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23631
编辑推荐
1.108岁世纪老人的精彩自述,“汉语拼音之父”的人生历程。
1.周有光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次系统结集。
2.他是沈从文的连襟,合肥名门张家四姐妹之一张允和的夫君。
3.他是博学的鸿儒,长寿的智者,沈从文给他取外号曰“周百科”。
★黄永玉评价周有光:“周有光是文人,他什么都懂,家里叫他“百科”、“周百科”,百科全书的意思。他有非常开阔的胸怀。在学问上,人生态度上,他是很了不得的。”
★刘再复评价周有光:“周老*让我惊奇的不是他的高龄,而是他在一百岁之后却拥有两样*难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质朴的内心;二是清醒的头脑。”
1.周有光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次系统结集。
2.他是沈从文的连襟,合肥名门张家四姐妹之一张允和的夫君。
3.他是博学的鸿儒,长寿的智者,沈从文给他取外号曰“周百科”。
★黄永玉评价周有光:“周有光是文人,他什么都懂,家里叫他“百科”、“周百科”,百科全书的意思。他有非常开阔的胸怀。在学问上,人生态度上,他是很了不得的。”
★刘再复评价周有光:“周老*让我惊奇的不是他的高龄,而是他在一百岁之后却拥有两样*难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质朴的内心;二是清醒的头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岁口述传记”、 “记忆的碎片”、“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我和语文现代化”等几部分,自述性质的序言、后记、谈话等也都一一辑录,酌情编入。
目 录
编 百岁口述传记
一 常州青果巷
二 育志小学
三 常州中学
四 五四运动
五 圣约翰大学
六 光华大学
七 拉丁化运动
八 妻子张允和
九 “流水式”的恋爱
十 “举杯齐眉”
十一 四姐妹
十二 连襟沈从文
十三 留学日本
十四 抗日战争
十五 从上海到四川
十六 “左”倾幼稚病
十七 美国生活
十八 和爱因斯坦聊天
十九 环游世界
二十 美国归来
二十一 上海的变化
二十二 文字改革委员会
二十三 新陋室铭
新陋室铭
二十四 昆曲研习社
二十五 宁夏五七干校
二十六 “专家专家,专门在家”
二十七 重游欧美
二十八 家庭文化
二十九 “周百科”
三十 晚年所思
三十一 长寿之道
第二编 记忆的碎片
少年家学
坐独轮车上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抗战八年
故人风流
“文革”劫难
大雁粪雨
暮年生活
“傻瓜电脑”的趣事
八十六岁的老太学电脑
按钮娃娃
十二岁的女孩看了一天就能打字
十三岁的女孩要提出中文打字倡议书
有书无斋记
在纪念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五十周年活动上的讲话
窗外的大树风光
失落了的欢欣
地球缩小了,胸襟要开阔
张允和的乐观人生——《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前言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见闻随笔》前言
聊天的记录——《学思集》后记
回首百年——《百岁新稿》自序
《〈伊索〉的舞台艺术》序
世纪的来客——《二十一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耄耋文存》前言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前言
残酷的自然规律——《浪花集》后记
第三编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跟林汉达先生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
宁夏平罗的“五七干校”
语文大众化
乐观主义
三化和三性
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切音字运动百年祭
一目了然初阶
“思入风云变态中”
两个发展层次
五百年一次飞跃
卢戆章:切音字运动的开创者
蔡元培:现代新教育的开创者
提倡国语和白话文
提倡注音符号和拉丁化
提倡“世界语”
瞿秋白: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
新时代的先驱者
瞿秋白先生的语言观
瞿秋白先生的文字观
附录:瞿秋白方案和三种方案的比较
黎锦熙:语文现代化的先驱
黎锦熙先生和语文现代化
胡愈之引导一代青年
高瞻远瞩
“爱斯不难读”
“手头字”
“大众语”
文字改革
冲破中世纪的黑暗
叶籁士:左翼语文运动的倡导者
新文化、新语文
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吴玉章和拉丁化运动
倪海曙:拉丁化运动的旗手
胡乔木:智慧的巨星
扩大白话文运动的成果
扩大汉字简化的范围
解决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难题
村野辰雄:日语罗马字的旗手
魏建功:台湾普及国语的开创者
陈望道:革命教育家
现代进步思潮的先驱者
现代语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跟倒退逆流作不妥协的斗争
罗常培: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家
王力:龙虫并雕的语言学家
吕叔湘:语法学大师
林汉达:大众化的教育家
