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48588
1.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宫殿寺庙还是民宅,都使用相似的材料和建造工艺。中国古代城市其实是被通用性所主宰。有趣的是,这种通用性下包含着中国千变万化的生活。
2.建筑学要创新,但第一步不是风格,不是形式,不是其他什么我们建筑学已经习惯的东西,而是我们要重新去认识建筑学的意义,回到人这个原点。
3.大量建筑作品摄影图和作者珍藏手稿图,四色印刷,内文纯质纸,展现建筑之美,生活之美。
“所有艰苦的训练和思考,在最后都要呈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轻松。”
——俞挺
本书是知名建筑师俞挺的首次建筑随笔集。建筑能靠想象力,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12篇生活随笔,以建筑介入日常生活;7篇建筑学理论探讨,在建筑实践的基础上确立建筑的游标卡尺,利用对偶在建筑学观念上进行创新;12篇建筑作品设计心路历程的书写,包括八分园、上海书城、独白美术馆、砼殿、钟书阁等,作者摒弃建筑术语,用具有体验性的、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一座座建筑建造的理念、过程和最后的呈现,作者认为,无论建筑设计有着多么华丽的建筑理念和形象,如果应对不了实际的困境,那终究是多余的。
本书用建筑美学诠释人的生活方式,并发展出中国式审美,既有对青年建筑师职业困境的解答,也有对高房价下年轻人在大城市生存之道的探讨;从詹姆斯·斯特林从来不好用的建筑到冬冷夏暖的美术教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是要体现出建筑的实用性,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建筑设计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造美好,更要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书中有大量建筑作品摄影图及作者珍藏手稿图,全彩印刷,制作精良。
投一束光
2020年5月底,我重新回到办公室工作。我们受委托要改建一个废弃的水塔。它是崇明前哨农场织布厂的基础设施遗存。在梳理背景的时候,一则以身堵漏的故事震撼了我。当时用地不足的农场每到冬闲都要围海造田。造田的第一步是围,建设堤坝。冬季的长江口,被当地人称之为拜年潮的潮水是最凶猛的。一旦潮水将堤坝击溃,那么这一年的围垦工作就荡然无存。在1959年围海时,堤坝上出现了溃孔,如果溃孔持续扩大,那堤坝就会崩塌而前功尽弃。这时候有一个叫陆静娟的女青年不顾寒冷,跳进了其中一个溃孔,用身体堵住了洞口,阻止了水从洞口继续漫涌。受她的影响,其他人也陆续跳进了其他的溃孔,阻止了溃坝,他们用身体,保全了这一片辛苦围垦得来的农田。
当普通人遇到不可抗的突发事件时,会绝望,脑子里是空白的,呼吸急促,甚至肢体会痉挛,大多数人都会惊恐地叫出来,但都束手无策,等着危机把自己击碎。可是,陆静娟这么一个普通人,却挺身做了这么一件惊人的事。也许在她的人生中可能也只有这一次奋不顾身。但,就是这一次闪光时刻,她成了普通人的英雄。
如果我把水塔,从破败的遗址变成一个所谓的高级文艺的舒适生活场所,作为甲方最初定位的织布厂改建的酒店会议中心的配套,成为下午茶空间或者高级套房,那么就抹杀了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不平凡的记忆。由此,我决定把它改建成一个凡人纪念堂,纪念所有在绝望时刻做出英雄一击的普通人。这个想法得到甲方的认同,最后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作品。
当我讲述凡人纪念堂这个例子时,大家会发现,我没有运用建筑学常用的话语话术,比如风格、形式、文脉或者建构、材料、逻辑等。我讲的是感情,能够激起共鸣的感情。我们建筑学现在走到了一个死胡同。建筑学强调跟人有关系,但其实跟真实的人没有关系。大写的人是由无数的、有差异的个体即鲜明的、小写的人组成的。因为少即是多,所以建筑学讨论的这个“人”身上的感情和差异性不断地被剥离,最后变成一个非常单调的抽象人,连感情也是抽象的。而建筑师转而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的时候,建筑学的抽象人,特别不合时宜。无力的建筑师失去了勇气,缩头继续研究抽象的人,这就是内卷,结果,少即是无。建筑学要创新,但第一步不是风格,不是形式,不是其他什么我们建筑学已经习惯的东西,而是我们要重新去认识建筑学的意义,回到人这个原点。
……
我不是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一刹那的。是希望重塑了我后半生的设计态度。我想告诉大家,建筑师其实是可以为那些脆弱的、不坚固、容易消失的东西去创作,而不一定追求那种坚固的、永恒的东西。作为一个建筑师,今天的我,看待建筑学这件事情,是所有的绚烂最后归于平静,所有的磨难最后归于轻松,建筑虽然是个固定不动的东西,但它和流动、变化的人永远息息相关,它应该反映人性当中那些宝贵的、闪光的东西。最后,我是在自己的人生中,洞悉了中国这一伟大文化里最重要的审美领悟,那就是,所有艰难困苦的训练和思考,到最后都要展现不可思议的轻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