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14333丛书名: 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中公版·2024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通用版)》由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教师招聘考试要求及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本书采用双色设置,对重要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注,使考生复习时明确学习重点所在,备考更有针对性。
2.知识点来源权威,讲解透彻。本书立足考情,参考权威教科书,确保知识点全面、准确;与时俱进,把握命题新思想,深挖命题趋势新变化;注重理解性学习,确保帮助考生提升核心职业能力。
3.设置历年教招真题,新增高分点睛。本书新增典型例题,助力考生深入理解考点,把握真题的命题风格;在考点讲解后新增高分点睛模块,总结重要考点的常考题型、命题角度,整理易混易错知识以及部分考点的识记技巧,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
4.配套图书精讲课程。扫描封二上的二维码,可以获取相关课程。
《中公版·2024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通用版)》由中公教师招聘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考试要求及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另附一本自测题。
上册内容包含: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二部分心理学。
下册内容包含: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五部分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第六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七部分教学技能、第八部分教育写作。
自测题内容覆盖全书,精选考题,帮助考生巩固知识。
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
第一节教育概述/4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12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7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37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38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45
第三章教育目的/53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基本问题/53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概述/60
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66
第一节学校概述/67
第二节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69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73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75
第一节教师/76
第二节学生/84
第三节师生关系/86
第六章课程/92
第一节课程概述/93
第二节课程开发/100
第三节课程资源/110
第七章教学/113
第一节教学概述/114
第二节教学过程/115
第三节教学原则/121
第四节教学方法/126
第五节教学模式/132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138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44
第八节教学评价/149
第八章德育/156
第一节德育概述/156
第二节德育过程/163
第三节德育原则/167
第四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71
第五节德育模式/176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78
第一节班级组织/179
第二节班级管理/182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88
第四节班主任工作/192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201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201
第二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204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206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07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210
第三节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16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225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226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228
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232
第二章认知/235
第一节注意/236
第二节感觉/242
第三节知觉/245
第四节记忆/250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258
第六节思维/261
第七节言语/268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70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270
第二节意志/277
第四章个性心理/283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284
第二节能力/289
第三节人格/295
第五章社会心理/307
第一节社会认知/307
第二节人际关系/309
第三节群体心理/310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315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315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318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
研究方法/321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323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324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328
第三节学生人格、自我意识和
社会性发展/334
第四节学生的个别差异/341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346
第一节学习概述/347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51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361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69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72
第四章学习心理/376
第一节学习动机/377
第二节学习策略/388
第三节学习迁移/394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401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410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421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432
第五章教学心理/444
第一节教学设计/444
第二节课堂管理/452
第六章心理健康教育/462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463
第二节压力、挫折与心理健康/469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72
第四节心理评估/476
第五节学校心理辅导/477
第七章教师心理/484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威信/485
第二节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488
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490
第四节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497
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503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503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508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510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516
第一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516
第二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7年修订)/518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评价/520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520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525
附录1《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年发布)/527
附录2《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528
第五部分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一章教育法学基础/531
第一节教育法基本原理/532
第二节教育法制/538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542
第四节教育法律救济/546
第五节依法执教和教师侵权行为的预防/549
第二章现行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要点/552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21年修正)/552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18年修正)/563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009年修正)/572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020年修订)/578
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020年修订)/590
第六节《教师资格条例》
(1995年发布)/599
第七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010年修正)/601
第八节《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2020年发布)/607
