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40948
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本收录古典作品的商榷
《对于高中课本注释的商榷》是对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本《文学》第一册前八课所收录《诗经》《左传》、屈原作品、《战国策》《史记》、汉乐府中的 先秦两汉时期古典作品的注释进行商榷的文字以及1956年出版初三语文教材所收《廉颇列相如列传》注释商榷文字,涉及文字通假、词语训释、语法分析、语境解读以及版本校勘 等问题,裴学海先生一一厘清疑难。高中课本《文学》第一册所收的这些作品,是此后学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或选读篇目,是大学古汉语和古代文学教材的重要选入篇目。该书不仅为 教材选篇提供参考,同时为《诗经》《左传》《楚辞》《战国策》《史记》《汉乐府》的相关篇章疑诂的解决提供重要学术参照。
整理説明
引言
第一課詩經
關雎
1. 關關雎鳩
2. 君子好逑
3. 寤寐思服
氓
4. 氓之蚩蚩
5. 載笑載言
6. 爾卜爾筮
7.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8. 桑之落矣,其黄而隕
9. 士也罔極
10. 三歲爲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11.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12. 咥其笑矣
13. 静言思之
14.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15.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16.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黍離
17. 彼黍離離,彼晰之苗。
18.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伐檀
19. 坎坎伐檀兮
20. 胡取禾三百廛兮?胡取禾三百億兮?胡取禾
三百囷兮?
21.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蒹葭
22. 宛在水中央
無衣
23. 王于興師,
24. 與子同仇。
第二課論語
顔淵季路侍等九章
25. 願車馬,衣輕裘
26. 願無伐善,無施勞。
2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8.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29. 在陋巷
30. 子畏於匡
31.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32. 無所取材
第三課左傳
晉公子重耳出亡
33.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34. 吾其奔也
35. 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
36. 臣聞天之所啓
37. 殆將啓之
38. 離外之患
39. 其波及晉國者
40. 忠而能力
41. 晉侯無親
42. 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
43. 請由此亡。
44.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45. 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
第四課孟子
莊暴見孟子
46. 暴見于王
47. 王語暴以好樂
48. 臣請爲王言樂
49.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孟子謂戴不勝曰
50. 子欲子之王之善與?
51. 欲其子之齊語也
52. 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53. 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第五課屈原
國殤
54. 操吴戈兮被犀甲
55. 援玉桴兮擊鳴鼓
56. 天時墜兮威靈怒
57. 嚴殺盡棄原兮野。
58. 平原恕兮路超遠。
59. 身首離兮心不懲。
60. 誠既勇兮又以武,
61. 身既死兮神以靈,
涉江
62. 吾方高馳而不顧。
63. 登崑崙兮食玉英
64.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65. 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66. 齊吴榜以擊汰。
67. 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68. 固將愁苦而終窮。
69. 與前世而皆然兮
70.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
71. 固將重昏而終身。
72. 亂曰
73. 日以遠兮。
74.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75. 時不當兮。
第六課戰國策
觸讋説趙太后
76. 左師觸讋願見太后。
77. 太后盛氣而揖之。
78.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79. 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郤也。
80. 不若長安君之甚。
81. 持其踵而泣之。
82. 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后。
馮諼客孟嘗君
83. 孟嘗君客我。
84.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85. 衣冠而見之。
86. 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87. 竊以爲君市義。
88. 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89. 孟嘗君謂顧馮諼
90. 乃今日見之。
91. 遣使者黄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
92. 齊其聞之矣。
93. 寡人不足爲也
94.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爲樂矣。
第七課司馬遷
信陵君列傳
95. 客輒以報臣。
96. 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97. 今日嬴之爲公子亦足矣。
98. 而公子親任車騎,自迎嬴於衆人廣坐之中,
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
99. 而諸侯敢救者。
100.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101. 我豈有所失哉?
102. 無他端。
103. 尚安事客。
104. 如姬資之三年。
105. 如姬爲公子泣。
106. 公子即合符
107. 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
以送公子。
108.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109. 竊爲公子不取也。
110. 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111. 其不足從游!
112. 乃裝爲去。
113. 公子傾平原君客。
114. 公子恐其怒之
115. 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
116. 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
117. 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
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
荆軻傳
118. 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119. 使使往之主人。
120. 吾曩者目攝之。
121. 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
122. 民衆而士厲。
123. 意有所出
124. 然則何由?
125. 心惛然,恐不能須臾。
126. 且非獨於此也。
127. 是固丹命卒之時也。
128. 連接一人之後交。
129. 且以雕鷙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
130. 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
131. 得使至前,敢有所言。
132. 丹之私計,愚以爲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
133. 窺以重利
134. 則不可,因而刺殺之。
135. 父母宗族皆爲戮没。
136. 將軍豈有意乎?
