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4901285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的哲学观。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003
第二章……………………… 005
第三章……………………… 007
第四章……………………… 009
第五章……………………… 011
第六章……………………… 013
第七章……………………… 014
第八章……………………… 015
第九章……………………… 017
第十章……………………… 019
第十一章…………………… 021
第十二章…………………… 023
第十三章…………………… 024
第十四章…………………… 026
第十五章…………………… 028
第十六章…………………… 031
第十七章…………………… 033
第十八章…………………… 035
第十九章…………………… 037
第二十章…………………… 039
第二十一章………………… 042
第二十二章………………… 044
第二十三章………………… 046
第二十四章………………… 048
第二十五章………………… 049
第二十六章………………… 051
第二十七章………………… 053
第二十八章………………… 055
第二十九章………………… 057
第三十章…………………… 059
第三十一章………………… 061
第三十二章………………… 063
第三十三章………………… 065
第三十四章………………… 067
第三十五章………………… 069
第三十六章………………… 071
第三十七章………………… 073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077
第三十九章………………… 080
第四十章…………………… 082
第四十一章………………… 083
第四十二章………………… 085
第四十三章………………… 087
第四十四章………………… 088
第四十五章………………… 090
第四十六章………………… 092
第四十七章………………… 094
第四十八章………………… 095
第四十九章………………… 096
第五十章…………………… 098
第五十一章………………… 100
第五十二章………………… 102
第五十三章………………… 104
第五十四章………………… 106
第五十五章………………… 108
第五十六章………………… 110
第五十七章………………… 112
第五十八章………………… 114
第五十九章………………… 116
第六十章…………………… 118
第六十一章………………… 119
第六十二章………………… 121
第六十三章………………… 123
第六十四章………………… 125
第六十五章………………… 128
第六十六章………………… 130
第六十七章………………… 132
第六十八章………………… 134
第六十九章………………… 135
第七十章…………………… 137
第七十一章………………… 138
第七十二章………………… 139
第七十三章………………… 141
第七十四章………………… 143
第七十五章………………… 145
第七十六章………………… 147
第七十七章………………… 149
第七十八章………………… 151
第七十九章………………… 153
第八十章…………………… 155
第八十一章………………… 158
第一章
“道”可道 a,非常道 b;“名”可名 c,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d;有名,万物之母 e。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f;常有,欲以观其徼 g。此两者 h,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i;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j。
【注释】
a 前一“道”字,名词,指普遍存在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天地万物生灭有无的基本法则。后一“道”字,动词,称道,述说。
b 常,恒,指永恒存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以下简称“帛书甲本”“帛书乙本”),“常”作“恒”,下同。
c 前一“名”字,名词,指天地万物所获得的名称。后一“名”字,动词,称呼之,说出其名称。
d 天地之始,指“宇宙洪荒”之时,即天地判分前的元始混沌之际。
e 万物之母,指天地万物得以被区分的基础。以上二句或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f 无,指“常道”“常名”的不可称道与名说,即宇宙万物的最终不可认知性。
g 有,指“常道”“常名”的客观存在。老子认为,“道”与“名”的最终不可认知性是绝对的,而最终不可认知的“常道”“常名”的客观存在也是绝对的,所以说前者是“常无”,而后者是“常有”。徼,边界,指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得以区分的基本界限。以上二句帛书甲本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噭”。
h 此两者,指永恒的“无”(常无)与永恒的“有”(常有)。
i 同出,指“常道”“常名”最终不可认知的绝对性(常无)与其客观存在的绝对性(常有)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玄,玄妙,幽深神秘。
j 众妙,指变化莫测的万物。门,比喻万物由以产生的所在,即“道”。(参见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译文】
“道”若可以称道,便不是那永恒的“道”;“名”若能够名说,便不是那永恒的“名”。没有名,是天地无别的元始;有了名,才分出了万物万事。所以那永恒存在的“无”,将由它来窥探造化的精奥;那永恒存在的“有”,将由它来观察万物之间的界限。这永恒的“无”与“有”,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称之为神秘深幽;它幽深而又幽深,正是产生一切神秘奥妙的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b,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形〕c,高下相倾 d;音声相和 e,前后相随 f。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g,行不言之教 h;万物作焉而不辞 i,生而不有 j,为而不恃 k;功成而弗居 l,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m。
【注释】
a 斯,则,便。恶,丑,不美。已,通“矣”。
b 有、无,这里指具体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是第一章“常有”“常无”的“有”“无”。相生,相对产生,意思是有所存在才体现出有所不存在,有所不存在才体现出有所存在。
c 形,表现,体现。
d 倾,向,对照。帛书甲、乙本“形”作“刑”,“倾”作“盈”,皆古音通假之字。
e 音,当为“喑”之初文,与“声”相对,指寂静无声。和,和谐。单有死一般的寂静和一味声响无休止都不能构成和谐的境界。
f 随,伴同。
g 圣人,老子理想中的君主,具有最高道德智慧的人。处,行。无为,指顺应自然,不违背一切事物(包括自我)的本性。
h 不言,指不发号施令。教,教化。
i 作,兴起,发生。辞,拒绝,抗拒。“不辞”,帛书乙本作“弗始”,“始”“辞”古音相通。
j 有,覆有,据为己有。
k 为,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恃,凭依,这里与上句中的“有”、下句中的“居”起一种互文作用,意义相近。
l 功,指无为而治的功绩。弗居,不肯以功自居。
m 不去,指圣人在客观上最终并没有离开、失去功。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好的东西是好的,这就有了坏了。所以,“有”与“无”相对而产生,“难”与“易”相对而形成,“长”与“短”相对而体现,“高”与“低”相对而依存,寂静与音响相对而和谐,“先”与“后”相对而伴随。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施行无须号令的教化。万物到来而不抗拒,繁育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实行无为而不有所依赖;万物遂成而不以功自居,正因为有功而不自居,所以也无所谓失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