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41434丛书名: YH0123456789
1不是严肃枯燥干巴巴的,而是有趣、有料、有用的大师精讲课;
2让孩子在极短时间内,扫清文史学习的重难点,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
3用故事性语言生动讲解文史知识,考点再也不用死记硬背!
4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古文诗词,阅读理解题从此有话说!
5大量历史典故、名人雅趣,素材满满,作文再也不怕无题可写!
6向大师学习“大语文”思维方式,打通学习语文的任督二脉,爱上语文;
7在成长期奠定良好文化素养,做一个更理想的中国人!
余秋雨先生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虽然内容宏大艰深,但是以音频课程向公众播出之后,收听人次至今已经超过一亿,受欢迎的热潮创造了当代文化传奇。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余先生重新编写、增删,于是有了这套《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全书以历史脉络、人物故事、人文知识点和古代文学选读为核心内容,分为三册:《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熟读这些作品》。
远古神话、文明门槛、青铜时代、百家争鸣、秦汉雄风、魏晋风度、唐宋风华、君子之道、佛道思想、集体人格、利弊得失……
本册以全球视野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以大框架、大脉络的极简方式讲述中国上自神话时期下至近代的文化发展进程,介绍古代中国的精神主体儒释道思想,以辩证方式梳理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余老师以平易可亲的文笔将这些重大课题娓娓讲述,为青少年读者建立起轮廓清晰的历史文化大框架,使他们了解历代最重要的文化功绩,获得坚实的人文素养知识和看待问题的国际眼光,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思辨能力。
《1.了解这些难题》
第一节 “文化”是什么 001
第二节 最短的文化定义 007
第三节 神话:集体人格的“故乡” 013
第四节 文明的门槛 020
第五节 我们排第几? 025
第六节 中国文化的生命基元 034
第七节 最初的审美信号 038
第八节 奠基时代 042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 045
第十节 秦汉王朝的文化选择 051
第十一节 凿通西域 057
第十二节 难忘魏晋 059
第十三节 北方的马蹄声 066
第十四节 云冈石窟: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070
第十五节 凉州风范 078
第十六节 长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 088
第十七节 精神格局和整体诗性 094
第十八节 宋朝的生态文化 103
第十九节 迟到的原因 115
第二十节 明清两代的沉闷 122
第二十一节 神秘的歌声 132
第二十二节 儒佛道:中国文化的人格选择 139
第二十三节 君子之道一:成人之美 143
第二十四节 君子之道二:和而不同 150
第二十五节 君子之道三:坦荡荡 154
第二十六节 君子之道四:彬彬有礼 157
第二十七节 君子之道五:君子知耻 163
第二十八节 佛教传入中国 170
第二十九节 佛家的“空”与“度” 178
第三十节 道家的“大宇宙”与“小宇宙” 185
第三十一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一:体量巨大 196
第三十二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二:从未远征 199
第三十三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三:以统为大 203
第三十四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四:避开极端 206
第三十五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五:科举制度 209
第三十六节 中国文化的弱项 214
给青少年的信
为厚厚的《中国文化课》出一个“青少版”,是一件快乐而又艰难的事。
快乐,是因为惊奇地得知,有大量小朋友花费整整一年时间,天天收听我在网上播出的这门课程。人们告诉我:“八千万人次,年龄从八岁到八十岁。”八岁是太小了,就说十几岁的吧,也让我高兴。因为讲述文化的最终意义,恰恰就是面对年青一代,而他们,迟早又会改写我们的课程。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结构,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创新主调。我在讲课时
曾反复表述一个观点:“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现在好了,有那么多年轻生命大踏步地加入文化课程,我看到了“奔流不息”的前景,当然快乐。
但是,快乐背后是艰难。因为中国文化时间长、体量大、分量重,要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恰当的入门图谱,很不容易。所谓“恰当的入门图谱”,也就是要在历史坐标和国际坐标中分得清轻重,抓得住魂魄。这件事,我在给博士研究生讲课时已经反复思虑,但是那样的课程对青少年来说毕竟太复杂、太深奥了。这就像把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稚嫩的肩膀上,实在于心不忍。
就说我那本根据网上课程整理而成的《中国文化课》吧,洋洋六百五十页,即使放在成人的书架上都显得太抢眼了,当然更比年轻人书包里的其他书籍厚得多、重得多。每次看到很多不认识的孩子捧着这么一本大书坐在屋子一角慢慢地读,我总觉得心中有愧。
能不能让他们所捧持的书本变得更轻便一点儿?
—— 正是这个想法,形成了这个“青少版”。
这个版本为年轻读者进入中国文化,划分出了三个方面的课题,标题很轻松:
一、了解这些难题;
二、记住这些名字;
三、熟读这些作品。
这三个方面的划分,等于在一个学术迷宫中为年轻人开出了三扇方便之门,指引了三条简捷之路。其中的划分逻辑,也适合青少年的心理节奏,相信他们更乐于接受。
相比之下,第一方面的课程要艰深一点儿,其中包含着不少连文化长辈都不敢触碰的难题。我把这些难题放在最前面,不是吓唬你们,而是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吸引你们。我相信,年轻人头脑单纯、干净,反而会使这些难题走向清晰。第二、第三方面的课题,是介绍中国文化的一些伟大创造者和他们的创造成果。
我希望年轻读者对这些名字和这些作品从一开始就产生亲切感。你们在以后一定会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但是唯有早年的亲切感,会滋润终生。
三个方面的课题分成三册出版,年轻读者可以选一册或两册来读,也可以把三册一一读完。在这之后再去啃我那部厚厚的《中国文化课》原本,就会方便得多。当然,也可以不再去啃。
我前面说了,不管是啃还是读,这门课程将来都会被你们改写。
最后,我还要感谢雕塑家吴为山先生。正是我在整理《中国文化课》的时候,应邀参观了他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作品展,我看到其中有很多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就想作为插图收入书中。他一口答应,并立即请他夫人送来了塑像的照片。这次编青少年版,仍然采用了其中一部分。这也就可以让青少年读者看到,在文化上,古代和当代有可能产生如何美好的形
象沟通。
余秋雨
于2020 年1 月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教学组前组长 何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