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757733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性地总结了截至目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概况,详细分析了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现状、堵点,充分研究了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公认的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发达国家的先进政策经验,继而面向不同储能类型建立了国外新型储能成功参与电力市场的基础模型,并通过与市场响应对比完成了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全书立足于学术和产业融合的角度,穿插了对于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政策体系尽快完善、相关市场机制基于政策加快建设、对应产业链关键环节及时合理响应的启示、正向结论和建议,对于我国新型储能项目参与国内外电力市场运行、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参与国外电力市场建设均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为高等院校能源政策研究、电力市场、新能源、能源经济、储能科学与工程、电力系统、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参考,也可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企业、投资机构提供参考。
本书可为高等院校能源政策研究、电力市场、新能源、能源经济、储能科学与工程、电力系统、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参考,也可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企业、投资机构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性地总结了截至目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概况,详细分析了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现状、堵点,充分研究了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公认的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发达国家的先进政策经验,继而面向不同储能类型建立了国外新型储能成功参与电力市场的基础模型,并通过与市场响应对比完成了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全书立足于学术和产业融合的角度,穿插了对于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政策体系尽快完善、相关市场机制基于政策加快建设、对应产业链关键环节及时合理响应的启示、正向结论和建议,对于我国新型储能项目参与国内外电力市场运行、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参与国外电力市场建设均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为高等院校能源政策研究、电力市场、新能源、能源经济、储能科学与工程、电力系统、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参考,也可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企业、投资机构提供参考。
本书可为高等院校能源政策研究、电力市场、新能源、能源经济、储能科学与工程、电力系统、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参考,也可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企业、投资机构提供参考。
目 录
前言
第1章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概况1
1.1 新型储能和新质生产力1
1.1.1 新型储能的内涵1
1.1.2 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3
1.1.3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3
1.1.4 新型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新质
生产力的关系4
1.2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概况5
1.2.1 全球新型储能产业现状概述5
1.2.2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现状概述6
1.3 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概况和
发展展望7
1.3.1 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国家层面
课题研究7
1.3.2 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现行实践
探索概况和发展路径8
1.3.3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与电力
市场研究重点40
参考文献48
第2章 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现状49
2.1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相关政策49
2.1.1 国家层面新型储能相关政策49
2.1.2 重点省份新型储能相关政策55
2.2 我国新型储能主要应用场景划分71
2.2.1 按照作用来划分72
2.2.2 按照地点来划分73
2.2.3 按照市场地位来划分74
2.2.4 储能发展的未来方向75
2.3 我国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讨76
2.3.1 电源侧商业模式与问题77
2.3.2 电网侧商业模式与问题79
2.3.3 用户侧商业模式与问题80
2.3.4 独立储能商业模式与问题81
2.4 各省份对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实践82
2.4.1 储能实践开展情况82
2.4.2 电力中长期市场下的实践83
2.4.3 电力现货市场下的实践86
2.5 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堵点91
2.6 相关市场机制优化的政策建议92
第3章 国外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经验研究94
3.1 美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94
3.1.1 市场发展情况94
3.1.2 政策改革历程97
3.1.3 参与电力市场概况99
3.2 德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101
3.2.1 市场发展情况102
3.2.2 政策改革历程104
3.3 英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106
3.3.1 市场发展情况106
3.3.2 政策改革历程109
3.4 澳大利亚参与电力市场情况112
3.4.1 市场发展情况112
3.4.2 政策改革历程114
3.5 日韩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120
3.5.1 日本市场与政策现状120
3.5.2 韩国市场与政策现状122
3.6 国际经验对我国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启示123
3.6.1 现状与问题123
3.6.2 启示与建议124
参考文献126
第4章 国外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经济学理论分析127
4.1 基础模型设定127
4.1.1 供给与需求128
4.1.2 完全竞争市场128
4.1.3 储能的典型技术特征128
4.2 独立储能129
4.2.1 基础模型129
4.2.2 拓展讨论134
4.3 新能源配储140
4.3.1 基础模型140
4.3.2 拓展讨论:不同新能源类型的配储要求143
4.4 用户侧储能144
4.4.1 基础模型144
4.4.2 拓展讨论:配储选择与需求响应148
4.5 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政策建议148
参考文献149
附录151
附录A 2021—2023年国家重要新型储能政策要点汇总151
附录B 我国部分省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要点汇总154
附录C 国内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探索代表性政策159
第1章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概况1
1.1 新型储能和新质生产力1
1.1.1 新型储能的内涵1
1.1.2 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3
1.1.3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3
1.1.4 新型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新质
生产力的关系4
1.2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概况5
1.2.1 全球新型储能产业现状概述5
1.2.2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现状概述6
