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202075
★ 十篇精彩的读书札记致敬十位经典作家
他因为爱读柏拉图而遇见德鲁克。
他希望他的读者因信任德鲁克而结识柏拉图。
在过去,人们把伟大的技艺封存在伟大的故事之中。
在今天,我们需要对伟大故事多一点耐心,厚道,和勇气。
★ 一位让人猛然锐痛的作家,让我们从单向度的生活中苏醒
作者杨无锐四十岁前后那几年,特别喜欢结交能够一起晾晒困惑的朋友。
他不再带着答案读书,而是带着中年困惑走进那些困惑之书。一旦从往昔自以为不惑的固陋中解放出来,早年读过的很多书就变得陌生,且有趣。这些书,在书架上等了他很多年。它们不愿和审判者相遇,它们只和困惑者交谈。
所有作者里,他热爱那些把写作当成自我教育的人。读他们的书,是对自己的自我教育。专业、文体越来越不重要。不太在意区分哲人、小说家、诗人、神学家。“现实主义”“感伤主义”“魔幻主义”之类的标签更变成无聊且无用的废话。他只是读,像观察朋友那样观察这些作者,看他们如何带着盼望困惑,看他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融化、瓦解,乃至崩溃,看他们在异象面前的恐惧和惊赞。
★ 一本“四十而惑”之书,让人在绝望中看见希望
十位顶尖作家的困惑之书,十个看见绝望景象的故事,十位在绝望中看见希望的水手,在灯火将尽时看见十束光。其光微末,足以照彻人间。
这十位作家,是柏拉图、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罗森茨维格、托马斯·曼、卡内蒂、米沃什、迪伦马特、德鲁克。
这本《亚特兰蒂斯的水手》,就是无锐对十位“带着盼望困惑”的作家的私人阅读札记——
古代那些无甚野心的读书人,青灯黄卷,随手在页眉、碎纸上写几句体己话。那就是札记。
★ 我们都需要“见世面”:比答案更重要的是视野
作者认为,没有视野的扩展,以及为了扩展而付出的共同努力,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可能产生团结。不是用一个答案反驳另一个答案,而是要用新的视野覆盖旧的视野。
这是专业读书人写给普通读者的经典阅读通识读物。书中收录的十篇文章,为作者数年来苦心孤诣写就的读书札记。其阅读和评论的对象,从柏拉图、莎士比亚,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托马斯·曼、米沃什等;其写作旁征博引,让大量经典文学著作散落其中,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震撼领悟。对于读者来说,它是一部难得的、诚恳实用的阅读指南,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阅读路径,构建拓展自己的阅读谱系。
目 录
- 序
- 辑一:灵魂现象学
在旅途中兄弟相认:读《理想国》
教育家伊阿古:读《奥赛罗》
从洞穴到地下室: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 辑二:生活的技艺
生活有个“契诃夫结”:读契诃夫
守住日子:读罗森茨维格
- 辑三:不合时宜的人
曼的病人:读托马斯·曼
可燃的世界:读卡内蒂
逃离乌尔罗:读米沃什
帝国及其叛徒:读迪伦马特
亚特兰蒂斯的水手:读德鲁克
序
一
这本小册子,包含了关于十位作家的十篇札记。十位作家是:
- 柏拉图,古希腊,前427—前347
- 莎士比亚,英国,1564—1616
-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1821—1881
- 契诃夫,俄罗斯,1860—1904
- 罗森茨维格,德国,1886—1929
- 托马斯·曼,德国,1875—1955
- 卡内蒂,英国,1905—1994
- 德鲁克,美国,1909—2005
- 米沃什,波兰,1911—2004
- 迪伦马特,瑞士,1921—1990
十篇札记,都是在过去的五年里写成的。最早的一篇写于2017年,最晚的一篇写于2020年。这些札记会谈论小说、戏剧、诗,但这不是一本文学史论著。札记也会谈到哲学和宗教,乃至管理学,但这不是一本思想史论著。
如果说十篇札记之间有什么贯穿的主题,那就是我在四十岁时问自己的问题:“如何过好这一生?”
