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6337723
◆用阿德勒心理学养大的孩子,一辈子都很幸福!因为他们生命中有满满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掌握阿德勒的核心养育理念和技巧,“看见”孩子,更懂孩子,也更会教孩子!
◆阿德勒心理学可以:
○不再迁怒于孩子的行为,而是关注行为背后的目的,深刻理解并有效地引导孩子;
○把错误目标与行为变成独立自主、负责的表现——以鼓励代替赞美和批评;
○以自然而合理的后果代替惩罚,不再靠体罚及吼叫“教”孩子,也学会放手不再包办;
○以倾听和“我”句式,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了解。
◆给父母一种坚定而温和的力量,有“不完美的勇气”!
◆中外多位重量级大咖联袂推荐,简·尼尔森、姚以婷、叶武滨……盛赞图书!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盛赞:“她教家长们如何‘看见’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能力和勇气,如何自我关爱,这些是构建孩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基石。”
阿德勒心理学在教养方面,强调人格的健全,强调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旨在让一个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备受鼓舞也能够鼓舞他人的人,幸福好过自己的一生!
本书教给父母一些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养育技巧:藉由探讨儿童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深刻理解并有效地引导孩子,把错误目标与行为变成独立自主、负责的表现——以鼓励代替咱们和批评;以自然而合理的后果代替惩罚;以倾听和“我”句式,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了解。
阿德勒心理学可以满足孩子对于情感、成长和学习、意义感、鼓这的四大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能力感、价值感和勇气,从而获得幸福充实的人生!
第一章 “我是被理解的!”
——父母如何“看见”孩子,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
1.1 你真的理解孩子吗? /002
1.2 孩子是如何感知的? /005
1.3 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008
1.4 发育中的大脑/024
1.5 妈妈定了,局面就定了/028
1.6 横向关系是有效养育的基础/033
第二章 “我是被爱的!”
——父母如何与孩子有效联结,建立良好亲子关系2.1 生命最初的联结/039
2.2 接纳孩子每种情绪的重要性/043
2.3 有效的联结,从共情开始/046
2.4 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052
2.5 面对情绪容易失控的孩子/062
2.6 优质时光提升亲子关系/067
2.7 游戏力带来松弛感/072
2.8 多子女家庭爱的联结/076
第三章 “我是有能力的!”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内在自信,走向独立3.1 让孩子自己做/089
3.2 避免溺爱和包办/091
3.3 写作业,是谁的课题? /094
3.4 以合理后果代替惩罚/101
3.5 不要期待孩子不学就会/106
3.6 用提问为孩子赋能/110
3.7 不要和孩子对着干/114
3.8 孩子打人的背后/118
第四章 “我是重要的!”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意义感,建立影响力
4.1 社会情怀的意义/125
4.2 让孩子参与家务/130
4.3 表达真实感受/138
4.4 赢得孩子的合作/141
4.5 做孩子的榜样/146
4.6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150
4.7 不可或缺的家庭会议/161
4.8 放下“我”,成为“我们”/170
第五章“我是有勇气的!”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勇气,不惧人生的挑战
5.1 父母要避免让孩子气馁/179
5.2 以鼓励代替批评/185
5.3 少赞美、多鼓励/191
5.4 鼓励的表达形式/197
5.5 鼓励的基本态度/201
5.6 关注孩子的细小进步/205
5.7 用加法视角代替减法视角/208
5.8 将错误视作学习机会/212
第六章 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的自我觉醒与成长,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6.1 来自过去的影响/219
6.2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223
6.3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227
6.4 练习身心的安定/231
6.5 照顾好自己/238
6.6 父母的角色/241
后 记 不完美的勇气/249
致 谢 /254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父母 不能时时陪伴在孩子身边去帮助孩子抵挡人生的风风雨雨,也不能代替孩子过他自己的人生。总有一天,孩子要单飞。而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帮 助孩子做好从家庭跨入社会的准备,让他们有能力在自己的时代生活得很好。
