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65081
1.本书语言平实,行文流畅,视角独特,对孙中山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2.孙中山为实现现代国家的思考和设想,对当下国家治理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系《中大史学文丛》之一种,该《文丛》出版中山大学历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专题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的结集。本书由作者近年研究孙中山的一些成果结集而成,分为六个专题: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本书集中围绕孙中山对于现代中国的理想、实践和影响,就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进行考察,客观评述孙中山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努力、贡献及其现实意义。试图在新史料挖掘和旧史料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新进展。
一、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
《北华捷报》眼中的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往来函电所见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潮与心理
翠亨孙中山故居藏档中的革命时期世相百态
二、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
临时大总统的困厄与应对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名誉事件的反应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
三、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
从“立础”视角看民初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孙中山政治设计中的社会建设考量
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管理的政治考量
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
四、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
节日的寄托
台湾光复初期孙中山形象的民间塑造
台湾光复初期三民主义的知识推广
五、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
孙中山、广州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革命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
六、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新世纪中国大陆的孙中山研究代表性著作和资料述评
公私藏档中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史料挖掘
后 记
后 记
20世纪的一部中国历史表明,中国成长为现代国家,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在于需要引导走向现代国家的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另一方面更需要培育现代国家所需要的社会基础,面对现实。历史学家黄仁宇在1940年代作为下级军官时,在乡下屡屡观察到当时的中国社会与现代政治脱节的种种情形,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在对中国近代史的论述中,使用了一个“大历史”(macrohistory)的概念,即从长达百年的历史眼光来审视中国的进步历程。黄仁宇指出,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十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而藉以“大历史”的尺度来衡量的话,必然看到,一个古老帝国要变成现代国家,必须组织成为一种运动,透过政治、经济、法律、思想和社会诸部门,使全体人民一体卷入,才有改革的希望。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上面要重新创设高层结构,下面要翻转低层结构,中间还要新订上下之间法制性的联系,这样的改造少则三五十年,多则近百年或超过一个世纪。 参阅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序第8页;《蒋介石的历史地位》,《现代中国的历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05页;《为什么威尼斯?》,《地北天南叙古今》,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76-177页。
近代中国,幸而有孙中山,自年轻时代便从现代西方世界获取新知,吸收了最进步的思想资源,成为当时中国一流政治人物中最具有现代意识的代表性人物,对于现代中国的理想,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理解。同时又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实际出发,为中国走向现代国家提供切合实际和独创的方案,在实现现代国家的路径上,有自己的独到思考。即使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进行观察,他的主要思想,在整个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领先和示范的意义。而孙中山又决不是仅仅以一个思想家的身份贡献于自己的祖国,他以“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7页。 的精神,领导辛亥革命,领导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晚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20世纪中国历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孙中山之于中国成为现代国家,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笔者有幸在孙中山先生创办、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大学开展专业学习和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记得还在这里攻读博士学位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研究生培养,保持着一个很好的传统:作为中山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不管做哪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都至少要写一篇跟孙中山有关的文章。因而我的第一篇与孙中山研究有关的论文,当时就是在我的老师、孙中山研究的权威学者林家有教授指导下撰写的,并受林老师的派遣,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去台湾参加了以青年学者和学生为主的两岸孙学学术研讨会。后来因为教学和研究课题的需要,不断积累和发表了一些文稿,参加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也参与了一些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基金会的学术组织工作,孙中山研究遂成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个人禀赋有限,在学术上不免进寸退尺,见树忘林,但检索十余年来自己发表的各篇论文,居然自觉还能找出一些稍有心得、不蹈空言并且能够相互联系的篇章,在师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缀成此稿。
本书以若干篇精选的学术论文为基础,从内容上联结成各成单元又紧密联系的几个专题,共同呈现“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的主题。选编和修改的原则,是精炼详实,不求全面,但求有心得、有材料。但即使以如此的低标准,发现值得入选的篇目也不多,因而主动控制篇幅,以稍减灾梨祸枣的程度。各篇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较大,原发表刊物的要求不一,为避免观点和史料利用的重复,并尽量相互衔接,做到体例一致,各篇论文都经过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包括标题的修改、内容的调整和注释的重新规范。个别长文还作了删削和拆分,以求篇幅上的大致平衡。其中受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启发很多,也有少许个人思考所得,谬误难免,乞请方家指正!
从学以来,受各位前辈、师友的提携、指导、关照甚多,如要一一列举,恐非几页篇幅所能容纳。在此谨一并表示衷心感谢!需要铭记的,不仅仅是人生和学术道路上的恩情友情,更有鼓舞自己不断自我坚持、努力前行的精神力量。仅就本书的出版而言,直接得益于以下师友的指导和帮助。首先是我的老师、孙中山研究知名专家、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前所长林家有教授,是我进入孙中山研究的引路人,并指导我参与他主持的《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研究》课题。本书的一些篇章,就是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黄彦先生,多年前指示和鼓励我全面校订整理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档案,并赐予所保存的外文档案复印件。外文档案整理工作完全超出我个人的学术能力,幸有南开大学邓丽兰教授、中山大学周立红教授等分别翻译整理了英、法文档案,我系统校勘、考订、整理了藏档的中文部分,算是共同完成了黄彦老师的嘱托。这批珍贵藏档的整理,对于本书的许多篇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专题研究就是在这批资料的基础上得以完成的。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原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桑兵教授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带领我们编辑了多卷本《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编撰多卷本《孙中山史事编年》,我承担了其中辛亥革命前后的相关卷册,得到十分重要的学术指导和训练。本书的一些篇章,是在本人承担《函电汇编》和《史事编年》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任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原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邵宗海教授2014年、2016年两度邀请我在台湾从事共计近三个月的学术访问,本书中所利用台湾各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料,大多是在这两次访学期间收集的。感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吴义雄教授,以及现任系主任谢湜教授,系副主任江滢河教授、安东强教授,同意将本书纳入本系的“中大史学文丛”出版,我以拙作能够成为该系列丛书的一种,深感荣幸!感谢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部主任欧阳红女士和书局工作人员,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精心编校,提升了本书的质量。各篇论文分别在各地的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过,也参加过在海峡两岸举办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或两岸学术研讨会,得到各位编辑老师和参会专家的悉心指教。在此,谨向《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史林》《社会科学辑刊》《中山大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历史教学问题》《安徽史学》《近代中国》(上海)、《孙学研究》(台北)各位编辑老师,以及海峡两岸各地会议主办机构、会议召集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在研究中利用了北京、广州、中山等地各纪念馆、博物馆的珍贵资料,在资料整理中也得到他们的资助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帮助,特别要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广东革命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广州华侨博物馆等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在资料整理和利用中,同事李爱丽、周立红、朱玫分别在英文、法文、韩文方面提供了帮助,日文部分请教过懂日语的同学;《北华捷报》相关内容的翻译初稿,是由我的学生胡洁瑩、周卫思提供的。特致谢意!
是为记。
2022年1月10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