四十岁才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太晚了?我不知道。人在什么时候最适合提出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年轻人煞有介事地思索人生,大多急着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然后急着为之粉身碎骨。年轻人不缺勇气,年轻人唯一害怕的是,不知哪一天,勇气消失不见。那一天,他们称之为中年。等到中年真正来临,我才知道还有比粉身碎骨更需要勇气的事,那就是在无数青春亢奋里发现可笑,在无数血色浪漫里发现荒唐,笑过之后,又发现这笑的可笑。四十岁前后,我就忽然陷入了笑的恶性循环。这比随时准备为什么事粉身碎骨的青春期难熬多了。随时准备粉身碎骨,那意味着要用脆弱的生命去奔赴去顶撞某种坚牢的东西。笑的恶性循环却意味着,一边奔赴、顶撞,一边看着迎面而来的虚无,深不可测的虚无。
古人说“四十不惑”。至今参不透这话。身边的确有不少刚过四十就不惑起来的朋友。不惑也是千姿百态。有人紧紧抓住一个答案。有人看穿所有答案。我喜欢这些笃定的朋友。一有机会,就观察他们。我也喜欢观察另一类朋友。他们越活越不笃定。每次相聚,我都发现他们身上某些东西在融化,在瓦解。但他们不慌张。他们像个旁观者那样,看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融化、瓦解。他们甚至有所期待,静静等着融化、瓦解之后将会发生的事情。他们不急着宣布消除困惑,也不遮盖困惑带来的笨拙、迟疑。他们从不假装笃定,他们笃定地放下所有假装。他们越来越不坚硬,却越来越透明。他们愿意让变化发生,带着失望,也带着盼望。
四十岁前后那几年,我特别喜欢结交能够一起晾晒困惑的朋友。晾晒困惑的意思是,不必带着答案来,不必带着答案去,不慌不忙地在困惑里挥霍一宿闲话。那几年,我也特别喜欢读那些困惑之书。或者说,那些不屑于掩饰困惑的作者写的书。年轻时赖以意气风发横冲直撞的答案都失效了,甚至全都变得可笑。这时我才发现,忍耐困惑才是治疗困惑的良药。
于是就有了这本小册子:十篇关于困惑之书的札记。这组札记本身,也是一本困惑之书,关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困惑。
二
我的职业,是在大学里讲授汉语古代文学。这本书与职业无关。与职业无关,有两个意思:一、我读这些作家,不是为了在课堂上讲他们;二、我写这些札记,不是为了炮制论文和讲义。这本书的唯一目的,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自我教育。一个教师和一名工人、一位老农没什么两样。劳作一天之后,他需要休息。他得想办法找到一些消遣之道,否则他无法化解生存重压之下的怨气、戾气。吼一段秦腔、读一本托马斯·曼是相似的消遣。它们都能让人意识到天底下除了眼前的故事,还有很多别的故事。单单意识到这一点,人就能从怨气、戾气里舒展开来。怨气、戾气,往往滋生于过分狭隘的生命故事。
四十岁前后那几年,我在课堂上讲《论语》、《史记》、杜甫,回到家就翻开柏拉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许是因为缺乏专业意识和学术敏感,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撕裂。我也不觉得孔夫子和柏拉图有什么了不得的区别。读大学的时候,认真研究过几本揭示“中西之别”的大著作。据说,直至今日类似的著作还在批量生产。但这些话题早就与我无关了。有几次,一边在灯下读柏拉图,一边想象他和孔夫子的聚会。他俩大概会争吵吧?他俩大概会不停争吵吧?可是,争吵恰恰是人们相聚的方式。柏拉图说,文明意味着说服取代征服。而说服首先意味着,要忍耐争吵,要学着把争吵变为团结的艺术,而不是分裂的借口。某个晚上,我纵容自己沉浸在孔子舌战柏拉图的幻想里。忽然,我意识到读了那么多年的《理想国》,完全读错了。这本书根本不像波普尔所说,是为某种严苛的统治提供蓝图。这只是深刻的曲解。《理想国》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几个朋友相遇,为了达成团结,他们自愿在一场并不轻松的心灵游戏中扩展视野。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告诉读者,没有视野的扩展,以及为了扩展而付出的共同努力,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可能产生团结。严厉的国王可以把全体公民绑在一起,却没能力命令人们团结。争吵、说服、团结,永远只能是心灵的伟业。
好书都有一种说服的力量。《论语》《史记》是这样的书,《理想国》《群魔》《魔山》也是这样的书。这里所谓的“说服”,不是那种手持标准答案的耳提面命喋喋不休。柏拉图最精彩的段落,都不是这样。他不是用一个答案反驳另一个答案,而是用新的视野覆盖旧的视野。没有任何手持正确答案的人接受反驳。但他的答案或许会在视野更新中悄然失效。
