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83634
25年潜心研究!张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的进阶之作
延续经典,超越经典,张一兵教授社会场境论的开创性作品
150万字里程碑式巨著!原始手稿 文献选译 权威译本,全面展现马克思思想变化的全过程
聚焦市民社会话语和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创新阐释马克思“第三个伟大发现”
新文本 新方法 新观点,学术含金量超高,马哲专业推荐阅读!
回到马克思进行德文/法文/英文写作的原初语境!真正“回到马克思”的心路历程
直面国外马克思主义争论的热点问题,对话国际马克思文献研究的前沿理论
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第三个伟大发现”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事物化颠倒后所产生的隐性奴役现象和经济物相化伪境,摈弃了人本主义价值悬设,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批判认识论的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以及作为其表现话语的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
本书原始文献资料翔实,方法革新,原创观点迭现,是代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前沿里中国声音的重要学术论著。本书是手中已有一本《回到马克思》第一卷的读者必得的学术进阶文本。
上册
第一章 从政治的公民社会到经济的市民社会
1.从政治共同体的市民社会话语I到经济关系体的市民社会话语Ⅱ
2.“第二自然”作为异化经济关系的市民社会话语Ⅲ批判构境的形成
3.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观念的最初遭遇
4.政治分离的国家与经济异化的市民社会
第二章 经济异化构式中的资产阶级社会
1.burgerliche Gesellschaft在马克思最初经济学研究中的消失
2.他性交往/社会本质异化构式:对资产阶级社会本质的最初价值批判
3.从流通领域中的交换(交往)异化走向生产领域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
4.与劳动价值论擦身而过的此-彼证伪逻辑
第三章 否定辩证法:一个经济学语境之外的哲学方法论思想实验
1.马克思为什么会突然研究黑格尔哲学?
2.非物像透视:异化的物性对象是正在消逝的东西
3.扬弃异化:外化对象的重新占有
第四章 资产阶级社会中劳动外化的对象性异化及其扬弃
1.谋生劳动与资本:资产阶级社会的二元结构
2.“国民经济学的路德”:斯密对劳动是“现代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的直悟
3.黑格尔否定辩证法中的劳动外化—对象性—异化—扬弃
4.劳动异化批判构式Ⅱ和人本学批判认识论视域中的资产阶级社会
5.作为总体人的类本质关系映现的社会意识论及其异化
第五章 走向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话语的转换中的资产阶级社会
1.burgerliche Geselchaft的重新在场
2.“工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定位
3.方法论变革的思想实验中出现的burgerliche Gesellschaft
第六章 《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方法论话语的转换与资产阶级社会图景
1.改变世界的物质实践向生产话语的根本转换
2.机器化大生产与历史唯物主义中“怎样生产”的生产方式
3.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经济与社会现实
4.现代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
第七章 社会场境存在论与关系意识论中的市民社会话语IV
1.社会关系场境中的市民社会话语V
2.关系意识论中的市民社会话语V
3.第一层级非物像透视中的市民社会话语V
第八章 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透视
1.人本学异化构式的逻辑没影点:历史认识论中的社会赋型变迁
2.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出场
3.“自主活动”与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非自主性活动畸变
4.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赋型批判
第九章 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奴役关系透视
1.《布鲁塞尔笔记》C与“居利希笔记”
2.市民社会话语V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
3.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奴役本质
4.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地位和掘墓人
5.资本是一种社会构式的生产关系
下册
第十章 《伦敦笔记》中的经济学和工艺学思想实验
1.《伦敦笔记》中对货币与信用体系问题的聚焦
2.“李嘉图笔记”Ⅱ与经济物相化中的货币问题反思
3.“李嘉图笔记”Ⅲ:劳动价值论与“李嘉图难题”
4.劳动价值论、机器生产与无产阶级的悲苦状况
5.殖民统治:资本毛孔中粘满的血与火
6.《伦敦笔记》中独特的“工艺学笔记”
7.“怎样生产”的历史发生学研究
第十一章 从生产转向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具象化深入
1.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现实的个人与社会观念
2.从物质生产过程视位向劳动过程的转换
3.一种抽象:作为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
4.现实劳动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场境
5.从劳动的简单协作到分工中的结合:一个历史性的描述
6.从劳动对象化过程到机器生产过程的历史性转变
7.科学技术是抽离于劳动过程的非及物纯粹塑形和构序
第十二章 科学认识以资本与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
1.资本与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式
2.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伟大文明作用和必然终结
3.以资本为统治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形成
4.“资本主义生产”概念的历史性出场
第十三章 价值关系异化与货币权力异化
1.商品的交换价值:从用在性关系向买卖关系的转换
2.价值关系异化:作为商品中劳动交换关系物性结晶的货币
3.金钱权力异化与事物化I:资本关系的史前变身
第十四章 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与遮蔽剩余价值的秘密
1.资本在双重事物化伪境中的消逝946
2.资本异化的障眼法:雇佣劳动与资本/非对象化活劳动与对象化劳动Ⅱ
3.劳动异化与资产阶级经济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产生的资本增殖过程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最终形成
1.政治经济学批判及重建的构想
2.经济学理论叙述前的思想实验与阐释话语
3.市民社会话语V与事物化颠倒
4.一个重要的思想实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
第十六章 社会定在对资本关系的形式从属和实质从属
1.“资产阶级社会“表面财富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形式从属: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到实际从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胜利
4.资本具有自然性和生产性假象的透视
5.资本关系中的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第十七章 劳动异化批判构式Ⅲ: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面异化
1.《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摘要与资本主义经济物相化中的经济定在
2.雇佣劳动生成的前提:作为资本的劳动条件异化
3.雇佣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能力的自我异化