137. 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荆卿豈有意哉?”
138. 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139. 既已不可奈何?
140. 乃裝爲遣荆卿。
141. 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竪子也。
142. 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强秦!
143. 終已不顧。
144. 唯大王命之。
145. 劍堅,故不可立拔。
第八課漢樂府
陌上桑
146. 頭上倭墮髻。
147. 脱帽著帩頭
148. 來歸相怨怒。
149.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戴不?
150. 爲人潔白皙
羽林郎
151. 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
輕賤軀!
152. 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貴賤
不相逾
孔雀東南飛
153.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154. 及時相遣歸,會不相從許,還必相迎取,誓天不
相負,登即相許和,躡履相逢迎。誓不相隔卿。
155. 堂上啓阿母
156. 兒已薄禄相,幸復得此婦。
157.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158. 何乃太區區?
159. 伏惟啓阿母
160.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161. 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
162.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163. 以此下心意
164.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
165. 著我綉裌裙,事事四五通。
166.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167. 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裏
168. 隱隱何甸甸
169. 君既若見録
170.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
171. 舉手長勞勞
172. 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
173. 恐此事非奇
174. 始適還家門
175.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媒人去數日,尋遣
丞請還,説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
176.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
177. 處分適兄意
178. 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179. 諾諾復爾爾
180. 交廣市鮭珍
181. 鬱鬱登郡門
182. 手巾掩口啼
183. 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184. 可以卒千年
185. 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
186. 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
187.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
188. 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189. 零淚應聲落
190. 慎勿爲婦死,貴賤情何薄!
191. 窈窕艷城郭
192. 作計乃爾立
附《廉頗藺相如傳》析疑數則
193. 原文:君何以知燕王?……以此知之
194. 原文:願結友
195. 原文:均之二策
196. 原文: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197. 原文: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爲予趙城,實不
可得。
198. 原文: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娱樂
199. 原文: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200. 原文: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附録:裴學海著述簡表
裴學海《對於高中〈文學〉課本注釋的商榷》不僅是對1956年高中《文學》課本第一册注釋的商榷,而且是裴學海多年研玩群籍、薈萃學術的精心結撰,是一部具有很高學術水平的文獻訓詁考校專著。
(一) 本書是裴學海前半生古籍考校的實踐總結
1921—1927年前後,裴學海在《益世報》副刊發表了大量集句文章,集句來源以《尚書》《詩經》《左傳》《四書》爲主。1927年3月開始,在《益世報》連載《水心室隨筆》;1927年8月始,在《益世報》連載《對於四書講義之研究》;同年度,還發表有《群經平議正誤》《評古書疑義舉例中之謬誤》《評鄭康成箋注之失誤》《對於朱子詩集傳之批評》。1928年4—6月,連載《經義述聞補正·左傳》;同年6月,連載發表《經義述聞補正·尚書》。1929年,發表《王氏經傳釋詞志疑》。1930年,在《國學論叢》發表《孟子正義補正》。1934年,在《鈴鐺》發表《尚書成語之研究》。1936年4月,在《大中時報》分兩期發表《禮記札記》。1936年5月—1937年6月,在《大中時報》連載《尚書札記》。1937年, 在《國學》第1卷第1期發表《中庸疑義訂解》《大學疑義訂解》《離騷訂解》《尚書盤庚篇釋義》。 此外,李實忱創辦國學研究社(1932—1937),聘請裴學海主講《左傳》。1945—1948年期間在崇化學會兼職。
從裴學海1927—1937年發表的大量群書校詁著述來看,他的主要學術研究放在《尚書》《詩經》《左傳》《禮記》《大學》《中庸》《孟子》等經部要籍及其著述以及王引之《經義述聞》、王引之《經傳釋詞》、俞樾《群經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著述方面。大量的古籍校詁類成果都集中在這十年間發表,此後再無大批量的古籍考校成果問世。這當然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也和他的學術旨趣的轉向密不可分。
在《對於高中〈文學〉課本注釋的商榷》一書中,裴學海不僅揭出教材注釋、翻譯字不當,而且往往從文例、文字、音韻、語法、方言、修辭等角度出發,進行綜合性考校,所涉問題往往有溢出課本之外者,故本書實爲裴學海古籍考校實踐總結之作,具有很高的綜合學術價值,遠非一般的中學古詩文疑難解析可比,也不能以中學古詩文疑難解析讀物視之。
(二) 本書是裴學海學術方法與時代同步的有力見證
………..
