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813639
1.研究先秦至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2.全本无删节,注释精当,译文晓畅明白,*程度为读者解决阅读障碍。
3.专家执笔,校勘精审,内容专业可靠,值得信赖。
4.原文与译文左右双栏对照排版,合理分段加以注释,查看译文无需翻页,更便于阅读。
- 锁线精装,便于翻阅。布面书脊,美观、牢固、耐磨。
《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相传作者旧题为公羊高,战国时齐国人,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在西汉盛于一时,景帝时,公羊寿与弟子胡毋子都,共同用当时通行的汉字,把这种口口传授下来的解释写成了文字,这便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公羊传》的母本。本次出版作者兼顾义理阐发与普及串讲两个层面,对全文进行详尽注释与精准翻译,是《春秋公羊传》优良的普及读本。
隐公………………….. 001
桓公 ………………….. 029
庄公 ……………… 059
闵公 ……………… 111
僖公 ……………… 117
文公 ……………… 180
宣公 ……………… 215
成公 ……………… 249
襄公 ……………… 280
昭公………………. 327
定公 ……………… 374
哀公………………. 398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有史官记录本国的历史,《墨子》中曾言:“吾见百国春秋。”如燕国、宋国、齐国的国史均叫作《春秋》,而晋国、楚国所记国史则分别叫作《乘》和《梼杌》,可见,“春秋”一词是当时各国所记国史的通名,并非一国专有。后世流传至今的《春秋》,实际上是《鲁春秋》,系鲁国历代史官对本国历史的记载,后孔子选取其中鲁隐公到鲁哀公之间 242年的部分进行了修订。经孔子加工过的《春秋》,文本中表现出了他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秦汉以降的儒者,便奉之为儒家经典。
所谓“传”,实际上是传承师说对“经”作出解释。据《汉书 ·艺文志》所载,关于《春秋》的解经流派有五家,其中的《邹氏传》和《夹氏传》早已失传,时人能见到的只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家。《公羊传》,就是姓公羊的学者对《春秋》这部史书作出的解释。相传这个创立如是解释的人叫作公羊高,战国前期齐国人氏。他把这种解释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一直传到第六代公羊寿那里,这已是汉景帝当政之时了。公羊寿与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共同用当时通行的汉字,把这种口口传授下来的解释写成了文字,这便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公羊传》的母本了。论作者,也就是形成文字的人,当然就该说是公羊寿与胡毋子都二人。讲学说,那就要推寻到公羊高,而公羊高据说是子夏的学生,这就要推寻到孔子的学生子夏那里去了。从战国到汉景帝时期,这一两百年间必定还有不姓公羊的公羊学者参与其中,使公羊学说得以发展和完备。《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高子曰”“鲁子曰”等,知这些人应该都是公羊学说的经师大儒,才会被引用以证成其说。
《公羊传》里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举其大要而言,有以下数端:
大一统思想。春秋时代,列国纷争。《春秋》只认一个王朝,也就是周文王传下来的这个王朝为正统。北晋、南楚、东齐、西秦等,一概不认。所谓大一统便是指此。《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一统”的说法便来源于此。原意是说,为什么《春秋》经要说“王正月”,是因为它看重周王这个正统。由于《春秋》中处处都在维护这个正统,这层意思贯穿了全经,后人便名之曰“大一统”思想。《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实指天下诸侯,所有疆土,全国人民,皆统系于一个政权,而无分裂侉离。
华夷转化论。《公羊传》中多以文明或道德进化程度来区分华夷,且华夷可以互相转化。“夷狄”受到赞许,可被称为“子”,而“诸夏”在文明或道德上倒退了,则会被视为“新夷狄”。
例如,《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经]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传]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 ?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
楚本是南方后进国家,诸夏以夷狄视之。这一年楚伐郑,郑伯肉袒至楚师谢罪。楚王于是下令退师。将军子重不欲。楚庄王以理晓之,曰:“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详。”楚、晋战于邲,晋师大败。楚庄王曰:“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 !”遂班师,不逐晋人。《公羊传》记载了楚庄王伐郑而舍郑、大败晋军而不追逐,证明楚庄王能讲礼义,在文明和道德上胜过晋人,故赞许楚王“有礼”,进爵为子,而对“诸夏”的晋国加以贬责。
《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中国亦新夷狄也。”注家以为是指昭公二十二年,王室内乱,王子们互相杀伐,上下败坏,诸侯无救助者,这便是夷狄之行。一说是指陈、蔡新受楚封,率诸小国以附楚,于是成了新的“夷狄”。
三世说。《公羊传》先后三次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分别见于隐公元年、桓公二年、哀公十四年)意思是说亲见的时代、亲闻的时代与传闻的时代的历史,在写法和说法上不尽相同。写现当代史,写近代史,写古代史,不可以是一个模子。因为时代在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给了后世学者以宝贵的启迪。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