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20912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的经典著作,Rosen教授的大作,在国际、甚至国内学术界影响很深。图书集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为一书,注重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理论在工业应用中的应用探讨,同时内容新颖,把近些年新出现的一些研究热点,如纳米应用,分子模拟,生物领域的应用等等。
编辑推荐您同时关注:
本书适合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使用表面活性剂的行业如日化、纺织,医药、农药、选矿、采油、金属加工等领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参考。
1.1 界面现象和表面活性剂变得重要的条件
1.2 表面活性剂的一般结构特征和行为
1.2.1 电荷类型的一般用途
1.2.2 疏水性基团性质的一般影响
1.3 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影响
1.3.1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
1.3.2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和皮肤刺激性
1.4 商品表面活性剂的典型特征和用途
1.4.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4.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4.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4.4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4.5 基于可再生原料的新型表面活性剂
1.5 一些有用的一般法则
1.6 表面活性剂文献的电子检索
参考文献
问题
第2章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 双电层
2.1 双电层
2.2 固-液界面的吸附
2.2.1 吸附和聚集的机理
2.2.2 吸附等温线
2.2.3 自水溶液中吸附到强荷电吸附剂表面
2.2.4 自水溶液吸附到非极性、疏水性吸附剂表面
2.2.5 自水溶液中吸附到无强荷电位的极性吸附剂表面
2.2.6 吸附对固体吸附剂表面性质的影响
2.2.7 自非水溶液的吸附
2.2.8 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
2.3 液-气(LG)和液-液(LL)界面上的吸附
2.3.1 Gibbs吸附公式
2.3.2 利用Gibbs方程计算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每个分子的面积
2.3.3 LG和LL界面上的吸附效能
2.3.4 Szyszkowski方程、Langmuir方程和Frumkin方程
2.3.5 在LG和LL界面的吸附效率
2.3.6 在LG和LL界面的吸附热力学参数计算
2.3.7 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吸附
参考文献
问题
第3章 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
3.1 临界胶束浓度(CMC)
3.2 胶束的结构和形状
3.2.1 堆积参数
3.2.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胶束形状
3.2.3 液晶
3.2.4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变性
3.3 胶束的聚集数
3.4 影响水溶液中CMC值的因素
3.4.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3.4.2 电解质
3.4.3 有机添加剂
3.4.4 第二个液相的存在
3.4.5 温度
3.5 水溶液中的胶束化作用与在水空气和水烃界面上的吸附
3.5.1 CMCC20比值
3.6 非水介质中的CMC
3.7 基于理论的CMC方程
3.8 胶束化热力学参数
3.9 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的形成
参考文献
问题
第4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增溶作用:胶束催化
4.1 水介质中的增溶
4.1.1 增溶位置
4.1.2 决定增溶程度的因素
4.1.3 增溶率
4.2 非水溶剂中的增溶
4.2.1 二次增溶
4.3 增溶作用的一些影响
4.3.1 对胶束结构的影响
4.3.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浊点的变化
4.3.3 降低CMC值
4.3.4 增溶作用的各种效应
4.4 胶束催化
参考文献
问题
第5章 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和界面张力
5.1 表面张力降低的效率
5.2 降低表面张力的效能
5.2.1 Krafft点
5.2.2 界面参数和化学结构影响
5.3 液-液界面张力降低
5.3.1 超低界面张力
5.4 动态表面张力降低
5.4.1 动态区域
5.4.2 表面活性剂的表观扩散系数
参考文献
问题
第6章 润湿及表面活性剂对润湿的影响
6.1 润湿平衡
6.1.1 铺展润湿
6.1.2 沾湿
6.1.3 浸湿
6.1.4 吸附和润湿
6.2 表面活性剂对润湿的影响
6.2.1 一般考虑
6.2.2 硬表面的(平衡)润湿
6.2.3 纺织品(非平衡)润湿
6.2.4 添加剂的影响
6.3 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协同润湿作用
6.4 超级铺展(超级润湿)
参考文献
问题
第7章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发泡和消泡
7.1 膜弹性理论
7.2 决定泡沫持久性的因素
7.2.1 薄层中的排液
7.2.2 气体通过薄层的扩散
7.2.3 表面黏度
7.2.4 双电层的存在与厚度
7.3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与水溶液发泡性的关系
7.3.1 作为发泡剂的发泡效率
7.3.2 作为发泡剂的发泡效能
7.3.3 低泡表面活性剂
7.4 有机泡沫稳定剂
7.5 消泡
7.6 细微颗粒分散液的发泡性能
7.7 有机介质中的发泡和消泡
参考文献
问题
第8章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
8.1 普通乳液
8.1.1 乳状液的形成
8.1.2 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8.1.3 相转变
8.1.4 多重乳状液
8.1.5 乳状液类型的理论
8.2 微乳液
8.3 纳米乳状液
8.4 用作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8.4.1 亲水-亲油平衡(HLB)法
8.4.2 相转变(PIT)方法
8.4.3 亲水亲油偏差法(HLD法)
8.5 破乳
参考文献
问题
第9章 表面活性剂对固体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和聚集作用
第10章 表面活性剂对去污作用的影响
第11章 二元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相互作用和
第12章 双子表面活性剂
第13章 生物学中的表面活性剂
第14章 纳米技术中的表面活性剂
第15章 表面活性剂与分子模拟
由美国著名表面活性剂专家Milton J. Rosen 和Joy T. Kunjappu合著的《表面活性剂和界面现象》(Surfactants and Interfacial Phenomena)第四版于2012年出版。201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决定出版本书的中文版,由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崔正刚教授负责本书的翻译。
《表面活性剂和界面现象》英文原著的第一版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来分别于1989年和2004年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每次更新再版,作者都将当时的最新研究进展纳入其中,与时俱进。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收集了大量的基本数据,十分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和理论对应用的指导意义,因此对表面活性剂行业的研究人员和广大的应用科技人员来说,本书既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教科书,又是一本十分有用的工具书。历经40余年的修炼,本书的第四版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表面活性剂和界面现象》一书对我国表面活性剂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无疑有较大的影响。虽然在此之前没有完整的中文版出版,但我们相信许多有关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的中文科技书或多或少都参考了本书的内容。作为国内较早从事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工领域教学和科研的无锡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大学,一直使用本书作为参考教材。Milton J. Rosen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两次访问无锡轻工业学院,而无锡轻工业学院也有多名毕业生在Milton J. Rosen教授的实验室从事过研究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工行业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从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相应的高等教育也蓬勃兴起,而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又方兴未艾,因此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可谓是应时而出,必将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本书由崔正刚教授(第2、6、11、13章)及其团队成员蒋建中博士(第5、9、10、14章),裴晓梅博士(第3、4、12章),宋冰蕾博士(第1、7、15章)和魏慧贤博士(第8章)等集体翻译而成。全书由崔正刚教授校译并统稿。本团队的部分研究生也参加了本书的初译、文字录入和表格整理等工作,他(她)们是朱玥、颜利民、李炜、胡欣、许宗会、代利、刘喆、田金年、陈涛、安力伟、郑绕君、李晓婷、沈一蕊等,在此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翻译力求保持原书的风貌。对外国人名一律使用原名,不作翻译。对一些商品名和牌号也使用原名。表格中的化合物名称尽可能译成中文。全书章节的编号采用了中文书籍的习惯。最后在第13章“生物学中的表面活性剂”中,有几个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名称没有查到合适的译名,为避免译名不当,译者直接使用了英文原名。
限于译者的水平,错误在所难免,翻译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斧正。
崔正刚
()
2014年11月12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