十二年来,我养育两个孩子,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近十年。这期间,我遇到过很多的挑战,有过无助、迷茫和焦虑,也有穿越迷雾的欣喜。我倾听过很多父母的挣扎和无奈,也见证了很多家庭的成长和改变。如何当好父母是一个难题,然而,当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方式有比较多的觉察,当父母能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想法,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又能把这些需求适时、恰当地给到他们的时候,就会发现,养育其实是非常有趣的、有回报性的。我要感谢阿德勒心理学给予我们的心法、工具和智慧,让我们能够把养育孩子这份工作做得很好。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年) 的个体心理学被称为人性心理学的源头,深刻影响了许多知名心理学家,包括人本主义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罗杰斯,以及认知心理学派的亚伦·贝克等人。他们延续了阿德勒的哲学立场,即人类总是以目标为导向,不能只把人类理解为一连串的生物冲动。
阿德勒心理学也是儿童教育领域应用最多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是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借由探讨儿童行为背后真正的目的,教导父母深刻地理解孩子,有效地引导孩子,把错误目标与行为变成独立自主、负责任的表现——以鼓励代替赞美和批评;以自然而合理的后果代替惩罚;以倾听和“我信息”,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了解。相较于人的生物属性,阿德勒更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在社会上就是追求两样东西——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建立发生在儿童早期。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孩子提供支持,这也是孩子的四种心理层面的基本需求。
第一种需求是对情感的需求。婴儿自出生开始,就有渴望被抚摸和 拥抱的原始情感需求。每个孩子都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照顾者的正向 回应,是促进孩子与人情感联结的关键。与人建立联结的人,有安全感、 有合作力,能够接触和结交朋友。他们感受到“我被爱”,觉得自己有 归属。对归属感的需求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且永远都不会消失。每个 孩子都需要对家长和老师有牢固的情感依恋,哪怕只有其中一端也是好 的。他们能感知到与他人的联结——自己是被爱的、被理解的和有归属 感的。当这种情感的需求缺失时,孩子可能感受到疏离、孤立、不安全, 他就可能会以退缩、远离人群的过度补偿模式来保护脆弱的自尊。他可 能会尝试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消极的行为来吸引关注,甚至通过涉入 毒品、酒精、暴力等方式让自己成为焦点,以确保自己在群体或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有联结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是保护青少年远离这些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种需求是有关于成长和学习的需求,是改善提升的需求。婴儿出生后会自觉地寻找乳头;蹒跚学步时,摔倒后他会努力地爬起来;他想要自己系鞋带,自己吃饭……他需要有“我能做到”的感知,从而建 立内在的自信,走向独立。觉得自己有能力的人会有一种胜任感,有自制力、有自律性、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自力更生,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任何他们立志要做的事情。当这种能力 感缺失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于是会特别渴望拥有自己缺失的那部分。他们的行为可能表现为与成年人对抗,只有当自己说了算,或者其他人管不了自己,才有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经常变得依赖他人或者试图压倒他人。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和陷入父母和“权力之争”。
第三种需求是对于“意义感”的需求,也是“被需要”的需求。孩子们需要感觉自己的重要性——我是有价值的,我能做出贡献。觉得自己很重要的人,会相信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能有所作为,而且他们以某种方式为周围的人做出贡献。阿德勒说,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寻找价值感, 但是如果一个人看不到“人生的意义必须建立在对他人有益,为他人做 贡献”的基础之上的话,他可能就会在寻找意义上犯一些错误。阿德提倡的“社会情怀”(德语原文是Gemeinschaftsgefüh1, 英文翻译为 Social Interest), 是指我们找到了建立归属感和做贡献的方式,这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社会情怀的孩子,日后很愿 意并且能够做出贡献,并发展出自尊和同理心。而当这种“我被需要”“我 很重要”的感觉缺失时,孩子可能会感受到自己是多余的、无关紧要的、 渺小的、受伤的。这种感受对他们来说十分痛苦。觉得自己不重要的孩 子,通常自尊心差,而且容易主动放弃,他会不断地证明他人的不公正,并在感到受伤时以牙还牙。
第四种心理需求是对于鼓励的需求。孩子们需要勇气来直面人生的挑战和困难,即使在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的情况下也能勇往直前。阿德勒说,没有一个孩子、一个个体、一个组织,能在缺乏鼓励的情况下健 康地成长。作为父母和老师,有责任通过爱与鼓励,帮助孩子感受到“我 有勇气”,不惧人生的挑战。鼓励是是促进孩子发展社会情怀和勇气的 最好方法。被鼓励长大的孩子,不会用成败来衡量自己,而是把注意力 放在努力的过程上,因此他们不会害怕失败。他们明知有困难,也会勇于尝试,为之付出努力。他们愿意承担风险,并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具有 挑战性的人生。他们还富有极强的复原力和韧性。当勇气缺失时,孩子 可能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感受到自卑、沮丧、无望,他们不愿冒险,往往不经过尝试就放弃,竭尽所能地避免失败。
