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26263
杨晓升的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两副笔墨上下翻飞,他的敏锐和尖锐在当下的文学格局中,格外引人注目。我惊异于杨晓升对生活细枝末节的熟悉和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
——孟繁华(著名文学评论家)
杨晓升的小说写出了大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且从未有人说出来的真相。即所谓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的效果。
——马津海(著名编辑家、原《小说月报》主编)
杨晓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滚滚红尘,茫茫俗世一一被他遣于笔下。可贵的是他总能用冷峻独特的眼光洞察笔下的人和事,是非曲直,爱恨情仇,不含混,不苟且,陟罚臧否,针砭时弊,饱含着作家本人的社会担当。
——牛玉秋(著名文学评论家)
小说集《龙头香》收录了作家杨晓升的六部中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均发表在不同时期全国的多家文学期刊。《龙头香》《过程》《买房记》发表后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家文摘》《长江文艺·好小说》《作品与争鸣》等多家选刊广泛转载或连载,并入选优秀中篇小说年选,《龙头香》获得第二届“禧福祥”杯《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
杨晓升的小说总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号准时代的脉动,聚焦中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以及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揭示扑朔迷离的生活玄机、复杂多样的人性以及普通人变幻莫测的命运浮沉,充满现实焦虑和人文关怀,呼唤人间真善美的回归。
相比于其他的小说作家,杨晓升的小说每每以小见大,视野更加开阔,可读性、现实感和人文关怀色彩更加强烈,作品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同时也更加亲和、厚重。
序 现实关怀和文学追求 … 001
买房记 … 001
龙头香 … 031
过 程 … 095
新正如意 … 114
我的朋友刘秘书 … 157
坏小子伊狗 … 190
无奈人生 … 195
背 景 … 214
项 链 … 258
小 黑 … 266
后 记 … 282
序
现实关怀和文学追求
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达过,中篇小说是百年中国水平最高的小说文体。进入新时期在大型刊物推动下的中篇小说,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因此,中篇小说是百年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文体。中篇小说创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它的容量和传达的社会与文学信息,使它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当社会转型、消费文化兴起之后,大型文学期刊顽强的文学坚持,使中篇小说生产与流播受到的冲击降低到最小限度。文体自身的优势和载体的相对稳定,以及作者、读者群体的相对稳定,都决定了中篇小说在物欲横流时代获得了绝处逢生的机缘。这也使中篇小说不追时尚、不赶风潮,以“守成”的文化姿态坚守最后的文学性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中篇小说可以说是当代文学的“活化石”。在这个前提下,中篇小说一直没有改变它文学性的基本特质。因此,百年来,中篇小说成为各种文学文体的中坚力量并塑造了自己纯粹的文学品质。中篇小说因此构成百年文学的奇特景观,使文学在惊慌失措的“文化乱世”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这在百年的文化语境中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它们在诚实地寻找文学性的同时,也没有影响其对现实事务介入的诚恳和热情。无论如何,百年中篇小说代表了这个时段文学的高端水平,它所表达的不同阶段的理想、焦虑、矛盾、彷徨、欲望或不确定性,都密切地联系着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经验。于是,一个文体就这样和百年中国建立了如影随形的关系。它的全部经验已经成为我们值得珍惜的文学财富。
杨晓升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但一段时期以来,他的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两副笔墨上下翻飞,他的敏锐和尖锐在当下的文学格局中格外引人注目。他是敢于直面现实,敢于触及问题和批判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龙头香》,是我非常喜欢,也曾极力举荐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从一个方面证实了我对杨晓升的评价并非虚妄。小说在日常生活习焉不察的“烧香”行为中,发现了巨大的秘密:
烧香的确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烧香”几乎无处不在。但王家烧“龙头香”还不一样,“父亲和母亲始终认为,父亲之所以能从一个农民家庭走进京城,奋斗到如今的副部级干部,除了他自己的努力,考上京城名校,毕业留在京城工作,以及后来岳父也即我姥爷的适时扶持,更大的原因是与我爷爷和奶奶不断为他烧香拜佛,保佑他平安健康、升官发财密不可分。”佛教究竟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教育,佛教研究界至今众说纷纭。但是到了民间,对许多人而言,佛教既不是信仰也不是教育,更不是智慧。烧香拜佛只是为了娶妻生子、升官发财、避祸免灾、祈求平安等实用主义的诉求。王兴一家关于烧“龙头香”的价值观,是最具代表性的。父母虽为高官亦难免俗。