第九节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发布)/610
第三章教育热点与政策/617
第一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
的主要内容/617
第二节最新教育政策摘要/622
第六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631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发展趋势/631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理念
及目标/632
第三节新课程的结构/635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639
第一节教学观、教师观的转变/639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转变/642
第三节教育评价的转变/644
第七部分教学技能
第一章教学技能概述/649
第一节教学技能的含义与表现形态/649
第二节教学技能的作用、特点和构成/650
第二章教学设计技能/652
第一节教学设计/652
第二节教案设计技能/654
第三章课堂教学技能/658
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659
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664
第三节课堂提问技能/666
第四节教学反馈和教学强化技能/672
第五节课堂板书技能/674
第六节课堂教学结束技能/681
第七节课堂教学语言技能/684
第四章教学研究技能/688
第一节教学反思技能/688
第二节说课技能/692
第三节听课、评课技能/696
第八部分教育写作
第一章教育写作知识/700
第一节立意/700
第二节拟题/705
第三节结构/706
第四节语言/708
第二章教育写作真题范例/710
第一节真题范例一/710
第二节真题范例二/711
第一部分
教育学
|考情简报|
本部分阐述了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及历史,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课程,课堂教学、德育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较好地呈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内在关系,期望考生学习之后获得成为教师应必 备的教育理念和技能。
1.各章常考题型
第一章至第四章为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其中,第一章、第四章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第二章、第三章除客观题外,也有可能考查简答题。
第五章是对教育主体的介绍,第六章到第十章是对教育教学实践所涉及的理论的讲解,包括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教育等相关内容,主客观题都可能出现,尤其是第七章、第八章出现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大。
第十一章是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介绍,考查题型一般为客观题。
2.各章题量比重
从题目分布情况上看,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第八章题目占比较大,是本部分的重点章节。
3.各章题目特点
从题目特点上看,前四章题目往往涉及对一些人物、著作、思想、概念、理论的考查,备考时需要着重对相似的知识进行辨别。例如,2023年长沙市考查了教育的社会功能,选项出现了社会变迁功能中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还出现了社会流动功能中的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我们不仅要识记每一种功能类型,还需要理解每一种功能类型具体的表现,每一种功能类型最典型的特征,以便能迅速地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题目考查时往往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判断。例如,2022年福建省考查了教师劳动的特点,需要分析教师的行为,选择体现的哪一种劳动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针对性的辨别。
4.备考重难点
(1)理解不同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对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教育著作进行正确匹配。
(2)教学、课程、学生与教师、德育、班级管理等内容理解运用类题目考查相对较多,需要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记忆。
(3)重点辨别易混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课程开发与编写教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知识结构|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最早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导出”或“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潜质变为现实。
考点2教育一词的日常用法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例如,我从这部作品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例如,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例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考点3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们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定义
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将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的人。
社会的个性化: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促使他们形成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典型例题(2023·天津河西·判断)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答案】×。
1.【常考题型】单选、判断
2.【命题角度】
(1)考查最早使用、最早解释“教育”一词的人物、著作,以及广义、狭义教育的内容。
(2)考查题干中的例子属于教育的哪种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考点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既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也包括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以及学生自己。
狭义的教育者是指专门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即教师。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以学为职责的人。广义的受教育者指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狭义的受教育者指教师“教”的对象,即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认为教育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典型例题(2022·四川·单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基本要素的是()。
A.教育者 B.学习者
C.教育法规 D.教育影响
【答案】C。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
2.【命题角度】直接考查教育基本要素的内容、各基本要素的地位。
3.【易错易混】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教育过程、教育场所等不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形态
考点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规范程度),教育形态可划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考点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活动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式。
考点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
2.【命题角度】给出分类维度,要求考生选出对应的教育形态。
四、教育的属性
考点1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五种观点及具体内容(表1-1-1)
表1-1-1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五种观点及具体内容
观点 具体内容
上层建筑说 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
生产力说 教育既生产现实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又通过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实现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
双重属性说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
多质说 教育本质是教育的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
特殊范畴说 教育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关系,更不属于生产力,而是一种特殊范畴
考点2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判断
2.【命题角度】
(1)直接考查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类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教育。
3.【易错易混】“五不是”原则:老母鸡带小鸡,妈妈哺乳不容易,初生婴儿把奶吸,同学教我把人欺,偶然受伤学道理,这些都不是教育。
(1)动物的学习、动物之间的哺育不是教育。例如,幼猴学跳跃、母鸡带小鸡。
(2)日常的“抚养”“养育”不是教育。例如,妈妈给孩子哺乳是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3)人的先天本能不是教育。例如,新生儿吮吸母乳、膝跳反射。
(4)机械的灌输、错误观念的影响不是教育。例如,爸爸训练孩子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5)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例如,孩子偶然把手伸到火苗上被灼伤而获得相关知识。
考点3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西汉初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3.社会性
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过程,而非生物过程。教育社会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制约性。
4.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例如,《三字经》等古代优秀著作,我们现在仍在学习;“长善救失”这一教学原则未因时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