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26010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读。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 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11卷主要梳理了深刻影响20世纪思想的两种哲学思潮: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思潮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以及被广泛争论的关键问题,并探讨了艾耶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20世纪重要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出版说明 i
出版总序iii
前 言 vii
第一章 当代英国哲学 001
第二章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些反思 021
第三章 对可证实性的讨论 035
第四章 对可证实性的进一步讨论 043
第五章 形而上学的功能 049
第六章 论看与注意 063
第七章 谓述上帝的语词的含义 071
第八章 当代哲学中的人之为人 083
第九章 存在主义介绍 101
第十章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 119
第十一章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141
第十二章 批判性的讨论 163
索 引 185
这本论文集(除第一章被重写外)是一卷书的再版,该书问世于1956 年,以“当代哲学”为标题,以“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研究”为副标题。感谢出版商允许我在新的版本中替换掉原来的第一章。由于是要重印一本书而非写一本新书,所以我原本也并不期望他们让我进行大规模的修订,哪怕我有时间和意向这样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改变或修正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过对作者来说,同意重印那些如果时间充裕他们很可能会重写的材料,也是蛮常见的。
“当代哲学”这一标题无疑具有误导性。例如它并没有探讨现象学,尽管现象学在不少国家已成为一项重大而有影响力的运动。它同样没有探讨超验托马斯主义,后者在英语世界的杰出代表是加拿大哲学家和神学家伯纳德·洛纳根(Bernard Lonergan),即《洞见》 (Insight)一书的作者。此外,除了多少有些显著的思想潮流,当代哲学的许多领域要么被默默忽略了,要么仅仅被简短地提及。不过这些遗漏不应被视为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
书的副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主标题可能带来的疑惑。因为对于一系列主要关注于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的论文来说,这本书的研究领域显然是有限的。然而仍旧可以反对说,逻辑实证主义已经死了,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存在主义尽管可能被某些神学家捡起来并将其描绘成有关现代人的哲学,但它在哲学世界里已经枯竭。
针对这条反对意见,我认为做出以下区分是合适的: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而且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明确地、清晰地界定的逻辑实证主义已经成为历史,与此同时,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主义目前在法国和德国不再像曾经那样流行;另一方面,在我看来,实证精神在专业表达上明显比逻辑实证主义更加广泛和持久,并且它能够在某些拒绝被贴上“逻辑实证主义者”标签的哲学家那里被找到。至于存在主义,它提出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气氛中有多少可被觉察的畏(Angst)或焦虑(angoisse)。
这类反思表明必须重新探讨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这一探讨更多地关注于思维方式和反复出现的问题,而非关注于这些思维方式的某些历史表现。更确切地说,这一反思表明:为了能够或多或少地穿过短暂的现象(确定的体系),探究反复出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那么就需要付出更加持久的努力。但是这一努力在重印一本论文集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新的第一章包含了一些关于实证主义的参考文献,它们使我对实证主义的看法在某些方面足够清晰。但我并未试图改动关于存在主义的四个章节(它们是早在1955年面向普通听众在皇家哲学院做演讲时的讲稿),尽管添加一些有关马丁·海德格尔早期哲学活动的神学背景的讨论似乎是可取的。
前面已经说过,“当代哲学”这一标题中并不暗含着对于被默默忽略的现代思想潮流所做的价值判断,也并不暗含着对哲学范围所做的任何特殊限定。我希望第一章的行文已经清楚地表明我不同于这样一群人:他们认为逻辑的或概念的分析不是“真正的”哲学,并且对其置之不理。同时,在我看来,将形而上学体系和世界观描绘成不合法的事业是荒谬的,因为它们至少表达了个人的思考和愿景。我们能够认为“哲学”这个术语中涵盖了多种活动和反思路线,只要我们不是以一种与通常使用相当不同的方式使用它。一位英国哲学家当然可以自由地把他的某些欧洲大陆同事的著作看作伪哲学;同样,大陆哲学家也可以自由地按照类似的方式看待英国分析哲学运动。但这些判断显然是价值判断;并且其隐含的哲学定义是规约式定义。只要一个人并不试图掩盖自己在做什么,那么做出这样的价值判断,推崇“哲学”一词的某些独特解释,都显然无可厚非。但假如我们从纯粹的描述视角来看,那么“哲学”一词的合理使用范围则要远多于某种哲学定义—这些定义被设计出来,用以排除这种或那种哲学类型—所包含的内容。本书作者倾向于认为哲学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批判地检验不同领域的前提假设。但他当然不是想说这是哲学之所是或所能是的全部内容。
一件事情往往引发另一件事情。比如,研究道德的语言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脱离了生活形式、人类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生活等背景,这种努力就几乎无法充分实现。这反过来暗示着需要某种哲学人类学。对哲学的狭义解释可能会产生阻碍作用,尽管它有时也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吸引人们去关注值得注意的区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