小说在结构上是线性叙事,以社科院研究员王兴赴崀山替父烧“龙头香”为线索。王兴勉为其难父命难违,乘机后再转高铁到了崀山。王兴既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也是讲述者。到了崀山,曾多次受王副部长相助的乡党陈总陈新贵,尽其所能地款待王兴也在情理之中。王兴吃了许多禁猎动物,知情后虽然恼怒不悦,但一切无可挽回,也只能不了了之;醉酒后的王兴回到宾馆,陪坐的青年女子小惠居然还陪了宿。王兴酒醒之后虽然悔不当初,但木已成舟不仅无奈,有美貌的小惠陪同上崀山烧香还是兴致勃勃。崀山山高路险,有生活所迫的山民愿意替代烧香,经过讨价还价,王兴以一万元成交。山民艰难地完成烧香返程途中,狂风骤起,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山民吹向峡谷。山民的死亡让王兴吓破了胆,昏厥后醒来的王兴已躺在宾馆的床上。陈总如期而至,不仅处理了死亡山民事件,还有百般慰问。但事情并没有结束。陈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要在崀山龙头崖建索道,需要几千万资金;他的市人大代表要升级,要当省人大代表,希望王部长帮助。陈总留下一张存有二十万款额的银行卡给王兴,名义是办事经费。王兴百般推托,陈总将卡扔在茶几上摔门而去;陈总离去,小惠接踵而至。风情万种的小惠使尽解数,惊魂未定的王兴仍毫无反应。小惠多次希望去北京做王兴的情人,王兴不敢答应,小惠立马反目成仇,索要十万元费用。王兴虽然用文人的猥琐勉强打发了小惠,但精神上早已溃不成军几尽崩溃。这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说的情节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几乎没有任何破绽。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陈新贵明目张胆地贿选被调查,拔出萝卜带出泥,王副部长、王兴的命运可想而知。
我惊异于杨晓升对生活细枝末节的熟悉和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部“反腐”小说,这是一部反映欲壑难填的世道人心的小说。他是通过最细微的生活现象,以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生活细节切入,把当下欲壑难填的世风和盘托出,一览无余。人性中最致命的就是欲望无边。父亲对权力、母亲对金钱、王兴对肉欲,这几乎就是人的欲望的全部。父亲退休仍在使用权力的余威,母亲对金钱几乎来者不拒,王兴虽然是酒后乱性,但酒醒后对年轻美貌小惠的万种风情敬谢不敏。作为知识分子的王兴可能更具代表性,他一方面警觉父亲的权力、母亲的贪欲、陈总的行贿,一方面,他的警觉和抵抗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一介书生的百无一用真是不堪入目。陈总已经是市人大代表,但他得陇望蜀,希望做省人大代表。陈总陈新贵的价值观,是民间普遍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虽然经过“五四”甚至百年现代文明的洗礼,但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学而优则仕。他深知权力的无所不能。倒是王兴返京乘坐出租车的那个年轻司机,在夸夸其谈中道出了生活的真谛。他虽然不免炫耀和肤浅,但他随遇而安,遵纪守法,靠自己的诚实劳作过心地踏实的日子。他不信佛,但不反对别人信佛。因此他有安稳和值得夸耀的生活。
小说写出了当下的危机。这个危机是信仰的危机、文化信念的危机,以及实用主义价值观、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危机。杨晓升充满了忧患和焦虑,通过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细节,将当下世风中的问题暴露无遗。因此,这是一部极具文学性、敢于挥起批判之剑的小说,是一部敢于触及问题,对人性无边欲望深入揭示的小说。现代性从来就具有两面性——我们走进了现代性,也走进了现代性带来的不曾预料的问题和难题,因此我们也就处在了现代性的危机之中。《龙头香》表达了对这一危机的深切忧虑,它的批判之剑锋利无比。
《龙头香》在杨晓升的小说中只是一个个案,但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大致可以判断,他的创作延续了他报告文学对现实关怀的传统,这种关怀有时未必是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它更多的可能与日常生活有关。比如《买房记》中与高远飞一家的关系,“我”甚至要操办其父的丧事;这个“买房”的情节在短篇小说《过程》中也曾出现。可见“安居”才能乐业,但收入捉襟见肘的老秦,很快就打消了念头。直到即将退休时他才“雄心再起”,希望兼一份职多一份收入,实现他的买房梦。其他几篇如《新正如意》《我的朋友刘秘书》《无奈人生》等,都集中反映了杨晓升小说创作关怀现实的情怀和执着。晓升是“60后”一代,这代作家和“50后”一代作家有相似之处,这就是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介入、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世风代变,但这个文学创作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没有改变,对文学执着的追求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在强调“变”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变”的重要。我曾读过晓升这样一段话:
当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在一个相对宽阔的舞台上最大限度地施展着自己的才华,最大限度地挖掘着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并能时常感受到由此带来的愉悦与快乐的时候,你难道还会去理会自身的级别和收入?你难道还会去理会什么贫贱富贵?——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就是最高级别的人生吗?!
