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3402542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所撰。该书共120卷,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搜集资料,至清康熙初年(约1662年)编定成书,并在此后不断增改,但终未定稿。
顾炎武在书中对明代的地理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详细记载了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各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情况。此外,他还对各地的政治制度、民族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中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洞察。
《天下郡国利病书》除了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也相当丰富,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等内容。这些丰富的资料使得该书成为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册
北直隶备录上 1
晋书·裴秀传 1
旧唐书·魏元忠传 2
新唐书·贾耽传 2
旧唐书·贾耽传 3
《许州志》 5
《孟津志》 6
《耀州志》 7
布政司名同府州县者 7
府名同州县者 8
州名同县者 9
州名同者 10
县名同者 10
卫名同者 11
卫名同千户所者 11
所名同者 12
卫名与府州县同而非其地者 12
所名与府州县同而非其地者 13
王士性《五岳游草》 13
地脉 13
形胜 16
风土 17
徐问《百川考》 19
《杨升庵集》 26
《燕京论》 周弘祖 27
《京都形势说》 劳堪 28
《燕谭》 范守己 29
《谷山笔麈》 32
王嘉谟《北山游记》 33
《大学衍义补》 37
《大学衍义补》 39
《大学衍义补》 41
《顺天府志·马政》 41
《顺义志·马政》 42
《元史》 42
河渠志 43
《文宗纪》 48
《郭守敬传》 49
《世祖纪》 49
《王思诚传》 49
《刘德温传》 49
皇都水利 50
《大学衍义补》 50
通州志 53
漕渠 53
里漕河 54
仓厂 56
粮额 57
设官 57
置役 58
开支 59
马政 60
《昌平州志》 60
《涿州志》 61
《三河县志》 61
草场 61
驿递 62
屯田 62
香河县 63
文安县志 67
《文安县志·序》 纪克家 67
《水经》 68
大司马王公遴议 70
邑侯郭公允厚议二策 70
宪副井公济博遥堤议 71
霸州道观察王公凤灵议 71
掖令姜公扬武议 72
保定县志 74
王大司马遴展河议 74
《辅兵议》 汪道昆 75
三屯营 77
隆庆三年二月丙子兵部尚书霍冀覆总理练兵戚继光条陈
咨总督抚按会议合练是否议 79
永平道叶梦熊《战车议》 81
《神铳议》 83
《其制轻车以备战守文》 84
又议添灭虏滚车 86
永道车制——木料尺寸 87
轻车 87
大神铳滚车 88
灭虏炮车 88
永道车器 89
《昌平州志》 89
昌平添设武职 90
《蓟州志》 91
边防 91
贡夷 92
《玉田县志》 93
《开发贡夷议》 93
《密云志》 95
兵制 96
《遵化县志》 100
营制 100
关隘 102
烽堠 103
《各路哨探说》 103
《平谷县志》 104
边防 104
《蓟镇守边论》 主事陈绾 104
《山海关志》 106
《新志》 108
《四镇三关志》 109
蓟镇疆域 109
昌镇疆域 110
真保镇疆域 111
辽镇疆域 112
昌镇形胜 114
辽镇形胜 118
《四镇三关志·职官》 124
关营 125
营制 126
山海路 128
石门路 129
燕河路 130
建昌路 130
山海路属 131
石门路属 131
燕河路属 132
建昌路属 132
刘家墩海防营 133
蒲河营 133
疆域形势 135
北直隶备录中 138
顺德府知府徐翁衍祚《劝课种桑栽树》 138
《武宗实录》 139
《邢台县志》 140
知府王可信《百泉闸记》 140
《广平府志》 141
《广平县志》 142
漳水议 142
《清河志》 144
《大名府志》 148
疆域 148
山川 151
《方物志》 159
《田赋志》 160
《徭役志》 163
《兵防志》 163
《马政志》 166
《大名府志》后序 兵备副使侯一元撰 167
《大名县志》 169
《内黄县志》 171
《治河议》 王永寿 173
《滑县志》 174
《永平府志》 175
永平 179
滦州 181
抚宁 182
乐亭 183
滦志 183
《滦志》 183
知府孙维城议 186
官府事徐准议 188
《永平府志》 189
外内拨路 205
北直隶备录下 218
《碣石丛谈》 250
孙世芳《宣府志·序》 253
丘浚《大学衍义补》 256
《宣府镇志》 257
关隘 257
墩台 258
《大学衍义补》 268
《旧大宁》 蔡鼎 269
《汉书》 地理志 270
《后汉书》 郡国志 271
《魏书》 地形志 272
《隋书》 地理志 273
新《唐书》 地理志 274
《宋史》 地理志 275
尹耕《地里考论》 275
尹耕《革命说》 276
《黄帝作合宫》 277
《舜都潘说》 278
《上谷考》 279
《驭戎论》 280
《旧唐书·宋庆礼传》 281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282
《大金国志》 《许奉使行程录》 299
苏州备录上 308
苏州府 308
疆域 308
城 308
卫 308
驿递 308
钞关 309
形势 309
往事 309
山水 309
三江 312
历代水利 313
漕运 349
兵防 349
财赋 350
