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80294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涵括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共29篇,加一篇自序共30篇文章,插图共46幅。内文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005年《鲁迅全集》校订;小说插图由范曾所画;注释由高旭东、葛涛重新注释,并加了导读在每篇小说前面,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
自序
《呐喊》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故事新编》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序 言
在新文化运动已在潮动的1917年和1918年初,鲁迅还在埋头抄古碑,表明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他带来的绝望是深重的。他的痛苦灵魂在古书与古墓之间游走。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那么,鲁迅这个文学天才与思想巨匠,可能就在沉默中灭亡了。然而,鲁迅没有继续沉沦下去,在钱玄同到他居住的绍兴会馆拉稿成功后,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1918年4月鲁迅为《新青年》写了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小说《孔乙己》、《药》等小说。鲁迅将小说的启蒙性与正视人生的真实性、洞察历史的深刻性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创作中是鹤立鸡群的,与当时的实验新诗相比显然不是一个档次。稍后,鲁迅创作了获得国际盛誉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新文化运动很快退潮了,鲁迅所担心的觉醒的几个人无力走出铁屋子却要体验痛苦似乎成了现实。这些觉醒者无可奈何地看着退潮的大海,而身后仍然是传统的荒原。至少是在心理层面上,他们已经与传统的伦理整体分离了,成了自由而孤独的个人。相比于漫山遍野的传统的枝蔓,他们只是寥寥的几株小树。他们在荒原上无依无靠地面对着凛冽的寒风,需要以强力意志来承担沉甸甸的自由。鲁迅也由“呐喊”而陷入“彷徨”,并在荒原上独自反抗绝望。反抗绝望,就是当生命的实存状态陷入痛苦与荒诞的时候,绝不虚构先验的希望、爱与美等虚无缥缈的本质逃避自己在自由荒原上的选择,也绝不放弃个人自由而逃避到群体中。再加上因兄弟失和造成的围绕着鲁迅的种种“谣言”,使鲁迅陷入前所未有的精神痛苦之中。然而艺术是苦闷的象征,鲁迅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如《野草》、《彷徨》,就是在精神极度痛苦中写成的。如果说《彷徨》与《呐喊》有什么差异,那就是《狂人日记》中的那个疯子在《长明灯》中被关了起来,群众则仍是莫名其妙的麻木看客(《示众》),而觉醒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毁灭了——他们或者像《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无奈地与传统妥协,或者像《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借着权力进行绝望的反抗并在的分裂中毁灭,或者像《伤逝》中的涓生在无路可走的歧路上彷徨,或者像《伤逝》中的子君不能承担沉甸甸的自由而死去。《彷徨》固然没有《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这样伟大的杰作,但总体而言,艺术的表现技巧却更加圆熟。如果将《祝福》与《明天》相比,将《肥皂》与《白光》相比,将《示众》与《一件小事》或《鸭的喜剧》等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在《彷徨》和《野草》中,绝望、虚空、毁灭、死亡、精神的苦痛与挣扎,伴着阴冷与灰暗的艺术色调,切入了惨厉的真实人生,使那些不敢正视现实的读者恐惧而战栗!鲁迅在以现实题材表现人生揭露国民性的同时,也将小说表现的视角伸向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历史,试图从历史到现实,表现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1934—1935年鲁迅赶写了《非攻》、《采薇》、《出关》、《理水》、《起死》等篇,与《补天》、《奔月》、《铸剑》等篇合成《故事新编》行世。其中所运用的“油滑”技巧,就是将古代与现实联结的表现手段。著名画家范曾为《呐喊》、《彷徨》的全部小说以及《故事新编》中的四篇小说绘画,遂有了这部《鲁迅小说插图集》。其中,《呐喊》、《彷徨》各篇小说的注释由我所作,而《故事新编》中四篇小说的注释则由葛涛所作。
高旭东 2016年1月2日于北京天问斋
《阿Q正传》
导读:本篇初以巴人的笔名分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本篇后面作者注的写作时间1921年12月,应是写作的开始而非完成。本篇署名“巴人”是取“下里巴人”之意。本篇创造了很多记录,,这是现代中国作品中发表不久就引起了国外注意的作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给予本篇很高评价,就连抬高张爱玲压低鲁迅的夏志清也不得不承认,《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文学获得国际盛誉的作品;第二是从发表后就不断被评论、研究,截至20世纪末评论与研究本篇的文字超过本篇百倍以上,创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记录。第三,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如此知名,以至于“阿Q精神”已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然而由于对阿Q的解读歧义甚多,使很少言说自己作品的鲁迅不得不出来说话。从鲁迅的文章中会发现这么几点:首先,他不满于将本篇看成是病的、滑稽的冷嘲,他的心里有热风而不是冰块;其次,他要揭露的是几千年文化传统所塑造的国民魂灵;再次,阿Q的性格是统一的而不是两个,而且即使将来有革命,还会出现阿Q式的革命党。本篇所运用的象征技巧往往被人忽略,其实阿Q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性的大典型,他日益严重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中国国民精神逐步走向堕落的精妙象征。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果仅仅从写实而不从象征的角度就不好理解,譬如阿Q被抓进监狱不烦恼,画不好一个让自己送命的圆圈却徒生烦恼。但是,从象征的角度就非常好理解了,因为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它是贯穿全篇的精神线索: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不敢正视现实失败而退回内心的精神团圆,阿Q革命三部曲是“彼可取而代也”的旧制度的重建与循环,也就是原地不动划圆圈式的“革命”,因而小说后以反语性质的“大团圆”结尾。阿Q进监狱不烦恼而画不好圆圈烦恼就表明,阿Q对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热爱已经超过他的感性生命。而且这个圆圈又是双关的,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又是一个死刑判决书的画押符号,正是这个符号杀死了阿Q,这在象征意义上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杀死了阿Q,所以在这里鲁迅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控诉,跟《狂人日记》里提出的礼教吃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狂人日记》的控诉是显性的,而对鲁迅的中国文化观缺乏研究的人,很难领悟到《阿Q正传》暗含的深层意义。由此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阿Q,“Q”就是圆圈,那个小尾巴就是要打破大团圆,或者说西方文明已经进来了,圆圈已无法再圆了,甚至像阿Q无师自通地热爱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画不圆了。这种解释,还可以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小D加以佐证,鲁迅后来说小D叫小同,大起来和阿Q一样,因为小D是个半圆,大起来也就成了一个圆圈了。从夏志清到王朔,都忽视了本篇艺术上的成就,其实本篇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是复杂多样化的。本篇将西方小说的叙述技巧与中国章回体小说的营养相结合,以反语与幽默以及夸张与荒诞的表现技巧来凸显阿Q的魂灵,以喜剧的笔法叙述阴暗悲惨的故事。小说开始对林纾“引车卖浆者流”的引用以及胡适“历史癖与考据癖”的叙述运用的是讽刺技巧,但本篇运用更多的是反语技巧。从《怀旧》到《孔乙己》、《风波》,鲁迅都运用了反语技巧,而本篇中除了语言上的反语,还运用了情境反语。本篇的幽默主要是以反语营造的,其中情境反语的运用使本篇的幽默可以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色幽默相提并论,譬如阿Q被当小偷抓起来,却自以为是因革命而被抓,这种情境反语的运用使幽默走向了荒诞。然而,与黑色幽默相比,本篇的荒诞尚是理性控制的,而没有走向黑色幽默那种非理性的荒诞。此外中国传统画眼睛、勾魂灵的传神论及国画艺术,对本篇也有影响,并且与反语技巧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夸张性的传神风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