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13266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和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微观层面对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结论,这是中国农业继续发展的出路与方向。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原因和必然性,探讨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论证了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第一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提出与探索
第一节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 001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 002
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初步提出及逐步修正 / 009
第二节 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成果 / 015
一、生产力方面,注重农业机械化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 015
二、生产关系方面,引导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 020
第三节 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启示 / 043
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 044
二、通过走集体化的道路发展农业 / 044
三、正确认识农民的两个积极性 / 046
四、不能离开工业的发展来谈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 046
五、引导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 047
六、给予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 048
第二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及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 051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 051
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 / 055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体制的内在承接 / 058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几点认识 / 069
一、“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 069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是用实践来回答的” / 071
三、“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 072
第三节 农业发展变化对农业体制变革提出新要求 / 075
一、家庭分散经营成为农业继续发展的桎梏 / 075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 083
第四节 邓小平领导的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几点启示 / 093
一、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否则农村的改革寸步难行 / 094
二、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 / 094
三、用实践结果来回答问题,初步体现了生产力标准 / 095
四、将生产关系拉回到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 096
第三章
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化: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第一节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变迁及农业“两个飞跃”的提出背景 / 098
一、邓小平对农业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 / 098
二、邓小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艰巨性的认识不断清晰 / 101
三、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 103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内容及“两个飞跃”思想的辩证关系 / 105
目 录
一、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内容 / 105
二、“两个飞跃”的辩证关系 / 117
第三节 关于“两个飞跃”几对矛盾关系的辨析 / 121
一、集体化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 121
二、适度规模经营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 122
三、集体经济与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关系 / 123
四、适度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 124
五、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关系 / 126
六、集约化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 / 127
七、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128
八、“第二个飞跃”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的关系 / 129
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启示 / 132
一、不同农业发展路径下的简单对照:以安徽小岗村和河南新乡市刘庄村为例 / 132
二、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启示 / 134
第四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出路
第一节 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在关联 / 140
一、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在延续 / 141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 146
三、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 156
第二节 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 159
一、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 159
二、对土地私有化的驳斥 / 162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 167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 167
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捍卫农民根本利益 / 168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 / 170
第四节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 / 171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农村集体经济带头人 / 171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 174
三、发掘潜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起步 / 177
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 / 180
五、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 183
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激发集体经济活力 / 186
七、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破除对集体经济的怀疑和偏见 / 188
结束语 / 190
主要参考文献 / 192
后 记 / 195
序 言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这部作品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想到凝结着几年心血的学习成果即将付梓出版,我难掩喜悦之情。同时,我也想借出版此书的机会,谈谈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对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点体会。
农业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菲薄、资源日渐贫乏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当人类步入近现代社会的时候,现代化就成为人类发展的主题,农业现代化也不例外。要解决中国的一系列问题,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即便是在国民经济由农业为基础向工业为基础的变迁中,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仍没有变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其他一切现代化的基础。
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使农业问题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障碍,并最终在解决农业问题、带动农民富裕的基础上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和我们的社会理想,人们一直都在不懈地探寻该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中国农业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继续稳定、快速向前发展,不仅是关系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走向的根本问题。
那么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呢?前人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它还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尤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探索到实施 40 多年之际,家庭分散经营的优越性逐渐弱化而弊端凸显; 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却由于坚持农村集体经济而生机勃勃,不断发展壮大。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环境却发展境遇迥异呢?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路到底要怎么走,才能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摆在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思路有很大的差异。目前,不仅农业,而且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前,要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站在历史和人类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高度,拨开迷雾,答疑解惑,让正确的认识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走向作出剖析和选择。
邓小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十多年时提出的农业“两个飞跃” 思想为人们思考和预见我国农业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从农村集体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和回答这个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1990 年 3 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两个飞跃”思想是邓小平对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作出的重要思考。如今距离邓小平提出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已经过去了 30 多年的时间,中国的农业改革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农业如今的发展瓶颈恰恰证实了邓小平当年对农业的担忧,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将农民再次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上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农业走集体经济道路,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应对当前农业困境的根本办法,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也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以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农村集体经济作为
我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对我国探索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作为后来的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启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大门, 也开始了农业现代化艰辛的探索历程。从利用人民共和国的力量实现彻底的土地改革作为开端,历经农业合作化、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阶段,直至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人们对现代化的
序 言