4.劳动协作中联合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性生成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分工的结合关系赋型异化为资本的统治力量
6.机器生产神话:一种被遮蔽起来的劳动异化
7.科学:作为资本力量在场的隐秘异化
8.利润、利息和地租: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结果的剩余价值异化
第十八章 《资本论》雏形中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Ⅲ及其删除
1.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前提和产物的商品
2.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3.劳动异化批判构式Ⅲ:资本主义生产是资本统治雇佣劳动关系的再生产
第十九章 商品价值形式的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
1.经济的社会赋型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非直观的抽象劳动与商品的价值形式
3.物的关系蛹化:替代异化理论的商品-货币拜物教
第二十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着魔的资本拜物教
1.货币在流通领域中转化为资本的戏法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自我增殖戏法
3.经济拜物教与经济物相化、事物化和劳动异化批判构式的非周延关系
4.劳动条件颠倒关系中的机器生产:劳动异化批判构式的最后出场
5.资本拜物教:资本在无中生有和有中变无戏法中的最终隐遁
6.虚拟资本:信用关系伪境中资本主义自我消亡的翻转门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马克思文本中学术关键词词频统计
附录二:马克思文本中学术关键词的中德法英文对照表
后记
序(节选)
20多年前完成《回到马克思》一书时,我也有过一个第二卷的计划,当时的基本设想,是区别于第一卷作为学术构境中轴的现象学主体向度,描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中直面社会历史发展一般存在机制和运行规律的客体向度。然而,这一想法始终没有真正落地。
现在的第二卷,显然不再是原先那个计划的简单对象化了。从大的方面来看,已经译成多种文字的《回到马克思》第一卷,主要是从经济学语境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构序中主体性批判话语的历史进程,作为“回到事情本身”的努力,它的理论缺憾之一是没有完整地再现作为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者的马克思的理论形象。而实际上,恩格斯所指认的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双重变革,现实目的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最终的人类解放。如果马克思有自己的政治学或政治哲学,这一定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过去,我们确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都是依据1848年公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可依我这一次的研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理论确证,是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完成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面、系统的科学认识和批判时才最后实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理论阐释,当然是在《资本论》中完成的。
我的新结论为:相对于哲学方法论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在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已经实现却隐而不彰的第三个伟大发现。
这应该也是今天放在读者面前的《回到马克思》第二卷的真正思想旨趣。当然,这个以科学社会主义关键问题为焦点指向的第二卷,并非全景式地复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而是一部勇于面对马克思主义所遭遇的当代思想挑战的论争性和专题性的研究论著。
概言之,本书在MEGA²的文献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两桩学术悬案和诸多学术前沿:一是混乱不堪的市民社会一资产阶级社会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辨识问题;二是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发表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批判理论所进行的绵延不尽的学术争论;三是在当代哲学方法论论域中,我自己提出的关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客体向度中第一层级物相化(一般物相化)活动基础上的场境存在论与关系意识论,以及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主体向度中第二层级物相化(经济物相化)活动中消解经济物像(拜物教)迷雾的学术研究前沿;四是关于国内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研究和辩证法研究不在场的追问。其中,一是写作本卷的思想构序缘起,二、三、四是这一研究进程中的额外哲学赠礼,而这些思考也都是我自己的社会场境存在论一思想构境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意识观和认识论的历史链接。
很多后来的批判理论都试图重新回到异化概念,但是他们往往只聚焦于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大纲》)中对异化概念的根本性重构。张一兵教授在其巨著《回到马克思》中认为,马克思在《大纲》中对异化概念的科学表述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异化观:“《1844年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是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它所构成的是理想本质与现实存在的矛盾,虚与实的矛盾;劳动的自我异化是一种逻辑反思,是在观念中设定的。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现实的历史反思。原来工人活动的对象化结果,现实地成为今天工人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工人创造的‘先有’成为‘现有’的统治者。……雇佣劳动必然创造一个由自己转化出来的统治力量──资本,这就是马克思这里所描述的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现实异化。”因此,马克思在《大纲》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其与《1844年手稿》中的异化概念的关系当然也是不能忽视的。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 大卫·哈维
张一兵教授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强行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如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与科学主义的马克思等),而是敏感地注意到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表层解读与深层结构,以及哲学、历史学和经济学在以批判资本主义为基础的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相互作用。这应当成为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典范。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阿里夫·德里克
在《回到马克思》中,张一兵教授充满激情地对马克思的思想轨迹进行了详尽的追踪。为了“回到马克思”,张一兵教授不仅对马克思的文本,还对影响过马克思和马克思批判过的主要思想家进行了彻底的整理与分析。我认为,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力作,理应给予高度评价。
——日本札幌大学教授 宇波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