1.3 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概况和
发展展望7
1.3.1 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国家层面
课题研究7
1.3.2 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现行实践
探索概况和发展路径8
1.3.3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与电力
市场研究重点40
参考文献48
第2章 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现状49
2.1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相关政策49
2.1.1 国家层面新型储能相关政策49
2.1.2 重点省份新型储能相关政策55
2.2 我国新型储能主要应用场景划分71
2.2.1 按照作用来划分72
2.2.2 按照地点来划分73
2.2.3 按照市场地位来划分74
2.2.4 储能发展的未来方向75
2.3 我国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讨76
2.3.1 电源侧商业模式与问题77
2.3.2 电网侧商业模式与问题79
2.3.3 用户侧商业模式与问题80
2.3.4 独立储能商业模式与问题81
2.4 各省份对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实践82
2.4.1 储能实践开展情况82
2.4.2 电力中长期市场下的实践83
2.4.3 电力现货市场下的实践86
2.5 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堵点91
2.6 相关市场机制优化的政策建议92
第3章 国外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经验研究94
3.1 美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94
3.1.1 市场发展情况94
3.1.2 政策改革历程97
3.1.3 参与电力市场概况99
3.2 德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101
3.2.1 市场发展情况102
3.2.2 政策改革历程104
3.3 英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106
3.3.1 市场发展情况106
3.3.2 政策改革历程109
3.4 澳大利亚参与电力市场情况112
3.4.1 市场发展情况112
3.4.2 政策改革历程114
3.5 日韩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120
3.5.1 日本市场与政策现状120
3.5.2 韩国市场与政策现状122
3.6 国际经验对我国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启示123
3.6.1 现状与问题123
3.6.2 启示与建议124
参考文献126
第4章 国外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经济学理论分析127
4.1 基础模型设定127
4.1.1 供给与需求128
4.1.2 完全竞争市场128
4.1.3 储能的典型技术特征128
4.2 独立储能129
4.2.1 基础模型129
4.2.2 拓展讨论134
4.3 新能源配储140
4.3.1 基础模型140
4.3.2 拓展讨论:不同新能源类型的配储要求143
4.4 用户侧储能144
4.4.1 基础模型144
4.4.2 拓展讨论:配储选择与需求响应148
4.5 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政策建议148
参考文献149
附录151
附录A 2021—2023年国家重要新型储能政策要点汇总151
附录B 我国部分省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要点汇总154
附录C 国内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探索代表性政策159
前 言
本书由4章构成,分别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概况、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现状、国外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经验研究和国外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经济学理论分析,详细分析了截至目前国内外促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情况,梳理了政策里程碑节点以及政策引导下的我国和海外市场环境与产业现状,辅以市场反应和典型案例,从学术和产业结合的角度得出正向结论或发展建议,对我国国内新型储能项目(以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为主)参与电力市场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第1章在分析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充分论证了新型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新型储能是支撑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新型储能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本章概述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和全球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凸显了我国在推动全球新型储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从设立国家层面的软课题入手,结合实践积累探索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相关机制。本章基于新型储能示范应用阶段“政策引导+市场选择”形成的商业模式、商业现象、市场格局和不同细分场景下的发展路径,面向国内新型储能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及内卷加剧下储能企业大量“出海”的新阶段,确定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学术研究重点,期望为我国新型储能以中国特色市场化身份参与电力市场先行奠定学术基础,为政府构建完整的保障性政策体系、为新型储能企业拓展全球化市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2章在分析国内电力市场和各省份储能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首次按照市场地位将储能分为独立储能和配建储能,并对独立储能电站和配建储能电站进行了定义,提出了市场化储能盈利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按照电力中长期市场环境和电力现货市场环境分别设计了具体盈利措施。在电力中长期市场环境下,独立储能可租赁给新能源作为并网条件、参与电力辅助服务、获取优先发电量计划,配建储能可租赁给新能源作为并网条件、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在电力现货市场条件下,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停止运行,优先发电量计划取消,目录电价和上网标杆电价取消,储能可赚取现货节点电价差、获取容量补偿电价,同时租赁给新能源作为并网条件,配建储能只能租赁给新能源作为并网条件。从储能发展模式上看,独立储能无论在哪种市场环境下均具有优势,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下的独立储能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国内较为可行的道路。
第3章强调了政策和市场环境是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欧美国家通过完善电力市场规则、明确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身份、提供补贴等措施支持储能发展,为新型储能在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研究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储能参与电力批发市场的政策设计较为完善,德国、日本、韩国更多通过补贴、配额机制等促进表后储能发展,在确立储能市场身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容量定价机制(美国、英国)、现货市场(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激励分布式储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方面,各国政策存在一定的共性。当前国内新型储能收益不足,有必要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通过降低市场门槛、推进辅助服务与现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模型、探索容量电价机制等方式加强新型储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在不断提升新型储能经济收益的同时,加速电力系统低碳化智能化转型。