關雎
1. 關關雎鳩
注釋③:雎鳩,鳩类的鳥,相傳这种鳥雌雄經常相守不離。
学海按:“注釋”謂雎鳩鳥是雌雄經常相守不離,没有證據。雎鳩是鷙(鷙,猛也。)鳥,雌雄不匹處。(刘向《列女傳·仁智篇》:“雎鳩之鳥,猶未嘗乘居而匹處也。”《廣雅》:“乘,二也。”)以聲相求,(《後漢書·馮衍傳》注引薛夫子《韓詩章句》曰:“詩人言雎鸠貞絜,以聲相求,必於河之洲,蔽隱無人之處。”絜,同潔。)説詳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2. 君子好逑
注釋④:美好的姑娘,君子愛慕她,希望同她成匹偶。好,愛好。逑,成配偶。這兩句,也有人解釋爲:美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學海按:“好”作“愛好”解,則“好逑”二字文不成義。(逑是配偶,不可作“成配偶”解。)好讀上聲,“好逑”作“好配偶”解,固然可通,然猶不如解“好逑”爲“配偶”爲得詩人語意。“好逑”與“好仇”同。《詩·兔罝篇》:“公侯干城。(干,盾也。)……公侯好仇……公侯腹心。”干城、腹心,都是名詞,可證“好仇”也是名詞。“公侯好仇”就是説武夫是公侯的匹儔。(匹儔與配偶同義。就君臣言,叫做匹儔;就夫妻言,叫做配偶。)《大戴禮·保傅篇》:“及太子少長知妃色。”《新書·保傅篇》作“知好色”。妃,音配。妃色、好色都是配偶的色。(《孟子·萬章篇》:“知好色則慕少艾。”好色也作“妃色”解。)“好”古讀若“休”,(《説文》:“薅,从蓐,好省聲。”或體作“茠”,从休聲。就是好、休古同音的證據。《淮南子·精神訓》“得茠越下”,借“茠越”为“休樾”。休、好二字皆訓美,休即“好”的借字。)“休”也作配匹解,如《書·洛誥篇》:“其作周匹休。”为什么“休”有“匹偶”的意義呢?就因爲休与逑音近的原故。(《説文》:“脙讀若休。”可以为證。逑、脙皆从求聲,“求”也作匹偶解,如《詩·下武篇》“世德作求”。)聞一多先生謂“君子好逑”和“公侯好仇”之“好”皆作“配匹”解(見《詩經新义》),是正確的;而謂“好”“妃”古同字,就錯誤了。“妃”字是從“戊己”之“己”,不是從“辰巳”之“巳”。“辰巳”之“巳”,与“子”通用。(《文選·辨命論》注引《韓詩·芣苢篇》韓君章句曰:“詩人傷其君子有惡疾,人道不通,求巳不得。”求巳,即“求子”之借字。子、巳通用,猶子、祀通用。〈《周禮·閩隸》:“掌子則取隸焉。”杜子春曰:“子當爲祀。”〉祀從巳聲,即“辰巳”之“巳”,與“而已矣”之“已”古同字。祀、已通用。如《易·損卦》:“已事遄往。”《釋文》:已,通作祀。)“戊己”之“己”,則不與“子”通用。怎可説“妃”“好”古同字呢!就字音言,“好”与“妃”非双聲,也非疊韻,断無本爲一字之理。所以我認爲“妃色”也作“好色”,是因为同義,並不是因爲同字。(好,从女、从子;妃,从女,从己。都是会意字。)
3. 寤寐思服
注釋⑦:思——助詞。服——思念。
學海按:“思”作助詞解,是不够妥當的。“思服”是同義複合詞。服,思也,念也。“思服”即“思念”,猶“服念五六日”(《書·康誥》)之“服念”,即“思念”。《韓詩外傳》五:“關雎之事大矣哉!馮馮翊翊,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子(‘子’作你解,這是孔子稱子夏。)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勉强只一義,思服也只一義,故曰“勉强之,思服之”。觀《韓詩》以“思服”解“無思不服”,是謂“無思不服”就是“無思不思”。(就是“没有思念事情不思念關雎之事”。)“無思不服”一語,見于《詩經》。《韓詩》的这种解釋,比《經傳釋詞》解“思”爲語助,高明得多了。“服”訓思,是“怤”之借字。(《説文》:“怤,思也。”)服,古讀若“備”。(《戰國策·趙策》:“騎射之服。”《史記·趙世家》作“騎射之備”。《左傳·定公四年》:“備物典策。”“備物”就是《周語》“服物昭庸”的“服物”。)備與“祔”通用,(《禮記·曾子問篇》:“殤不祔祭。”鄭注:“祔當爲備,聲之誤也。”)故可假“服”爲“怤”。(附、怤皆從付聲)又“臣服”與“臣附”爲一語,(《書·康王之誥》:“綏爾先公之臣服于先王。”《孟子·滕文公篇》:“惟臣附于大邑周。”)也是可假“服”爲“怤”的一證。(附,從付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