单线的发展演进,而更像是多线汇聚。而一棵树的形状更合适它的状态,根茎与枝丫繁复。
在土壤之下,树有大小不一、方向各异的根。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