《理想国》向读者展示了视野扩展所需的勇气、忍耐、友爱、想象力。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米沃什则向读者展示了视野扩展是一件何其痛苦的事情。这些现代作者都是受难者。为了获得对生活的理解,他们自愿从笃定走进困惑,一层一层撕开身上的鳞甲。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个世界太过庸常,以至于无需惊赞,无需恐惧,只需忍耐。受难者却从庸常的生死川流中看见比死更恐怖、比生更奥妙的事情:异象。他们是看得见异象、讲述异象的人。异象,不会让人逃离世界,却可以让人用别种眼光打量曾经熟悉的世界。有些人把异象视为折磨。另一些人则能从异象获得教育。或者说,有些人愿意接受异象的教育,有些人则拒绝。
四十岁前后,我花了几年时间重读旧书。因为曾经接受算得上正规的文学教育,所以我养成一身卑鄙的读书习惯。比如,我习惯于依赖教科书上的文学史框架。一套文学史无非是一系列审判案卷,和一串审判语汇。一个过早掌握审判语汇的学生,会在学会阅读之前终结阅读生涯。因为阅读总是比审判难,欣赏总是比解释难。曾经,我是一个被审判语汇武装到牙齿的伪读者。翻开一本书,我心心念念的是施展审判的技艺与权柄。四十岁前后,过去赖以自信的专业、学问开始松动。所有用以审判的答案都显得卑鄙可笑。我不再带着答案读书,而是带着中年困惑走进那些困惑之书。新的阅读方式让我觉得自己被解放了。我从往昔自以为不惑的固陋中解放了出来。于是,早年读过的很多书变得陌生,且有趣。这些书,在书架上等了我很多年。它们不愿和审判者相遇,它们只和困惑者交谈。
所有作者里,我热爱那些把写作当成自我教育的人。读他们的书,是我对自己的自我教育。专业、文体越来越不重要。我不太在意区分哲人、小说家、诗人、神学家。“现实主义”“感伤主义”“魔幻主义”之类的标签更变成无聊且无用的废话。我只是读。像观察朋友那样观察这些作者。看他们如何带着盼望困惑。看他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融化、瓦解,乃至崩溃。看他们在异象面前的恐惧和惊赞。他们的问题也无非是“如何过好这一生”。他们是在不同时代不同语言里遭遇同样困惑的人。或者说,他们是愿意承认遭遇困惑的人。
从这些困惑之人的困惑之书里,我学到很多,唯独没有找到答案。我把阅读的过程记下来,就有了一组困惑札记。这本小册子,收录了其中的十篇。我不知道这些文字算是什么文体。它们肯定不是文学评论,肯定不是文学史研究,因为它们不配。它们也肯定不配充当任何专业的研究成果。我很高兴它们不配。我只能把它们称为札记。古代那些无甚野心的读书人,青灯黄卷,随手在页眉、碎纸上写几句体己话。那就是札记。
三
十篇札记,大体按作者年代排序。我又把它们分成三组。
“灵魂现象学”包括三篇:读《理想国》、读《奥赛罗》、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从柏拉图、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读到的,是对人之可能性的勇猛探究。依照现在流行的标准答案,“人”是某种事先规定了的东西,是被某种必然规律预定了的结论。而在他们那里,人是在“神性”“魔性”之间的中间状态。这个中间地带无比广阔,无比暧昧。人的不确定性,是世间一切绝望的根源,也是世间仅存的希望。柏拉图、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人性观察家。我不知道是否能说他们写尽了人的可能性。但他们至少把人性的暧昧、流动展现出来。他们的工作从不解除困惑,只会制造困惑。困惑的好处是,治愈那些廉价的绝望、廉价的希望。
“生活的技艺”包括两篇:读契诃夫、读罗森茨维格。契诃夫的作品总是带着一丝忧郁,不浓重,却化不开。契诃夫的忧郁,是一个保护层,让他免于直面虚无。信仰缺席留下的虚无,折磨着契诃夫,也折磨着托尔斯泰。他们的解决之道各不相同。托尔斯泰有些莽撞地编织自己的“主义”,就像砌了一面墙,把虚无挡在墙外。契诃夫则在忧郁的薄雾里忍耐着,守着易碎、已碎的樱桃园。谁更勇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们的全部努力只是让生活得以继续。这不是小事,而是伟业。为了捍卫生活,罗森茨维格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是最该忧郁的人,也是最有能力砌墙的人。他却用自己的活法推倒了墙,驱散了忧郁。
“不合时宜的人”包括五篇:读托马斯·曼、读卡内蒂、读米沃什、读迪伦马特、读德鲁克。这是几位不合时宜的现代人。20世纪的典型特征是,人们一方面饱受灾难,一方面热衷于颂歌。20世纪的人们大多是进化论教徒。他们不假思索地认定自己站在人类进化的顶峰,不论智慧,还是道德。得到证实的却是,他们自行制造自行承受的苦难达到了人类进化的顶峰。20世纪人类有资格歌颂自己。他们的确站在知识和力量的顶峰。他们的知识和力量足以摧毁他们自己。他们却找不到什么知识和力量去约束那种兴高采烈的自我毁灭。托马斯·曼他们,是对人类的自我歌颂保持警惕的人。在颂歌流行的世纪,不唱颂歌就是不合时宜。他们不唱颂歌,不是因为不爱。恰恰相反,正是出于巨大的爱,他们才拒绝成为颂歌时代的土著居民。他们担心,狂热的颂歌可能会摧毁一切爱的能力。在处处人群涌动的世纪,他们不断追问:人在哪里?毕竟,“如何过好这一生”是人的问题,不是人群的问题。习惯于躲进人群的人,快要配不上这个问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