北美阿德勒心理学派的临床心理学博士柏蒂·璐·柏特纳尔(Betty Lou Bettner) 博士,将这四个需求提炼为4C, 分别是 :Connect (联结) 、Capable (能力)、Count (认可)、Courage (勇气),这样就更加方 便记忆和理解。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会成为一个备受鼓舞也能鼓舞他人的人,拥有享受工作、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并在对这个 社会做出贡献时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反之,当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 足时,孩子会出现一些“不当行为”,如放弃、回避、欺骗、否认、拖延、强词夺理、找借口、争辩、对着干等,无法通过建设性的方式获得 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以上不当行为。这些不当行为并不 是问题所在,而是孩子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不要去消除这些行为, 而是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达到目标。就好像我们生病了,医生不会训斥我们,而是询问病情、检查身体,并拟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理解孩子”,从行为目的论和脑科 学的角度来阐述孩子为何有这样那样令人费解的行为,理解了孩子之所 以有这些行为是缺乏知识(意识)或有效技能导致的,又或者是孩子发展阶段中的典型行为,父母便能对孩子持有更多的耐心、包容和理解;
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孩子的四种基本心理需求出发,来阐述父母可以怎么做、怎么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和为什么要这么说,从而帮助孩子建立 归属感和价值感;第六章是“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是我们一生的功课,育儿最终是育己。在这六章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也贯穿始终,作为养育方法的指导原则。这十个理论分别是:
一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所有的行为都有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的目的。
二 、我们是完整的个体(认知、感受和行为合一);生活的各个层面也不可分割(例如工作、爱、友谊)——整体论。
三、每个人在尊严和被尊重方面都是平等的——横向关系,而非纵向关系。
四 、有关私人逻辑:不是关注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对发生的事情赋予意义——认知论。
五、社会情怀(社会兴趣、社区感受)。
六、我们的行为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目标是想做得更好——目的论。
七、每个人具有开创命运的能力,即创造性自我。
八、鼓励。
九、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当错误发生时,我们要关注解决方案,而非惩罚和奖励。
十、不完美的勇气。
除了正面管教与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本书还涉及部分正念、脑神 经科学和家庭治疗的知识。书里有很多育儿小故事,是基于我自己和学 员们真实生活的案例分享,希望你读了以后能会心一笑,共鸣之余还能从中得到启发。
阿德勒在《儿童的教育》中说道:“心理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好的科学,而是要边学习边实践。”教育的主要部分来自实践,实践能力是人成长的关键。愿父母们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跟随书中的理念与方法,切身实践和练习,锻炼自己真正“看到”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归 属感、价值感、能力感和勇气,帮助孩子培养社会情怀,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获得幸福充实的人生。
Vickie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了阿德勒心理学和正面管教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她教家长们如何“看见”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能力和勇气,如何自我关爱,这些是构建孩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基石。对于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创始人
《给孩子过好一生的勇气》带给读者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并以大量实际场景案例与迷茫与挫折中的父母共情,生动解释什么是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正向养育。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表象与内在真实之间的差异,并能获得实用和学术的双重启发,更有方法地去沟通、理解和引导,在更好的亲子之爱中共同成长。
黎音,世界广告大会金驼铃奖评审主席
这本书,凝聚了郭琼多年所学和实践,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又不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常见困惑,比如孩子打人、写作业磨蹭、两孩争斗、爱玩电子产品等等都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洞见的解答。相信在阅读过程中,您定能收获满满的启发与成长。
姚以婷,亚和心理咨商所院长