吴 县 352
疆域 352
巡司 352
山水 352
郊聚 353
古迹 354
长洲县 354
疆域 354
巡司 354
山水 354
郊聚 354
吴江县 356
疆域 356
城 356
驿 356
巡司 356
形胜 357
山水 357
关梁 358
郊聚 359
常熟县 361
疆域 361
城 361
巡司 361
形胜 361
山水 361
郊聚 364
昆山县 366
疆域 366
城 366
驿 366
巡司 366
山水 366
郊聚 367
嘉定县 371
疆域 371
城 371
所 371
巡司 372
山水 372
苏州备录下 376
陆广微《吴地记》 376
《吴县疆域图说》 曹自守 385
《吴县城图说》 曹自守 386
《阊西筑城论》 刘凤 386
范成大《〈水利图〉序》 387
《吴中水利书》 宋进士宜兴单锷著 388
《水利集》 元都水监任仁发著 399
三吴水利 金藻 404
范成大《水利图序》 407
《沈氏笔谈》 407
《吴江志》 407
《沈经坍湖岸议》 407
史鉴议 408
志载堤水岸式 408
郟亶又上治田利害大概有七 408
《长洲志》 420
太湖 牛若麟 421
西洞庭 422
东洞庭 423
石湖 423
吴荃《原三江》 424
王在晋《水利说》 429
《太仓志》《答晓川太史论水利书略》 州人张槚 429
苏松备录 436
松江府水利 436
《嘉定县志》 438
水利考 438
张应武《水利论》 444
田赋 446
徭役 452
盐课 458
王锡爵《永折漕粮碑记》 459
兵防考 461
知县杨旦条陈五事 467
风俗 468
《崇明县志》 470
盐课 471
灰场 472
《华亭县志》 474
田赋 477
徭役 481
《上海县志》 482
天启元年七月,巡抚王象恒《东南赋役独重疏》 483
四年五月,抚按题水灾疏 486
田地 487
税粮 490
天启五年分 492
万历四十五年分 493
太仓州 493
长洲县 494
吴县 494
吴江县 495
常熟县 496
昆山县 497
嘉定县 497
崇明县 498
《吴县志》 役法 498
《松江府志》 田赋一 499
国朝赋额 499
松江府志 役法 511
十年编审里役之名 511
五年编审粮役之数 511
塘长 514
总甲 515
粗细布解户 516
北运白粮 520
收兑粮长 522
收银总催 526
南运 528
里役 528
杜宗桓上巡抚侍郎周忱书 530
隆庆二年,巡抚右佥都御史林润奏言 531
《均役全书序》 王思任 532
吴县 535
寨有五 535
营有二 536
墩台有二百三十四 536
巡检司有二十九 536
信地 539
嘉靖三十六年巡按御史尚维持疏略 542
巡抚海瑞《革募兵疏》 542
《职方考镜》 544
盐法 553
国子生沈淮《盐政奏疏略》 554
元叶知本《请减盐价疏》 561
常镇备录 568
《武进县志》 568
额赋 568
里徭 577
优免 588
征输 590
征榷 609
土贡 610
赈贷 611
额兵 613
无锡县志 621
险要 621
田赋 622
练兵 624
工料 624
贡课 625
《江阴县志》 625
起科则例 625
征收则例 626
文襄公事迹 626
姚文灏《导河夫奏议》 627
《河防记》 628
姚文灏《修筑圩坦事宜》 630
赵锦书江阴县志后 632
《靖江县志》 633
江阴李诩《戒庵漫笔》 634
《靖江县志》 635
《宜兴志》 百渎 642
《宜兴县志》 643
《镇江府奉旨增造座闸记》 姜宝 647
唐顺之《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 648
镇江府志 650
均田法 650
马政 652
沙田 巡按路御史疏 653
四府荒田、洲田、勋田、僧田 655
……
第二册
……
第三册
……
第四册
……
第五册
……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未就之稿,如能增补成书,实为经济要务。为政者使车所至,按图考究,可以知地方关隘、河渠、风俗、都会,古今异宜,缓急所先之处,施之有政,厥有旧章。如老前辈于办理志局之便再为修纂,不独有功顾氏,亦天下后世不可少之书。
——(清)孙星衍
顾亭林《郡国利病书》,用意与《纪要》略同,一专论兵事,一兼及吏事,皆有用之书。
——(清)朱新
亭林身婴亡国之痛,所言万端,而其所再三致意者不过数事,曰兵防,日赋役,曰水利而已。
——张元济
北直隶备录上
晋书·裴秀传
秀为司空,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之,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唯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大晋龙兴,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于庸、蜀,深入其岨。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访吴、蜀地图。蜀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图记,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八篇。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斜,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斜、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斜、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周礼·大司马正义》有云:“若据鸟飞直路,则周之九服亦止五千;若随山川屈曲,则《禹贡》亦万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