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63470
◆睡前读历史,原来可以很轻松
这是一本读时很畅快,读完有收获的历史故事集。认识更多面的历史人物,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他们所处的时代。
21篇历史人物故事,21个专属表情包
2300年的“重量级”历史
不曲解,但可以多个角度,读更好理解的历史
和人辩论,还出了一本书的古代皇帝是哪位?
“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就发生过?
曾经的下属当了皇帝,这个职场该怎么混?
聊起育儿这件事,某大汉太后和某大唐皇帝都来争当反面教材!
不编造,但可以多问一句,接近更真实的历史
贾谊的人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后世不得志的天才们都会写诗怀念他?
后世公认的“穿越者”王莽,真的有传言中那么神吗?
正史里的关羽,也是“忠勇双全关二爷”吗?
不附会,但可以多些思考,也是读历史的意义
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一定要分出高下吗?
霍光如果知道家族的结局,还会踏入长安吗?
夏姬真的有“倾国倾城”的能力吗?
◆每篇配备人物简历
用简历的形式浓缩每个人物的人生轨迹,历史知识点一看就会。
◆延伸阅读
对于你的这些古人朋友,后世的人们有什么评价?
那些讨论、怀念他们的诗词文章,其中的感慨和你心中所想一样吗?
作者文章里提到的一些作品,原文究竟是什么样的?
每篇文末均配备延伸阅读,连接历史现场
◆生僻字注音
无障碍阅读,保证一口气全读对!
一本角度新奇的古代人观察实录,216万粉丝历史大咖唐不闻带你回到历史现场,一本书结交21位古人朋友,看完胜似旧相识。不编造,不曲解,也能有新意!
萧何擅长混职场,王政君、唐玄宗等人亲身示范育儿反面教材,还有“吐槽大神”罗隐、“儒家浮士德”王莽,“全国巡回辩论赛总冠军”雍正……
收录二十多篇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迹,覆盖先秦至清代。作者整合大量可靠史料,用严谨的态度和通俗的文笔讲述人物的故事。
本书还为每位人物整理了“人物简历”,并配备简笔画表情包和历史文献衍生阅读,令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唐玄宗: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苻坚:农夫与蛇的故事
雍正:如何成为会打辩论赛的皇帝
霍光:麒麟阁上的权臣
王莽:儒家的浮士德
曹操:建安二十四年的彗星和陨落的名士
信陵君:翩翩公子魏无忌
李斯:做大秦帝国殿堂上的老鼠会更快乐吗?
章邯:从王朝支柱到罪人总共需要几步?
萧何:下属当了皇帝的职场该怎么混?
耿恭:两千年前的跨国救援
关羽:大丈夫当如是也
张良:一位没落的贵族决定向大秦复仇
贾谊:为什么后世不得志的天才都会怀念他?
王粲:爱好驴叫的文学中年
杜甫:一字不忘唐
罗隐:阴阳怪气的尴尬诗人
苏轼:平生文字为吾累
夏姬:是传奇,也是悲剧
王政君:那个摔坏了传国玉玺的人
柳如是:敢笑钱公不丈夫
这是一个睡前的文化夜宵。
——历史教授于赓哲
我疑心这个书名未必妥当,文字中真切的人生痛感,可能会使人无法入眠。
——历史作家刘勃
这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悲悯的笔触和严谨的态度。
——历史作家李天飞
历史有很多种读法,唐不闻先生的读法独具一格,他通过我们中国历史上
那些个性不一、命运各异的人物,来解读深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铁律。
——作家安迪斯晨风
我决心写一些历史故事,大约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若干年前,我在微博上发了篇不到一千字的短文,讲《江南逢李龟年》的背景知识。有一条粉丝的评论令我颇为意外,他说:“要是我当年的老师这么教的话,我就不会不喜欢这门课了。”虽然他讲的是语文课,但我写的其实是唐诗。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文史哲政是不分家的。于是我想到,是不是很多人本来会对历史、文化感兴趣,只是缺少一些引导。
另一个原因是,网络时代,随时随地都能从各种渠道看到各种类型的历史文章,质量却参差不齐。讲起来,研究历史是有门槛的,但说历史没有。但凡翻过几页相关书籍,甚至不用翻,凭道听途说也能写一点历史文章。反正流量时代嘛,流量到手就行了,作者对读者负责已经成了一种宝贵的操守。与之相反的一个是,现在获取专业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办法,但是普通读者不是学术论文的受众,学者往往为了把学术神圣化和严肃化,也不太注意读者的观感。通俗一点来说,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想在市面上读到一些既真实又容易理解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其实并不容易。
所以我想试试。这绝非说我已经写出了能达到这样效果的作品,但至少是本书的努力方向。
我选取了二十一个可能广为人知,可能甚少有人听闻的历史人物,有帝王,有权臣,有将相,有文人,并特意选了几个女性人物,因为在正史体系里,女性是绝少露面的,除非你是后妃,或者列女。在写每一个人物时,我也并非有意为他(她)全面作传,有时只选取某一片段、某一侧面讲述,目的是让读者增加一些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兴许可以激发一点兴趣。
在各篇的篇幅上,我也并没有特别考虑平衡,非要做到长短一致。我本着有话多说、无话少说的原则,尽量把故事说透、人物说准,所以有些故事只有两三千字,有些故事则超过一万字。我将书名定为《认识一个古人再入睡》,却没有考虑读者的睡觉时间是不是固定,在此只能先说声抱歉。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书的观点和解读,可能和一些朋友的固有知识不太一致。万望理性对待,权当兼听则明。借用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前一段时间的话(大意):如果真是对历史有兴趣的人,我想点,你得先开放你的心胸;第二点,你要学会接纳新的观点;第三点,不要盲目信从教条。历史学不是教人死记硬背的,而是教人思考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