很高兴能读到伟博妈妈的这本新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和每个父母一样每天都在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每天也在为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所困惑。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如何读懂他们?又如何支持他们在独有的成长轨迹中寻找正确的方向?我们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这本书中的众多案例研究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可以引发我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思考,让每个读者找到各自独特的参考方案。
费建华,上海德闳学校创校校长
5.2 以鼓励代替批评
让孩子感受到重要性,建立比较高的自尊,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是减少或避免对孩子的批评。中华民族是个谦逊的民族,但在教育孩 子方面,却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因为过于谦逊,而过分强调孩子的错 误,不注意肯定和赏识孩子。成人的批评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 中又是公开且重复的批评最有杀伤力。“你早干什么去了?”“你为什么 又在上网课时玩游戏?屡教不改!”“你总是这么磨磨蹭蹭!”这些负面 的话就像黏力超强的负面标签,植入孩子的自我概念中。被批评的时候 孩子往往感到不安全,他的身体会传递给大脑一个信号,表现为用行为来反抗。
有些孩子虽然很努力,但父母仍不能减少批评,导致他们索性干脆 放弃努力;有些孩子变得过度紧张,对犯错有灾难性的恐惧。然而,越 紧张,越容易犯错。越犯错,越紧张,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孩子无法 全力发挥才能。孩子长大后,可能对他人的批评与不满过度敏感,造成 生活困扰。还有些时候批评激活了父母和孩子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引发亲子冲突,无法缔结良好的亲子关系。
而且,父母一直批评孩子的那些事情,孩子并没有改进,相反,还 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要问自己,为什么我一直用一种无效的 方式却期待一个有效的结果?如果在孩子做对的时候你没有及时地肯定 他。鼓励他,却在他做得不好的时候批评他、责备他,那么你正在使用让一个人染上恶习的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最怕被父母漠视,正面的反馈没有得到,他们就会去做那些招 致负面评价的事情,至少还能获得父母的关注。所以,制止孩子不当行 为的方法,是减少责备和批评,给孩子正向反馈。要像猎人一样留心, 一旦孩子不再出现之前的不当行为,做得好一点点,就要及时地关注并 给予认可和鼓励,这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阿德勒认为,孩子的成长是 基于优点的。父母若能时刻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孩子必然越来越自信。
我先生曾经颇为沮丧地问我:“总是说不批评不批评,那你说,有 什么其他办法?”这是很多父母的烦恼。如何在不批评孩子的情况下,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呢?面对这个问题,阿德勒明确地回 答,没必要任何事情都用斥责、处罚或威胁的方式解决,向对方简单地
说明,进行亲密的沟通就够了。只要建立起信赖关系,对方就能接受。
有天晚上到了要熄灯睡觉的时间,小树还在慢悠悠地玩奥特曼,我 过去把他的奥特曼拿开,提醒他刷牙睡觉。我离开一会儿,发现他又把 奥特曼拿在手里在玩……那一刻我留意到身体里有一股火要冒出来,差 点要吼他。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吼他的目的不过是希望他乖乖听话,赶快 去睡觉。发怒和批评也许在这个当下有用,孩子迫于权威和压力而“乖 乖就范”,也许没用,孩子被骂有可能引发孩子更大的反抗,反而睡得 更晚。无论有没有用,都对亲子关系不利,我们可以采取比发怒更有效 的办法达成目的。于是,我再一次走过去,轻轻地拿走了奥特曼,只是指了指时间,小树便去刷牙,然后上床睡觉了。
愤怒并不是无法抑制的情绪,而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创造出来的
产物。所以识别了发怒的目的,我们可以找到对的方法,把自己从情绪
中解放出来。社会赋予父母及老师教育下一代的职责,父母若因情使然,经常批评孩子,就会使得孩子害怕学习、不想学习,则有违教养与教学的初衷。
我们有很多代替批评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 合作,还不会破坏亲子关系,而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发展合作能力的 基石。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更愿意合作,也不太会进入到要遭到批评的境地,这是相辅相成的。
口给自己的内在提醒
一个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理智脑(前额叶皮 质)还没有发育完成,不良行为背后是很多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我 想和你有更多联结”“我需要处理大的情感”“我安全吗?”等。而往往 孩子的不良行为,容易点燃家长,家长在情绪脑的作用下对孩子发火、吼叫、批评、惩罚……这些“反应性管教”最终会造成两败俱伤。
孩子会习得家长的“反应性管教”,家长更加看不惯,加强控制,
最后孩子可能会产生羞耻感,羞耻感导致叛逆。
任何时候,共情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培养他们内在的力 量感,增强处理挫折和烦恼的内在能力。只是呵斥他们,并不能让他们产生内在力量。在责骂和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真的有必要批评么?我们可以平静地说:“该洗脸了吗?”甚 至可以更轻松一点:“我看到一张小脏脸需要洗洗咯。”我们可以有除了
发怒之外的解决办法。
(2)我的批评有助于孩子感到放松和渴望合作么?还是造成了恐惧
和联结断裂呢?