第4章基于电力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采用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电力供需模型,详细分析了新型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充放电决策问题、各市场主体收益变化情况和市场效率,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储能参与市场可降低电力平均价格,使电力用户获益,但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发电商的市场收益会减少。在独立储能模式下,储能有动机且有能力通过持留来改变市场出清价格,全社会福利无法达到最优水平。在新能源配储模式下,储能不仅会通过持留保持峰谷价差,其消纳能力还受限于所关联的新能源电源,无法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调配。在用户侧配储模式下,全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电力用户的配储意愿和自主调节能力。因此,该章建议通过降低储能前期投入成本、提高储能充放电收益、发展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和推行分时电价等政策,增加市场竞争、优化社会资源调配,进一步实现利用新型储能提高电力系统和区域能源系统效率的目标。
为方便读者更好地把握新型储能政策发展趋势、更好地理解本书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对市场作出更加合理的判断,本书在附录中节选了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公认的、对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特别是参与电力市场有重要意义的国内里程碑性政策(全文或要点摘录),供读者自行查阅。这些政策包括:2021—2023年国家重要新型储能政策要点汇总、我国部分省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要点汇总、国内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探索代表性政策。
全书围绕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展开讨论,力争从政策研究和产业实践结合的角度去阐述新型储能发展过程中不同于其他新能源形态的商业现象和政策激励作用,并结合市场效果给出了清晰的学术模型。当前,我国及全球主要新型储能市场的政策体系都在加速构建,并随市场变化而新制或调整、优化,尽管作者做了最大努力去追踪、适应市场和政策、形势的变化,但由于时间仓促和作者水平所限,本书中的观点表述及引用等方面难免存在疏漏或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1章在分析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充分论证了新型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新型储能是支撑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新型储能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本章概述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和全球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凸显了我国在推动全球新型储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从设立国家层面的软课题入手,结合实践积累探索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相关机制。本章基于新型储能示范应用阶段“政策引导+市场选择”形成的商业模式、商业现象、市场格局和不同细分场景下的发展路径,面向国内新型储能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及内卷加剧下储能企业大量“出海”的新阶段,确定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学术研究重点,期望为我国新型储能以中国特色市场化身份参与电力市场先行奠定学术基础,为政府构建完整的保障性政策体系、为新型储能企业拓展全球化市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2章在分析国内电力市场和各省份储能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首次按照市场地位将储能分为独立储能和配建储能,并对独立储能电站和配建储能电站进行了定义,提出了市场化储能盈利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按照电力中长期市场环境和电力现货市场环境分别设计了具体盈利措施。在电力中长期市场环境下,独立储能可租赁给新能源作为并网条件、参与电力辅助服务、获取优先发电量计划,配建储能可租赁给新能源作为并网条件、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在电力现货市场条件下,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停止运行,优先发电量计划取消,目录电价和上网标杆电价取消,储能可赚取现货节点电价差、获取容量补偿电价,同时租赁给新能源作为并网条件,配建储能只能租赁给新能源作为并网条件。从储能发展模式上看,独立储能无论在哪种市场环境下均具有优势,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下的独立储能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国内较为可行的道路。
第3章强调了政策和市场环境是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欧美国家通过完善电力市场规则、明确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身份、提供补贴等措施支持储能发展,为新型储能在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研究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储能参与电力批发市场的政策设计较为完善,德国、日本、韩国更多通过补贴、配额机制等促进表后储能发展,在确立储能市场身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容量定价机制(美国、英国)、现货市场(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激励分布式储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方面,各国政策存在一定的共性。当前国内新型储能收益不足,有必要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通过降低市场门槛、推进辅助服务与现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模型、探索容量电价机制等方式加强新型储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在不断提升新型储能经济收益的同时,加速电力系统低碳化智能化转型。
第4章基于电力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采用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电力供需模型,详细分析了新型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充放电决策问题、各市场主体收益变化情况和市场效率,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储能参与市场可降低电力平均价格,使电力用户获益,但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发电商的市场收益会减少。在独立储能模式下,储能有动机且有能力通过持留来改变市场出清价格,全社会福利无法达到最优水平。在新能源配储模式下,储能不仅会通过持留保持峰谷价差,其消纳能力还受限于所关联的新能源电源,无法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调配。在用户侧配储模式下,全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电力用户的配储意愿和自主调节能力。因此,该章建议通过降低储能前期投入成本、提高储能充放电收益、发展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和推行分时电价等政策,增加市场竞争、优化社会资源调配,进一步实现利用新型储能提高电力系统和区域能源系统效率的目标。
为方便读者更好地把握新型储能政策发展趋势、更好地理解本书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对市场作出更加合理的判断,本书在附录中节选了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公认的、对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特别是参与电力市场有重要意义的国内里程碑性政策(全文或要点摘录),供读者自行查阅。这些政策包括:2021—2023年国家重要新型储能政策要点汇总、我国部分省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要点汇总、国内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探索代表性政策。
全书围绕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展开讨论,力争从政策研究和产业实践结合的角度去阐述新型储能发展过程中不同于其他新能源形态的商业现象和政策激励作用,并结合市场效果给出了清晰的学术模型。当前,我国及全球主要新型储能市场的政策体系都在加速构建,并随市场变化而新制或调整、优化,尽管作者做了最大努力去追踪、适应市场和政策、形势的变化,但由于时间仓促和作者水平所限,本书中的观点表述及引用等方面难免存在疏漏或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