向传统教育挑战
参加扫盲工作
研究拼音文字
编写历史故事和提倡成语通俗化
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办人
大百科全书和拼音序列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刘尊棋:《中国日报》的创办人
纽约初见
香港重逢
主持《简明不列颠》
创办英文《中国日报》
张志公:实用语法学家
曾世英:现代地图学的开创者
开创现代地图学的新纪元
与大学者为友
逆境中有顺境
郑权伯:水利学大师
良师益友
海上论文
章乃器:胆识过人的银行家
第四编 我和语文现代化
回忆拼音方案的制订过程
我和语文现代化
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使文字改革跟语言学挂钩
找寻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
研究信息化时代的中国语文问题
《汉字改革概论》序言
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一 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
二 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前言
《人类文字学浅说》前言
《字母的故事》前言
为什么要讲《字母的故事》
《字母的故事》讲些什么
《今日花开又一年》序言
《现代汉字学》序言
《比较文字学初探》后记
《汉字改革概论》三版序言
周有光先生事略
一 常州青果巷
二 育志小学
三 常州中学
四 五四运动
五 圣约翰大学
六 光华大学
七 拉丁化运动
八 妻子张允和
九 “流水式”的恋爱
十 “举杯齐眉”
十一 四姐妹
十二 连襟沈从文
十三 留学日本
十四 抗日战争
十五 从上海到四川
十六 “左”倾幼稚病
十七 美国生活
十八 和爱因斯坦聊天
十九 环游世界
二十 美国归来
二十一 上海的变化
二十二 文字改革委员会
二十三 新陋室铭
新陋室铭
二十四 昆曲研习社
二十五 宁夏五七干校
二十六 “专家专家,专门在家”
二十七 重游欧美
二十八 家庭文化
二十九 “周百科”
三十 晚年所思
三十一 长寿之道
第二编 记忆的碎片
少年家学
坐独轮车上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抗战八年
故人风流
“文革”劫难
大雁粪雨
暮年生活
“傻瓜电脑”的趣事
八十六岁的老太学电脑
按钮娃娃
十二岁的女孩看了一天就能打字
十三岁的女孩要提出中文打字倡议书
有书无斋记
在纪念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五十周年活动上的讲话
窗外的大树风光
失落了的欢欣
地球缩小了,胸襟要开阔
张允和的乐观人生——《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前言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见闻随笔》前言
聊天的记录——《学思集》后记
回首百年——《百岁新稿》自序
《〈伊索〉的舞台艺术》序
世纪的来客——《二十一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耄耋文存》前言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前言
残酷的自然规律——《浪花集》后记
第三编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跟林汉达先生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
宁夏平罗的“五七干校”
语文大众化
乐观主义
三化和三性
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切音字运动百年祭
一目了然初阶
“思入风云变态中”
两个发展层次
五百年一次飞跃
卢戆章:切音字运动的开创者
蔡元培:现代新教育的开创者
提倡国语和白话文
提倡注音符号和拉丁化
提倡“世界语”
瞿秋白: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
新时代的先驱者
瞿秋白先生的语言观
瞿秋白先生的文字观
附录:瞿秋白方案和三种方案的比较
黎锦熙:语文现代化的先驱
黎锦熙先生和语文现代化
胡愈之引导一代青年
高瞻远瞩
“爱斯不难读”
“手头字”
“大众语”
文字改革
冲破中世纪的黑暗
叶籁士:左翼语文运动的倡导者
新文化、新语文
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吴玉章和拉丁化运动
倪海曙:拉丁化运动的旗手
胡乔木:智慧的巨星
扩大白话文运动的成果
扩大汉字简化的范围
解决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难题
村野辰雄:日语罗马字的旗手
魏建功:台湾普及国语的开创者
陈望道:革命教育家
现代进步思潮的先驱者
现代语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跟倒退逆流作不妥协的斗争
罗常培: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家
王力:龙虫并雕的语言学家
吕叔湘:语法学大师
林汉达:大众化的教育家
向传统教育挑战
参加扫盲工作
研究拼音文字
编写历史故事和提倡成语通俗化
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办人
大百科全书和拼音序列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刘尊棋:《中国日报》的创办人