(3)的责备是基于不切实际的期待么?很多父母希望告诉孩子一遍, 他们就学会了。这种期待是不现实的,孩子花了两年时间才学会说话,而社交和情绪技能,如合作、分享、抗挫折能力则需要孩子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同时,换位思考,设想一下当自己处在孩子的处境时,你希望他人 怎样对你,才能感到舒服自在呢?有了这样设身处地的思考,家长就会更容易理解孩子。
孩子希望得到我们的支持,如果将一切都归咎于孩子,你就将孩 子和问题绑定在一起,你和孩子站在了对立面。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 站在一起,面向问题:“看,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来想想怎么解决。”这时候,你和孩子是有联结的,你们一定能解决问题。
口用“一个词”代替批评
批评:你怎么又把书包到处乱扔!跟你说过多少次要收好你就是
不听!
一个词:你的鞋子!
批评:你怎么还在看电视?你又没有遵守约定,下周你不能看了!
一个词:(指指墙上的钟表)时间到了。
尤其是对于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我常给家长的建议是“惜字如 金”。父母说得太多会造成冲突。冲突越多,孩子越可能对你形成固有思维,更不愿意听你说话了。
口用“体验结果”代替批评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视“体验结果”。还是孩子 不肯收拾玩具的例子,就算父母用斥责、威胁的方式逼迫他收拾几次,到头来他也不会记得主动去收拾玩具。
先分清楚这是谁的课题。如果玩具是在孩子房间里或者孩子的玩具 房里,那父母大可放任不管,反而有效果。人是通过“体验”来学习的, 孩子更加是。当孩子尝到找不到玩具的痛苦时,他们就会明白收拾玩具 的好处。可是有些孩子根本体验不到这个“失败”的过程,就被“好心的” 父母从中干涉了。孩子有经历失败的权利,所以适度的放手很重要。不 是因为做得到而放手,而是因为放手才做得到。让小牛下地,它才能学会耕田啊。
口用“关注解决办法”代替批评
眼看出门上学的时间就要到了,六岁半的孩子还在不紧不慢地穿 衣服。之前叫了几遍不起床,起床了又躺回被子里睡。只剩下15分钟 就要出门,衣服还没穿好,更别提刷牙洗脸吃早餐了!本能地,我想 吼:“你还要不要上学啊?你不想上学是吧,那你就慢慢弄吧。校车走 了就走了啊,你就在家里待着吧!”但我不能这么说,这样说,会让他更气馁。
我要做的是,和他表明我的着急,并且一起制定日常惯例表,把晚
上睡觉的时间提前,以使早上能更早起床。不急、不催、相信孩子。
在一个我们俩都感觉好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坐下来,问他:“想想 看,你睡前都有哪些事情要做呢?”让孩子回答,你帮他写下来,或者他自己写或者画。然后让孩子排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什么。过程中要注意,孩子参与得越多,他的配合度也就越高。
对于四岁以前的孩子,他还不会写写画画,我们可以把他做每件事
情的照片拍下来,打印出来,让孩子看着照片来排序。
有了日常惯例表,你只需要轻轻提醒孩子:“你接下来的下一项任
务是什么呀?”日常惯例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小乌龟又死了一只。本能地,我想把六岁半的孩子叫到跟前来,对 他说:“你看吧!乌龟又死了一只。买了乌龟你又不好好照顾它,以后再不能养了!”但是我不能这么说。这样说的结果,会让他更加气馁。
我可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过失,去反思我们哪里没有做 好,让小乌龟死掉了。和孩子一起思考,我们接下来怎么做可以让其他 的小乌龟生活得更好。比如,我们可以贴一个小乌龟的喂食表、换水的日程表,用可视化的图表来提醒我们。
面对问题,我们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去责备孩子做错了。而是和
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思考,我如何才能帮助到他?
口用“鼓励”代替批评
检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有效和得当,要看孩子的行为有没有
改變。
举个例子,面对不怎么会整理的孩子,父母不断地批评孩子:“怎 么又弄得乱七八糟!”“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不收好!”最后的结果行 为并没有得到改善。同理,孩子磨蹭、写作业难、偷玩游戏……,父母斥责得越多,孩子越是积习难改。
我们如果能改变一下思路,在孩子稍微有点进步时,就鼓勵他,孩 子逐渐会重复正向的行为。“我注意到你今天一玩好桌游就收拾了!”“谢谢你洗完澡把浴巾挂到架子上了!”这也会让孩子感到“我是有能力的!”“我能做到!”改变行为是通过正向强化,而不是负面批评。
孩子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和他身边的成年人与他 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有关。让我们多给孩子鼓励,把“自信”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吧。有关鼓励的具体运用,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里体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