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467982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总结了亚/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脱氯等还原反应、气化过程、液化过程、部分**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腐蚀及装备中试相关等相关问题。深入分析过程的原理,动力学过程,总结本课题在相关领域的工作,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相关知识基础。
内容简介
近年来,亚/超临界水相关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在环境领域,亚/超临界水能广泛、高效处理各种有毒、化学性质稳定污染物;另一方面,随着能源的需求,超临界水作为有效媒介,广泛用于高效萃取、反应合成相关能源气体、油料等。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超临界技术发展与运用;亚/超临界水特性、体系作用;亚/超临界水运用于污染控制;亚/超临界水气化(SCWG);亚/超临界水液化与油升级;亚-超临界水中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设备与中试。国内,亚/超临界水方面的相关书籍甚少。对亚/超临界水体系中的化学、化工过程、原理及运用介绍不多,缺乏相关书籍。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亚/超临界水方面的相关领域知识,为行业提供借鉴。本书为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生教材,既可作为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本书约25万字,作者支付3.5万元的出版亏损补贴费,一次性向作者支付8700元的稿酬,作者样书50册,B5开,2014年9月中旬交稿,2014年12月底出版。本书的出版不仅可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还能为我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望社领导对本书的出版给予支持。
目 录
1 超临界技术发展与运用
1.1物质的超临界状态
1.2亚/超临界水
1.3亚/超临界水的研究与运用
1.4 小结
2 亚/超临界水特性、体系作用
2.1亚/超临界水物理化学特性
2.1.1密度
2.1.2氢键
2.1.3介电常数
2.1.4离子积
2.1.5 溶解度
2.1.6黏度
2.1.7 扩散系数
2.2热力学特性
2.3亚-超临界水反应作用
3 亚/超临界水运用于污染控制
3.1 亚/超临界水氧化
3.1.1 不同物质的亚/超临界水氧化
3.1.2 亚/超临界水催化氧化
3.2 亚/超临界水还原
3.2.1 脱氯
3.2.2 脱杂
4 亚/超临界水气化(SCWG)
4.1 木质素、纤维素的SCWG
4.1.1. 工艺参数的影响
4.1.2 纤维素、木质素的气化机理与动力学
4.1.3催化剂作用
4.2 藻类的气化
4.3 典型化合物气化
4.4 其他废水、废物的气化
5 亚/超临界水液化与油升级
5.1 水热液化
5.1.1 木质纤维素的水热液化
5.1.2 水生生物质的水热液化
5.1.3 煤的水热液化
5.1.4 蛋白质的水热液化
5.1.5 聚合物的水热液化
5.1.6 亚-超临界水催化液化技术展望
5.2 液化油的水热改质升级
5.2.1 生物油的性质
5.2.2 重质燃料水热改质
5.2.3生物油的催化升级
5.2.4 模型化合物的催化升级
5.2.5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6 亚/超临界水中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
6.1 有机化学反应
6.1.1脱氢/加氢
6.1.2 C-C键加成
6.1.3脱水/加水
6.1.4水解
6.1.5解聚
6.2 超临界水热合成
7 设备与中试
7.1 超临界相关设备
7.2 设备腐蚀与盐析
1.1物质的超临界状态
1.2亚/超临界水
1.3亚/超临界水的研究与运用
1.4 小结
2 亚/超临界水特性、体系作用
2.1亚/超临界水物理化学特性
2.1.1密度
2.1.2氢键
2.1.3介电常数
2.1.4离子积
2.1.5 溶解度
2.1.6黏度
2.1.7 扩散系数
2.2热力学特性
2.3亚-超临界水反应作用
3 亚/超临界水运用于污染控制
3.1 亚/超临界水氧化
3.1.1 不同物质的亚/超临界水氧化
3.1.2 亚/超临界水催化氧化
3.2 亚/超临界水还原
3.2.1 脱氯
3.2.2 脱杂
4 亚/超临界水气化(SCWG)
4.1 木质素、纤维素的SCWG
4.1.1. 工艺参数的影响
4.1.2 纤维素、木质素的气化机理与动力学
4.1.3催化剂作用
4.2 藻类的气化
4.3 典型化合物气化
4.4 其他废水、废物的气化
5 亚/超临界水液化与油升级
5.1 水热液化
5.1.1 木质纤维素的水热液化
5.1.2 水生生物质的水热液化
5.1.3 煤的水热液化
5.1.4 蛋白质的水热液化
5.1.5 聚合物的水热液化
5.1.6 亚-超临界水催化液化技术展望
5.2 液化油的水热改质升级
5.2.1 生物油的性质
5.2.2 重质燃料水热改质
5.2.3生物油的催化升级
5.2.4 模型化合物的催化升级
5.2.5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6 亚/超临界水中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
