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881236
本书的创作初衷是帮助读者建立逻辑学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作者陈永明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以每章开篇的趣味故事作为引子来介绍逻辑学知识点,使读者不感逻辑学的“枯燥”,提升作品的可读性,最终在轻松愉快地阅读中一起战胜逻辑这只“拦路虎”。
本书共分5个篇章,初步介绍了逻辑学的基础知识。第1章是介绍概念,第2、第3章是介绍命题(包括命题的联结和命题的结构),第4章是介绍了推理论证的过程,最后1章则综合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逻辑推理。
本书作者陈永明教授不仅是数学教学领域的专家,也是优秀的科普作家,因此本书对逻辑内容的讲解与数学紧密结合,希望对各位读者学习数学亦有所帮助。
第1章 概念篇/001
1.偷换概念、混淆概念/001
2.概念的存在性/010
3.逻辑学里的定义/015
4.数学里的定义/021
5.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029
第2章 命题篇(上)/039
1.什么是命题/039
2.与、或、非/044
3.如果……那么……/052
4.充分与必要/059
5.“不都”和“都不”/064
第3章 命题篇(下)/069
1.有时正确,有时错误/069
2.每一个/072
3.有一个/078
4.抽屉原理/086
5.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090
6.至少,至多/097
7.多元命题/101
8.一致型命题/106
第4章 推理论证篇/111
1.真假和对错/111
2.演绎法/116
3.归纳法/118
4.特殊值法/124
5.反证法/133
6.同一法/139
第5章 讨论篇/145
1.生活中的逻辑思维/145
2.三段论/148
3.用逻辑方法解选择题/151
4.从逻辑角度分析错解/159
5.蕴含命题/161
参考答案(部分)/165
一年前,我写了一本《数学脑探秘》,而本书可以说是它的姐妹篇。为什么在写了《数学脑探秘》之后,还要写一本《塑造你的逻辑脑》呢?因为,数学和逻辑密切相关。不少同学就是因为逻辑学得不好,影响了数学的学习。譬如:
我们好多同学怎么也分不清“不都”和“都不”的区别;
怎么也想象不出“平面上n点,任三点不共线,任四点不共圆”的意思;面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更是一头雾水……
于是他们惊呼“数学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声音在网上不绝于耳,甚至有人画漫画、编歌曲调侃“数学太难”。作为老师,我听了之后,既感觉有点悲凉,又有点同情,但更多的则是觉得自己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专门的逻辑课,而逻辑学本身又发展得很快。我们从语文老师那里学到的一丁点儿传统逻辑知识,是少得可怜的;从数学老师那里学到的命题四种形式等内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学点逻辑,特别是数理逻辑是很必要的。
同学们在学逻辑的道路上会遇到一只“拦路虎”,那就是用自然语言讲述逻辑。自然语言确实丰富多彩,但又变化多端,常常把人弄得七荤八素。在这方面,数理逻辑的优点是显然的。譬如“不都”和“都不”,我们常常会绞尽脑汁揣摩它们之间的区别,但数理逻辑只用一个公式就能把两者分辨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数理逻辑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逻辑,一是一,二是二,非常严密精准。但是,形式化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使人往往会有读“天书”的感觉。
为了让青少年读者能够读懂本书,攻克逻辑这只“拦路虎”,我要向“武松”学习,想出种种办法,使出浑身解数。
我想,首先在形式上要浅近,不板起面孔“显摆”专业性。数理逻辑是完全形式化的,但我们只是适度形式化,有时用点符号,有时用汉字夹符号,这样一来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在表达上,尽量做到通俗有趣。语言要口语化、形象化,譬如给了一个公式,还编一段顺口溜帮助读者掌握。有时还拉拉家常,讲一段有趣的故事,让读者乐于阅读。
老一辈数学教育家赵宪初先生教导我们:“教数学有时要咬文嚼字。”因此,本书在适度形式化的同时,又十分重视词语分析,将适度形式化和词语分析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
所以你无需害怕,跟着“武松”,定能拿下这只“拦路虎”!
本书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的,结合中学数学的特点讲解逻辑是理所当然的事,如分析了命题的四种形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抽屉原理、一致型命题、平均值原理、存在问题、恒成立问题,等等。
期望同学们能够从本书中学到一点实用的逻辑知识,并能够促进数学的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逻辑学家,在逻辑方面一定有不少没有讲到位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地方,敬请逻辑专家和广大读者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