纽约初见
香港重逢
主持《简明不列颠》
创办英文《中国日报》
张志公:实用语法学家
曾世英:现代地图学的开创者
开创现代地图学的新纪元
与大学者为友
逆境中有顺境
郑权伯:水利学大师
良师益友
海上论文
章乃器:胆识过人的银行家
第四编 我和语文现代化
回忆拼音方案的制订过程
我和语文现代化
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使文字改革跟语言学挂钩
找寻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
研究信息化时代的中国语文问题
《汉字改革概论》序言
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一 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
二 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前言
《人类文字学浅说》前言
《字母的故事》前言
为什么要讲《字母的故事》
《字母的故事》讲些什么
《今日花开又一年》序言
《现代汉字学》序言
《比较文字学初探》后记
《汉字改革概论》三版序言
周有光先生事略
在线试读
一常州青果巷
我的曾祖父号润之公,祖父号逢吉公,都是号,名字我都不知道。父亲名保贻,号企言。母亲徐雯。我的姐姐是三姐,因为大姐、二姐小时候就去世了。我的妈妈生三姐、四姐、五姐、我、九妹,共五个孩子。我父亲一个姨太太生的老七去世,又生一个八妹,这样,我的妹妹就是九妹了。我排行第六。
我的曾祖父很有名,《常州府志》有记载。太平天国把我们家打光了,就穷下来了。我的曾祖父在太平天国之前就办工业,那时是手工工业。常州纺纱织布到今天还是有名。常州虽然穷,但有一个特点,没有失业的人。农民家里都有在城里做工的人,不单是种田。
家里有一个老姨太太,可能是我曾祖父的姨太太,她养一只大猫,有八九只小猫,每天晚上睡觉,要把它们的脚洗干净。猫的规矩大得很,大猫管理小猫,开饭吃东西,小猫想吃桌子上的东西,就把大猫放在桌子上,小猫一上来,大猫把小
猫一打就打下去了。
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赵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们三个人都搞文字改革。瞿秋白家很穷,租人家的房子住。赵元任家的房子叫八桂堂。我们家的房子叫礼和堂。我们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旧了也不能拆掉,旁边就造一座新的房子,连在一起,房子有好几进。我们住在新房子里,旧房子租给人家。我们家在运河边上,前门在路上,后门在水边。我们住在河的北面,我要过了河去上学,河没有桥,只有由船连起来的渡桥,人在船上走过去。大船来的时候,摆渡船就分开,叫开渡,大船过去之后再合起来,人又可以走来走去。
我大概 3 岁开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祖母住在河旁边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祖母教我念唐诗。祖母娘家是一个大家,在女孩子时受很高的教育,那时候没有新式学校,她在妇女中是了不起的,打官司她拿起笔来能写状子,很有学问。我记得一件奇怪的事情,祖母要吃补的东西,吃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是牵着一头牛到家里来挤奶。此外,妇女挤人奶给老太太吃,她的身体特别好。
我的父亲当教员,当时常州只有两个中学,一个男中,一个女中,父亲就在女中里教书。后来父亲办一个国学馆,收学生,教古文。我跟父亲很少在一起,不过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脾气还是很好的,他并不固执,那时候提倡白话文,他教古文,可是不反对白话文。我们跟着母亲到了苏州,我的父亲跟姨太太还是住常州,家庭穷了,就分裂了。
我的母亲对我影响大。母亲是读老书的,没有进过新学校,她的文笔不行,我的祖母的文笔很好。祖母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是普通知识分子,她看书没有问题,可是写文章不行。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向来不生气,她常说一句古话 :“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着急,着急也没有用处。她经过那么多困难,到 96 岁去世,头发黑的,耳朵不聋,眼睛也不花。抗日战争时,我们到了四川,我的父亲和姨太太避日本人到乡下。抗战没有结束,他就去世了。我听说,他去拔牙,弄得不干净,中毒,大概是这样去世的。他的姨太太也是晚一点在抗战期间去世了。
上小学之前,我们家请了中文、英文、舞蹈老师,教我的姐姐们。我年纪太小,没有条件上她们的课。我就去偷看,家里买了一架风琴,一位女老师教姐姐们唱歌跳舞,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教英文,一位老先生教中文。我没有上私塾。我小时候读书读得不多,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溺爱我,说 :“不要压他读书,早读书身体不好。”当时我妹妹还没有生,我的姐姐大,不跟我玩。我就到我们家的房客那里,他们的女孩子跟我差不多大,我跟他们玩,他们大人不让我玩,说女孩跟男孩不能一起玩。我一个人很孤独,没有玩的伴侣。后来上小学就好了,同学多得很。每年过年一定要拜祖宗,一代一代有好几个大小的厅,有画像,这种画像画得很仔细,平时收藏起来,过年才拿出来,挂上要叩头。一抗战,我们逃难,东西都没有了。打完仗,我到美国,看见宾馆里就挂着我们中国人祖宗的画像,价钱贵得不得了。