6.1 有机化学反应
6.1.1脱氢/加氢
6.1.2 C-C键加成
6.1.3脱水/加水
6.1.4水解
6.1.5解聚
6.2 超临界水热合成
7 设备与中试
7.1 超临界相关设备
7.2 设备腐蚀与盐析
前 言
近年来,亚/超临界水相关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在环境领域,亚/超临界水能广泛、高效处理各种有毒、化学性质稳定污染物;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需求的驱使,超临界水作为有效媒介,广泛用于高效萃取、反应合成相关能源气体、油料等。作为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能源与环境”领域中着重指出的有前途的处理技术之一,亚/超临界水从1978年麻省理工Modell教授起始研究到现在,不仅得到广泛研究,并已在部分领域商业运用。
但国内,作为一个特别方向,对亚/超临界水相关书籍甚少。对亚/超临界水体系中的化学、化工过程、原理,缺乏专业书籍总结。对于亚/超临界水的运用,更缺乏相关书籍论述。因此,写一本专业书籍,系统总结亚/超临界水相关领域知识,为行业的提供借鉴,是有必要的。
一直以来,作者们整理、策划本书籍的写作。在“云南褐煤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开发示范—-高湿低阶褐煤超临界水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研发”(2012ZB002)及“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项目”(2010CI110)资助下,终于能得以将该书出版。
本书系统总结了亚/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脱氯等还原反应、气化过程、液化过程、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腐蚀及装备中试相关等相关问题。深入分析过程的原理,动力学过程,总结本课题在相关领域的工作,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相关知识基础。
本书由昆明理工大学关清卿(副教授/博导)、宁平(教授/博导,国家特支人才)、谷俊杰(教授/博导,千人计划)主编。其他编写人员为:韦朝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段培高(河南理工大学,新世纪人才)、张秋林(副教授)、田森林(教授/博导)、陈秋琳(副教授)、庙荣荣(博士)、郭洋(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魏光涛(广西大学,教授)、刘浔(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等。也感谢美国密歇根大学PhillipE.Savage教授对本书编写提供的意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但国内,作为一个特别方向,对亚/超临界水相关书籍甚少。对亚/超临界水体系中的化学、化工过程、原理,缺乏专业书籍总结。对于亚/超临界水的运用,更缺乏相关书籍论述。因此,写一本专业书籍,系统总结亚/超临界水相关领域知识,为行业的提供借鉴,是有必要的。
一直以来,作者们整理、策划本书籍的写作。在“云南褐煤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开发示范—-高湿低阶褐煤超临界水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研发”(2012ZB002)及“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项目”(2010CI110)资助下,终于能得以将该书出版。
本书系统总结了亚/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脱氯等还原反应、气化过程、液化过程、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腐蚀及装备中试相关等相关问题。深入分析过程的原理,动力学过程,总结本课题在相关领域的工作,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相关知识基础。
本书由昆明理工大学关清卿(副教授/博导)、宁平(教授/博导,国家特支人才)、谷俊杰(教授/博导,千人计划)主编。其他编写人员为:韦朝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段培高(河南理工大学,新世纪人才)、张秋林(副教授)、田森林(教授/博导)、陈秋琳(副教授)、庙荣荣(博士)、郭洋(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魏光涛(广西大学,教授)、刘浔(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等。也感谢美国密歇根大学PhillipE.Savage教授对本书编写提供的意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媒体评论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新能源等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