认识由片面、肤浅到全面、深刻。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也收获了痛苦的失败教训,系统总结这方面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对后来的借鉴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从历史的脉络把握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推进过程。目前, 学术界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多,但多限于某一阶段,某一重要领导人,或选定某一个角度(比如劳动力转移、城乡一体化、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历史、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推进,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连贯性和发展变迁内在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书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的追溯、回顾和展望,对农业现代化初步探索和推进的历史地位的总结,也许可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第三,把不同时期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究都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学术界对不同时期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实现途径的研究,往往从当时主要领导人的知识构成、成长经历、理论渊源、理想追求等主观方面来理解,却忽视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环境现实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如果回归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考察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追求,有些今天看来是错误的或者是过“左”的一些政策,在当时也许就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得不” 的决策。有些当时看来是正确的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政策,今天看来也许是一种暂时的、策略性的退却。
第四,试图给今天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答案。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经由合作化运动,在农村建立起了集体经济制度。中国农民由分散到组织起来,由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到集体劳动、集体生产和实行按劳分配。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个体所有到集体所有再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激发了广大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后创造了农业发展的奇迹,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其优越性弱化,弊端凸显。“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严峻,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重新思索长期以来为人们所误解或
轻视的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也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特征,产生了新问题,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当家庭分散经营的弊端凸显并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桎梏的时候,农村集体经济是否可以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呢?以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终选择和出路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是什么?农村集体经济弱化的现状能否成为质疑和否定集体经济的理由?这种农村集体经济弱化的现状可否扭转?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依据什么途径?排除什么障碍?凭借什么资源和条件?怎样给人们足够的理由和看得见的利益使他们相信农村集体经济? 这其实是关系到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当中国的农业经历了 40 多年的改革发展,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完成了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第一个飞跃”的设想后,农业下一步怎么走?农业最终走什么路?农业现代化走什么路?是集体经济还是个体农业?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对我一段学习生涯的总结和纪念,希望它是我下一段学习生涯
的开始。在学术研究中,主观上我当然想尽量减少片面,能够比较切合实际地研究问题,但由于学识和水平的局限,错误疏漏往往难以避免。我以敬畏之心随时期待大家的批评和指正,切磋共进。如果在相关的研究中能给学界同好一点有益的启发,我将不胜欣慰、不胜荣幸。
第一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提出与探索
以 18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现代化浪潮扩散到西欧、北美、东欧、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不同角落,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不被这股浪潮所席卷。19 世纪中叶,中国陷入被动现代化的进程,历经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诸多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努力,但囿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949 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多少建树。”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可以描述为一个超大型的农业国家在资源禀赋低下、外部环境紧张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结历史和现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实现现代化的条件,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业凋敝,尤其农业生产的极度萎缩给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如何发展农业,并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当新中国开始全面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候,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并存的局面: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要求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国情选择更有利于本国发展的社会制度,以便尽快实现民族复兴,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标准和依据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在于废除了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则是借助已经建立的新的生产关系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的。因此,究竟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根本的依据在于选择一种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哪一种道路能够迅速有效地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更好地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哪一条道路能够让绝大多数人民更好地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两条现代化道路是本质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可以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也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其他社会制度相比,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最大程度地享受现代化成果,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单纯地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现代化,而要从政治和历史的高度来思考现代化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是带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当时现代化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优先占有各种便利条件,留给后来者的发展时间非常短,生存空间也非常小。当面临国内外压力的时候,不仅不发展没有前途,发展太慢也违背国家利益。“现代化实质上是落后赶先进,
是跟上时代步伐。”A 因此新中国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开始了现代化建设,希望通过高速发展摆脱落后、被动的境地,列宁说过:“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B
毛泽东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发展速度的重要性,“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尖锐”,“现在我国工业化的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 题”。C1956 年 1 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 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 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D1956 年 8 月 30 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说,“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你没有什么 贡献”,“所以,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 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 “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E 他在 1963 年修改
《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曾经写道:“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F 因此,毫无疑问,中国需要也必须高速发展生产力。发展速度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它关系国家安全,关系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否站稳脚跟,能否继续生存发展,这是现实国情和国际形势对新中国提出的要求。
我们没有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原因之一就是“资本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G。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辩证否定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并超越资本主义,它可以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因此,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崭新的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生产力发展。
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极大可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现代化事业的启动遭遇资金严重短缺的困境。但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借助政权的力量建立了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国家可以通过严格的计划干预经济,将社会资源集中使用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部门,优先实现重点部门的突破。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其他的途径,只能靠内部积累获取资金来推进现代化,因此统一财政经济、集中使用有限的物质资源以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这种办法既不是出于事前预定,也不是出于国外的成规或建议,而只是在特定情况下的惟一选择”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后,可以更有效地对人财物进行合理配置。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激烈的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避免社会的动荡,而且能够为人民的生产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形成了成员之间协同合作、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实现社会公平,但经济基础以及建立于此基础上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避免了两极分化的产生,公正的分配制度会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可以使人民在基本社会保障和普遍的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过上安定的生活,对保持社会稳定极有意义。“在政治混乱和战争造成的人身极度不安全的情况下,收入即使略有增加也是一种可怜的补偿,相反,如果有更多的个人和国家安全,即使很低但却稳定的人均收入也可能受欢迎。”A 社会主义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人人平等以及要努力实现的“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毛泽东在 1957 年斩钉截铁地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B,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评论
还没有评论。