常州亲戚很多,可是小时候叫的伯伯、叔叔,大名一个都不知道,后来我是一路往外跑,从常州到苏州到上海到外国。常州几十年没有去,八十年代,常州举行一个纪念瞿秋白的学术研讨会,我去了。常州是出篦子的,《十五贯》里就是拿十五贯的钱到常州买篦子。我想买些篦子回来,结果买不到。我住在一个当时算好的宾馆,在四楼,外面下大雨,房子是漏的。
可是常州在中国来讲,是电气化早的城市。沪宁铁路是早发展的地方,常州在沪宁铁路的中心,早办了一个发电厂,发电厂的电输到整个沪宁铁路。常州乡下很早就有电灯了,而且用电来搞小的发电机打水,所以常州没有荒年,农业发展很早。
我的曾祖父号润之公,祖父号逢吉公,都是号,名字我都不知道。父亲名保贻,号企言。母亲徐雯。我的姐姐是三姐,因为大姐、二姐小时候就去世了。我的妈妈生三姐、四姐、五姐、我、九妹,共五个孩子。我父亲一个姨太太生的老七去世,又生一个八妹,这样,我的妹妹就是九妹了。我排行第六。
我的曾祖父很有名,《常州府志》有记载。太平天国把我们家打光了,就穷下来了。我的曾祖父在太平天国之前就办工业,那时是手工工业。常州纺纱织布到今天还是有名。常州虽然穷,但有一个特点,没有失业的人。农民家里都有在城里做工的人,不单是种田。
家里有一个老姨太太,可能是我曾祖父的姨太太,她养一只大猫,有八九只小猫,每天晚上睡觉,要把它们的脚洗干净。猫的规矩大得很,大猫管理小猫,开饭吃东西,小猫想吃桌子上的东西,就把大猫放在桌子上,小猫一上来,大猫把小
猫一打就打下去了。
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赵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们三个人都搞文字改革。瞿秋白家很穷,租人家的房子住。赵元任家的房子叫八桂堂。我们家的房子叫礼和堂。我们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旧了也不能拆掉,旁边就造一座新的房子,连在一起,房子有好几进。我们住在新房子里,旧房子租给人家。我们家在运河边上,前门在路上,后门在水边。我们住在河的北面,我要过了河去上学,河没有桥,只有由船连起来的渡桥,人在船上走过去。大船来的时候,摆渡船就分开,叫开渡,大船过去之后再合起来,人又可以走来走去。
我大概 3 岁开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祖母住在河旁边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祖母教我念唐诗。祖母娘家是一个大家,在女孩子时受很高的教育,那时候没有新式学校,她在妇女中是了不起的,打官司她拿起笔来能写状子,很有学问。我记得一件奇怪的事情,祖母要吃补的东西,吃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是牵着一头牛到家里来挤奶。此外,妇女挤人奶给老太太吃,她的身体特别好。
我的父亲当教员,当时常州只有两个中学,一个男中,一个女中,父亲就在女中里教书。后来父亲办一个国学馆,收学生,教古文。我跟父亲很少在一起,不过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脾气还是很好的,他并不固执,那时候提倡白话文,他教古文,可是不反对白话文。我们跟着母亲到了苏州,我的父亲跟姨太太还是住常州,家庭穷了,就分裂了。
我的母亲对我影响大。母亲是读老书的,没有进过新学校,她的文笔不行,我的祖母的文笔很好。祖母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是普通知识分子,她看书没有问题,可是写文章不行。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向来不生气,她常说一句古话 :“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着急,着急也没有用处。她经过那么多困难,到 96 岁去世,头发黑的,耳朵不聋,眼睛也不花。抗日战争时,我们到了四川,我的父亲和姨太太避日本人到乡下。抗战没有结束,他就去世了。我听说,他去拔牙,弄得不干净,中毒,大概是这样去世的。他的姨太太也是晚一点在抗战期间去世了。
上小学之前,我们家请了中文、英文、舞蹈老师,教我的姐姐们。我年纪太小,没有条件上她们的课。我就去偷看,家里买了一架风琴,一位女老师教姐姐们唱歌跳舞,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教英文,一位老先生教中文。我没有上私塾。我小时候读书读得不多,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溺爱我,说 :“不要压他读书,早读书身体不好。”当时我妹妹还没有生,我的姐姐大,不跟我玩。我就到我们家的房客那里,他们的女孩子跟我差不多大,我跟他们玩,他们大人不让我玩,说女孩跟男孩不能一起玩。我一个人很孤独,没有玩的伴侣。后来上小学就好了,同学多得很。每年过年一定要拜祖宗,一代一代有好几个大小的厅,有画像,这种画像画得很仔细,平时收藏起来,过年才拿出来,挂上要叩头。一抗战,我们逃难,东西都没有了。打完仗,我到美国,看见宾馆里就挂着我们中国人祖宗的画像,价钱贵得不得了。
常州亲戚很多,可是小时候叫的伯伯、叔叔,大名一个都不知道,后来我是一路往外跑,从常州到苏州到上海到外国。常州几十年没有去,八十年代,常州举行一个纪念瞿秋白的学术研讨会,我去了。常州是出篦子的,《十五贯》里就是拿十五贯的钱到常州买篦子。我想买些篦子回来,结果买不到。我住在一个当时算好的宾馆,在四楼,外面下大雨,房子是漏的。
可是常州在中国来讲,是电气化早的城市。沪宁铁路是早发展的地方,常州在沪宁铁路的中心,早办了一个发电厂,发电厂的电输到整个沪宁铁路。常州乡下很早就有电灯了,而且用电来搞小的发电机打水,所以常州没有荒年,农业发展很早。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