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789046
在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面,对于老一辈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可理喻、难以接受,甚至因此与他们发生矛盾和争吵。假如我们换一种视角去观察、理解这些观念和行为,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呢?作者沈燕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窗口。她用善意、平等的眼光,观察、思考九里村村民的疾病观念和生活逻辑,为我们展现了碰撞融合中的村落疾病观,让我们找到另一种途径,用更宽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自己与他人,去理解民俗文化。
本书记载的是发生在某个江南小村的疾病故事。这些故事初闻有些不可思议,但背后却承载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这些生活智慧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为一套较为系统的地方性知识。它告诉人们如何判断自己得的是真病还是假病,又该如何预防、治疗,同时还教会了人们如何在这片与祖先、鬼、神共享的土地上始终怀抱着希望,顺利地生活,无惧地死去。
章 导论:走进患者的疾病观念
民间疾病观念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对一个地区民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民众生活其中,悠然自得,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缘起:来自他界的信息——“惹夜癔”和家蛇
二、进入学者视域的中国医疗
三、中国医疗研究中的疾病观念
四、研究视角: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疾病观念
第二章 九里村:家乡与田野调查地
记忆中的水乡生活总离不开这两个地方:九里河与湖墩庙。如今,家乡的人们依然“信巫鬼,重淫祀”,通过关仙婆,连接着模糊的隐形的世界,也连接着先民的世界。
一、村名里的水乡泽国
二、九里村的总管神
三、变迁中的水乡生活
第三章 六家里:一个家族的疾痛叙事
生病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它影射出来的,可能是某种无法名状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是人的命运或运势,也许是风水,又或者它是祖先的一个提醒,一个家族里的一段恩怨。
一、六家里与沈家门
二、日常生活中的疾痛叙事
三、疾痛的深意:不可见的世界
第四章 “阴阳隔了一只嘴”:死亡与对话
在葬礼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身体的实践。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生者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到了与死者之间的联系,而那个不可见的世界也得以在村民们的观念中逐渐明晰起来。
一、不可预知的死亡:奶奶的葬礼
二、关仙:与亡人的对话
三、奶奶的百日:魂在何处
四、生与死的联结
第五章 村民眼中的村落时空:身体记忆与日常实践
村落的时空并不是均质的。对村民们而言,鬼神与人一样,无处不在,整个村落就是人鬼神共享的世界。因此,疾病也不再仅仅是个人身体的事,而是个体与周围时空互动的结果。
一、家居时空:洁净与污秽、神圣与世俗
二、祭祀圈的中心:湖墩庙与“活菩萨”
三、村落中的“禁地”
四、非均质的时空与疾病
第六章 变化中的乡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走出村落,开始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与村落环境之间心意感觉的断裂,让年轻人们不再无条件地、不假思索地遵循那些“约定俗成”。
一、村落的工业化
二、本土化基督教的介入
三、代际间的矛盾:在父母与子女之间
四、做与信:在情感与理智之间
五、疾病观念传承再思考
后记:当故乡成为他乡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通过描述她重返家乡的一段带有隐秘色彩的生活经历,为我们呈现了一整套有关疾病和死亡危机体验的地方民俗知识。这样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下学术界和广大服务于农村社会的工作者来说,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铁梁
本书勾勒出的地方性医疗知识体系看似已经碎片化,但它实际上根植于中国文化整体的宇宙观、生死观和世界观之中,其核心就是生死、阴阳两个世界的互相关联、沟通与转化。在这个意义上,九里村的民族志叙写对认识、了解民间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有很大的普遍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彭牧
疾病是生理层面的“故障”,也是文化意义的“事件”。消除“故障”,解决“事件”的过程,既是生命的成长史,也是社会的变迁史。这是一本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备的好书。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王晓葵
俏江南,同样是人生老病死的地方。在作者笔下,现代性江南小民百姓的生死依然饱含暖意、温情,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岳永逸
本书以民族志为载体讲述当代乡土中国的生老病死,解读社会医疗化语境里地方世界“传统”仪式存续的文化密码,文笔细腻,思维严谨,有着难以替代的植根性和前瞻性。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潘天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