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021121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演绎逻辑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假设—演绎—检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本书运用语言学中的具体例子,讨论科学精神、科学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演化语言学的方法论等问题。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演绎逻辑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假设—演绎—检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除了一般原理,本书还辨析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什么是客判思维。新版第四编有很大增补,由语言学成果出发,并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语思文化学领域。
目 录
再版序 1
初版绪论:方法论语条儿 1
第一编 科学哲学观
第 1 章 科学的性质和目标 3
1 . 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思维属性 3
1 .2 科学的辅助定义 5
1 .3 科学的发生 6
1 .4 科学中的“事实 ” 7
1 . 5 科学目标:探索共性 8
1 . 6 科学起飞的两翼 10
1 . 7 再版附记 12
第 2 章 科学的社会意义和研究潮流 14
2 . 1 科学与社会 15
2 .2 语言学中的虚和实 17
2 .3 事件事理和物相物理 22
2 .4 科学的时尚和范式 27
第 3 章 科学的哲学背景:发现的模式 40
3 . 1 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模式之一 40
3 .2 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模式之二 48
3 .3 假设主义和人本主义:模式之三 64
3 .4 天经地义和天诛地灭 68
3 . 5 小结 76
第 4 章 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流派两百年 77
4 . 1 一个比喻:代序 77
4 .2 从追踪历史来源到演绎逻辑关系 79
4 .3 确定逻辑条件和公理化 81
4 .4 “ 解释”的解释 83
4 . 5 统一的梦想:齐一性和实质/还原主义 85
4 . 6 实质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异同 89
4 . 7 接近的现实 、合作的前景 91
4 .8 三大潮流:代总结 93
第二编 科学研究的素养
第 5 章 科学精神和认识论 97
5 . 1 引言 97
5 .2 认识论基础 100
5 .3 六德:科研者的素养 106
5 .4 结语 110
第 6 章 客判思维:为思维方式分类 111
6 . 1 引言 111
6 .2 六种思维方式 112
6 .3 三种按思维方式的定义方式 113
6 .4 criticalthinking的词典义和其他定义 116
6 .5 critical的新义项 119
6 . 6 理性思维的四小类 120
6 . 7 思维方式大分类系统 122
6 .8 “ 理性”的几种用法 124
6 . 9 分析即分解命题 124
6 . 10 学科性质流程图 126
第 7 章 概括、归纳和演绎 128
7 . 1 概括与归纳的区别 128
7 .2 归纳的盲区 130
7 .3 演绎产生新知 132
7 .4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36
第 8 章 摆材料,讲逻辑 139
8 . 1 材料和理论 139
8 .2 材料的收集和材料的安排 149
8 .3 摆事实,讲道理:古训是错的 159
第 9 章 说有无:存在的判断 161
9 . 1 有无/难易 :四种搭配 161
9 .2 说有大不易 162
9 .3 说无并不难 164
9 .4 结语 169
第 10 章 素质的熏陶:跟大师学艺 171
10 . 1 训练过程 171
10 .2 施格的特征 173
10 .3 描写的本质 176
10 .4 大师的熏陶 179
第三编 音变认知的千年演进
第 11 章 范式转变:从吴棫到顾炎武再到高本汉 183
11 . 1 引言 183
11 .2 传统音韵学史观 184
11 .3 传统音韵学史观分析 187
11 .4 范式理论中的古音学史 191
11 . 5 高本汉范式:适应本土的比较语言学 205
11 . 6 余论:王国维观点评价 211
第 12 章 音韵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214
12 . 1 音韵学作为科学 214
12 .2 音韵学的方法论基础 216
12 .3 中古声调有几个 217
12 .4 以今律古看《切韵》的音系基础 219
12 . 5 历史重建的原则 220
12 . 6 再版附记 221
第 13 章 历史语言学的五项基本 223
13 . 1 基本假设:齐一性 223
13 .2 基本目标:理解语言变化 225
13 .3 基本方法:演绎之外 226
13 .4 基本材料:活语言第一 229
13 . 5 基本认识:从史学到科学 231
第 14 章 功夫在诗外:新方法移植综览 234
14 . 1 历史语言学的雄心:代引言 234
14 .2 新方法概说 235
14 .3 实验语音学取向 237
14 .4 类型学取向 243
14 . 5 数学方法 248
14 . 6 聚变— 裂变论 252
14 . 7 历史音韵学的基本假设:代结语 254
第 15 章 音法类型学 255
15 . 1 类型学:系因和逻辑分类系统 255
15 .2 类型学在音法学中的位置 256
15 .3 发声类型学 259
15 .4 声调类型学 264
15 . 5 类型学的功能 270
15 . 6 两方面的压力 274
第 16 章 演化音法学:演化比较法的运用 277
16 . 1 导言:从历史语言学到演化语言学 277
16 .2 内部变异比较法 286
16 .3 外部格局比较法 289
16 .4 演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97
16 . 5 语音的循环演化 301
16 . 6 自然音变的原因 314
16 . 7 系因还是模因? 演化与接触 318
16 .8 演化音法学向何处去 325
第四编 语言 、逻辑和语思
第 17 章 语思文化学:语思的发现 329
17 . 1 引言 329
17 .2 文化大历史的分期 333
17 .3 语思第一次突变:人的标志 337
17 .4 语思第二次突变:语言的生命度 342
17 . 5 语思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突变:理性革命 349
17 . 6 结语 351
第 18 章 语言前提论和中国逻辑 354
18 . 1 语言前提论 354
18 .2 中国逻辑 358
18 .3 汉语语法和中国逻辑 362
18 .4 希腊逻辑 、印度因明 、先秦名辩 372
第 19 章 为什么中国不产生科学 377
19 . 1 背景介绍 377
19 .2 语言前提论:逻辑和科学产生的基础 382
19 .3 问题的解答 389
第 20 章 修辞的公理化 395
20 . 1 引言 395
20 .2 公理化系统 396
20 .3 推导过程 401
20 .4 应用 406
20 . 5 分类 409
20 . 6 相关现象 416
20 . 7 总结 418
第 21 章 汉语的区别特征 420
21 . 1 引言 420
21 .2 吴文的元 、辅音特征评论 420
21 .3 音段特征矩阵 422
21 .4 f ∶ §的区别 424
21 . 5 特征的相关性 1 425
21 . 6 特征的相关性 2 426
21 . 7 声调矩阵 427
第 22 章 句法研究中的假设—演绎—检验法 428
22 . 1 引言 428
22 .2 从两套语法看有定无定 428
22 .3 从不同语境看有定无定 432
22 .4 从归纳到演绎:范继淹的认识转变 435
22 . 5 假设和预言 436
22 . 6 言语功能表 437
22 . 7 余论 438
余论 学习的方法论 441
参考文献 449
初版后记 471
再版后记 47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