这也是晓升不曾改变的文学追求。现在,晓升已从《北京文学》主编之位上卸任退休,拥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他的创作也越发奔涌无碍。一个人有自己喜爱的事情和追求,真是一大幸事。我由衷地祝福老朋友晓升心情大好,身健笔健。
是为序。
孟繁华
2023年8月16日
后记
本书是我继《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寻找叶丽雅》之后的第四本小说集。作为曾经的职业编辑,退休之前只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创作,早年以创作报告文学为主,而近年更多地转向中短篇小说创作,尽管小说结集出版的数量不多,但选编时我仍然秉持作品不重复的原则:一是为了向广大读者负责,自己不滥竽充数追求出书数量;二是对自己负责,因为当未来的某个时候自己回望来路、需要查阅和盘点旧作时,不至于在自己已出版的作品集面前眼花缭乱,可以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基于此种考虑,除了坚持选编时作品与先前的集子不重复,我也与先前一样,采取题材搭配、长短结合,早年作品和近作也相间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读者能够看到我创作时对不同题材的选择与尝试,同时也从中了解我小说创作所走过的路径与足迹。
曾不止一人问我:作为曾经写作报告文学的作家,你觉得报告文学的创作对你的小说有何种影响?我这样回答:“要说最大的影响,那就是对现实生活和百姓命运持之以恒的热切关注。”
2021年5月,《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著名文化记者舒晋瑜采访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和非虚构作品一致的是,无论是小说《病房》还是《龙头香》,都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切的社会关怀,在真切地反映社会矛盾的同时,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透视也令人称道。能谈谈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吗?”我是这么回答的:“你这个提问,让我无意中审视了自己近年的小说创作,发现像《红包》《介入》《身不由己》《天尽头》《病房》《龙头香》这些中篇小说,都带有很明显的问题意识,这可能是由于早期写作报告文学的缘故,可以说与报告文学的写作一脉相承吧。但同时,与报告文学相比,小说离不开人物,尤其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所以写作时更应该从小处入手,更多地体悟人物的身份与处境,时刻关注并遵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以及生活的基本逻辑,通过场景、故事、情节、细节、氛围和心理活动,推动作品的走向,从中发现、开掘并揭示出生活的意蕴和人生的奥秘,尽最大努力去挖掘人性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尽可能使小说好看、耐看,读后又能让人久久回味,这是我创作上追求的方向。”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这样评论我的创作:“他的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两副笔墨上下翻飞,他的敏锐和尖锐在当下的文学格局中格外引人注目。”“我惊异于杨晓升对生活细枝末节的熟悉和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著名编辑家、原《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也这样评价:杨晓升的小说“写出了大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且从未有人说出来的真相。即所谓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的效果”。两位师长上述的评价,尽管不乏溢美之词,却是对我本人难得的鞭策与鼓励,也将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本书收录的所有篇目均发表在不同时期全国的多家文学期刊。其中,中篇小说《龙头香》《无奈人生》《过程》《我的朋友刘秘书》《买房记》《新正如意》均为近年发表的新作,《龙头香》《过程》《买房记》发表后先后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家文摘》《长江文艺·好小说》《作品与争鸣》等多家选刊广泛转载或连载,并入选优秀中篇小说年选,《龙头香》还获得第二届“禧福祥杯”《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其他篇目,则是发表在更早年份的作品,稚嫩之处虽然在所难免,却也是我小说创作旅途中的真实记录。
衷心感谢著名评论家孟繁华老师为我这本小说集精心作序,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我的小说创作,多次将我的小说收录入他每年为出版社选编的年选,这对我是难得的鼓励与鞭策;感谢发表过我小说的所有原创刊物及转载过我小说的所有选刊,是他们真诚的帮助不断为我注入小说创作的新动能,并由此鼓舞我不断继续前行;感谢作家出版社以及责编张平为我这本小说集所做的一切。
本书的不足之处,诚恳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与建议。
2023年8月29日 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